霍桑效应:适度发泄,才能轻松生活 | 心理词条
01
阐述定义
“霍桑效应”指的是在行为田野实验【Field Experiment】中,由于研究对象意识到自己正在被研究,而带来的方法上的人为效应。
这种意识导致他们对于数据收集过程这一社会条件作出反应,而不是对于研究者试图研究的实验处理作出反应。
简单来说,霍桑效应就是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更多成长的情况。
02
背景来源
“霍桑效应”这一概念,源于1924年至1933年间以哈佛大学心理专家乔治·埃尔顿·梅奥教授为首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研究。
1924年11月,为了找到一个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梅奥教授的研究小组进驻美国西部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他们选定了继电器车间的六名女工作为观察对象。
在七个阶段的试验中,不断改变工人的工资、休息时间、午餐以及照明等因素,希望能发现这些外在因素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遗憾的是,不管这些因素怎么改变,试验组的生产效率一直没有上升。
为了搞清楚状况,梅奥教授团队又花了约两年的时间找工人谈话,前后达两万余人次,耐心地听取工人对公司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工人们畅所欲言,尽情地宣泄着自己的负面情绪,结果,霍桑厂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正是这种情感宣泄,让工人释放了工作中积累的情绪压力。
同时,由于专家团队的耐心倾听,工人感觉自己受到了关注,加倍努力工作,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是值得关注的。这种奇妙的现象从此就被称作“霍桑效应”。
历时九年的实验和研究,学者们终于意识到了人不仅仅受到外在因素的刺激,更有自身主观上的激励,从而诞生了管理行为理论。
03
案例分析
日本的松下公司管理层认识到员工的情绪和工作效率有极大的关系,因此,他们积极地采取措施,以引导帮助员工合理的管理自己的情绪。
松下的各个生产基地都设有一个专门的、很隐蔽的房间,这个房间里放置了一些橡皮人,任何员工如果遇到烦恼的事,只要是感到心里堵得慌,就可以到这个房间里对着橡皮人大喊大叫,甚至拳打脚踢,以此宣泄心中的不良情绪。这个小房间在松下公司内部被称为“出气室”。
松下公司的员工心理学专家对出入“出气室”的员工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结果发现:85%以上的员工进去时看上去神情抑郁或怒气冲冲,而出来时则显得轻松多了。
之后,经统计发现,这些员工“出气”之后的工作业绩较“出气”之前都有明显的提升。
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懂得并且能享受到这种专业的“出气室”待遇。不过,这至少说明了合理的宣泄出口,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04
相关科普
“霍桑效应”启示我们:人在一生中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和情绪,但最终能实现、能满足的却为数不多。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切莫压制下去,而要千方百计地让它宣泄出来,这对人的身心和工作效率都非常有利。
情绪的宣泄是平衡心理,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不良情绪来临时,我们不应一味地控制与压抑,而应该用一种恰当的方式,给不良的情绪找一个适当的出口,让它远离我们。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负面情绪的积累会严重影响人的精神和心情,这不仅会影响个人健康,还会破坏人际关系。而“霍桑效应”又告诉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总会产生数不清的情绪反应,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负面的。
对那些负面的情绪,如果能够让它宣泄出来,由此带来的激励效果甚至远远超过物质激励。
心理学家通过对情绪的深入研究发现,情绪宣泄的手段主要有三种:
狂暴行为:松下公司的“出气室”属于第一种狂暴行为宣泄
倾诉:“霍桑实验”中的谈话属于第二种倾诉宣泄
哭泣:第三种放声痛哭也是极佳的宣泄方式
研究证明,情绪性的眼泪和别的眼泪不同,它含有一种有毒物质,会引起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和消化不良等不良症状。通过流泪,把这些物质排出体外,会带来生理和心理上双重的轻松感。
因此,如果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宣泄情绪,大哭一也是一种很好的宣泄。
狂暴行为、倾诉和哭泣可以释放内心的愤怒,但是也需要适度。避免陷入“野马效应”与“踢猫效应”之中,给自己带来伤害与损失。
“野马效应”:有心理学家将生活中因芝麻小事而大动肝火,以致因别人的过失而伤害自己的现象,叫作“野马结局”,也是“野马效应”。
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靠吸食动物的血生存,常叮在野马的腿上,不管野马怎样暴怒、狂奔,吸血蝙蝠始终不依不饶,一定要从容地吸饱血之后再离开。
动物学家研究发现,这些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极少,真正导致野马丧命的,是它们被蝙蝠盯上以后的暴怒和狂奔。
“踢猫效应”,心理学家还用一则寓言描绘了一种典型的情绪传染链。并且告诉我们,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的心情,一般会随着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地位高的传向地位低的,由强者传向弱者。最终,无处发泄的最弱小者便成了牺牲品。
这种情绪转移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一个人一旦无法正常宣泄和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就往往会找一个出气筒,把情绪转移到其他人或物的身上,而且,往往会宣泄到那些比自己弱的人或物身上——非但凭空发怒,而且欺软怕硬,事情过后往往因此更加自责。有时自己也明知不对,却很难控制。
05
个人见解
一、学习霍桑效应,学会既不暴怒,也不压抑,选择适度发泄自己的愤怒情绪。
1、不迁怒别人,不把怒气发泄在别人身上。
用心理学家的话说:坏情绪会像“病毒”一样从这个人身上传播到那个人身上,其传播速度有时比有形的病毒和细菌的传染速度还要快。
如果以情绪不佳者为中心,向四周延展开来,这就是常被人们忽视的“情绪污染”。
生活中,我们都可能是“踢猫效应”长长链条上的一环,情绪确实会通过你的姿态、表情、语言传达给对方一些信息,在不知不觉中感染对方。
被传染者常常一触即发,越来越严重,有时还会在传染者身上潜伏下来,压抑到一定的时期重新爆发。这种坏情绪污染给人造成的身心损害,并不亚于病毒和细菌引起的疾病危害。
像孩子一样在他人面前大叫、大闹、摔东西的行为,虽然发泄了情绪,却制造了“情绪污染”,只会显得自己不够成熟,非但于事无补,有可能会使事态进一步恶化,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
解决人际交往中的利害冲突,一个最重要的法则就是,提高自己对外界刺激的承受力和对外界刺激的客观评价能力。如果能够不断增加自己的格局与修养,学会温和宽容的对待生活,则能够有效拒绝坏情绪的传播,我们的生活将会充满快乐。
以宽容对愤怒,愤怒自然会消失,有益于他人,也就是有益于自己。相反,若是以暴制暴,除了获得短暂的快感以及更大的矛盾,又有什么好处呢?
当怒火上升时,可以暂时喊停,深呼吸,反复地告诉自己——这并不值得愤怒,并且我们可以客观淡定地表达自己的愤怒。
另一个重要途径是主动释放愤怒情绪,将心中的愤懑、不平向人倾诉,从亲朋好友处得到规劝和安慰,从而缓解怒气。或者在即将发怒时通过转移注意力来减轻愤怒,尽快离开当时的环境,避免进一步的刺激。如此一来,愤怒的情绪便会渐渐消退。
2、不自我伤害,如打自己耳光、责骂自己,甚至选择自残,将怒气发泄在自己身上;也不压抑愤怒,委曲求全。
莎士比亚说:“不要因为你的敌人燃起一把火,你就把自己烧死。”当你发怒的时候,怒火也许会烧及他人,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它烧的是发怒者自己。
“愤怒”这种情绪是人类自我保护的手段,确保了人类在逆境中瞬间拥有异乎寻常的战斗力。在人类进化初期,这种从心理到生理的联动反应无数次挽救了我们祖先的生命。
但是,愤怒就像瞬间超负荷运转的机器一样,愤怒情绪所带来的爆发力,也意味着对人体机能的过度损耗,所以它对人体自身的破坏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人类要开拓健康之坦途,首先要学会宽容。” 愤怒的情绪最容易伤害人体的器官,第一个伤害的就是心脏。
研究表明,常怀愤怒,罹患心脏动脉硬化的概率就会比心态平和的人高出几乎三倍!人在情绪非常激动的时候,血压会迅速上升,血小板凝结在一起,容易造成动脉硬化。
传统中医也有“怒伤肝”之说,脾气暴躁会引发肝气不顺、肝胆不和的系列症状。压抑愤怒、委曲求全、过于懦弱也会导致食欲下降,引发消化系统的疾病。
而适度发泄,可以让我们保持平静顺畅的心态,轻松的享受生活。
二、正向利用彼此的关注与赞赏。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霍桑效应的理解,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霍桑效应积极的一面:
一是平和我们的情绪,愉悦身心;
二是让自己因为受到关注而具有变得更好的内在动力,完成自我成长。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我们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工作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不断增加自己的良好的行为,增加自己的正向影响力;作为管理者还可以通过关注与赞赏,激励员工快乐的努力与成长。
霍桑实验证明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成员,因此,要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除了物质奖励,还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去关注他们。
大部分人会需要情感上的慰藉、安全感、和谐、归属感。因此,如果领导者应能提高职工的满足感,善于倾听职工的意见,使正式团体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团体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霍桑实验证实了工作效率不仅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的制约,更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以及他们的社会性关系。他们的情感和倾向,左右着成员的行为,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应像霍桑实验那样重视人际关系,设身处地地关心下属,通过积极的意见交流,达到感情上良好的上下沟通,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
霍桑效应也告诉我们: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奖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