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恋人,却比单身还孤独,解读 “假性亲密关系”
文:时差少女S
来源:心理0时差(ID:PsyTime)
原文标题:明明是恋人,却更像室友 | 比单身还孤独,心理学解读 “假性亲密关系”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段话,有人这么描述自己和男朋友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一起吃饭,看电影,睡觉,但是我从来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我也未曾向他分享过我自己的感受。不沟通,不交流;
明明同在一个屋檐下,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看完后,少女想起思文的脱口秀,她在段子里把老公比作 “睡在上铺的兄弟” 。
思文在《脱口秀大会》上的经典片段
思文段子里的关系和这位网友很像,他们都把恋人处成了室友:只有物理上的接触,没有深层次的联结。
一方面,两个人的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交集;但另一方面,两人之间能讨论的话题却越来越少,内心都包裹着不敢向对方表达的情绪,关系里充满不信任。
这段关系,除了名义上被叫做 “亲密关系” 外,和亲密一点儿也不沾边。
所以,有人把这种关系叫做 “假性亲密关系(irrelationship)”。
01
“假” 在哪里?
“假性亲密关系” 来源于网络,并非一个专业的心理学术语。
这个概念中,最重要的关键词是这个 “假” 字,它决定了这段关系的本质,与真正的亲密关系背道而驰。 少女总结了一下它的概念:
“假性亲密关系” 是为了逃避亲密而诞生的一种关系。在形式上是亲密无间的,但是双方都不敢在关系里暴露真正的自己,而是心照不宣地逃避了无条件的付出、坦诚和接纳对方。
也就是说,这种关系 “假” 在双方都没有在亲密关系中展露真实的自我。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大卫·芬奇有一部爱情惊悚电影,《消失的爱人》。
电影的主角是一对周围人眼里的金童玉女:男主 Nick 风度翩翩,谈吐不凡。女主 Amy 是哈佛高材生,聪明美丽,超凡脱俗。
两个人很快相爱并结婚了。在外人眼里,他们的婚姻一直非常幸福。直到,Amy 失踪,而 Nick 被警方锁定为杀害妻子的嫌疑人。
然而,Nick 本人突然发现, Amy 的失踪是一场她本人设计的绑架案。而目的,是拒绝和他离婚。
看到这里,观众才了解他们真实的情感状态:在一起,却感觉不到 “爱”。
Amy 想要的婚姻,是完完全全在她设定的模板内进行的。她要求 Nick 扮演她所期待的丈夫,而不去关心真实的 Nick 是什么样子的。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 “假性亲密关系”。
这种关系中,双方分别饰演 “表演者” 和 “观众” 的角色。“表演者”拼命地想要照顾“观众”,而“观众”则不断退缩,让“表演者”试图拯救和修复 ta 。最终,陷入疏远和退缩的循环。
图片来源:http://irrelationship.com/what-is-irrelationship/
但无论是 “表演者” ,还是 “观众” ,都拒绝向对方展示真正的自己。
Nick 不愿意告诉 Amy 自己真实的需要,而 Amy 也并不关心真实的 Nick 是什么样子的。
他们宁愿维持这种虚假的关系,也不愿意做出改变。 从这个层面来说,他们既是受害者,又是共谋。
那么,这种亲密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呢?
02
害怕失去让一个人不敢面对真实的亲密
有研究者认为,“假性亲密关系” 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创建的心理防御系统(psychological defense system)。 [1]
每个人建立防御系统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自己,这几乎是一种本能。
在任何关系中都是如此,我们建立防御系统,是为了避免自己受到伤害。
1. 假性亲密是一种双方共谋的心理防御机制
任何一段关系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关系日渐紧密,依赖程度加深,自然而然会带来对对方的要求和期待的增加。
此时,如果对方没有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给我们反馈,我们就很容易失望,并因此受到伤害。
久而久之,为了避免受到伤害,我们会放弃向对方展示自己真实的需要,而是选择让自己处于被动的地位。
比如从来不主动发起聊天,但是对方发来消息可以做到秒回。
这样说来,“假性亲密关系” 更像是一种回避式的相处:遇到问题时不主动沟通,而是选择回避问题。
但这只是假性亲密的外在表现。
更本质的内在表现,是两个人一起在防御那种“需要双方一起努力形成的真正亲密状态”。
双方都认为,好的感情不应该出现矛盾。矛盾的存在意味着感情的破裂,因此他们达成共识,避免让矛盾出现。
如何避免呢?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双方只进行浅层次的沟通,尽量少进行深层次的的沟通。
如此就可以让矛盾消失。
而没有矛盾,就不会被伤害。
对矛盾的恐惧和焦虑让他们回避了真正的亲密状态,反而在相处中渐渐疏远。
拒绝深层次沟通的双方,更像是各自在关系中建立了一道防御系统,这种防御系统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暴露真实的自我。
表面上来看,它能很好地保护我们免受焦虑、避免亲密和情感投入,但从长远的眼光来开,它不仅会阻止彼此关系的发展,还因此无法得到关系中最珍贵的东西:深层次的沟通和接纳。
2. 假性亲密关系的本质,是童年模式的强迫性重复
习惯跟人保持 “假性亲密关系” 的人,可能是由于童年留下了许多未经处理的情绪。
在 ta 们的原生家庭中,父母的相处模式便是如此。
而成年后,我们总是倾向于重复早年间令我们感到痛苦的事情,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强迫性重复( Repetition Compulsion)。
一个人之所以会不断地重复童年的痛苦,是因为那些情感是熟悉的,而熟悉会带来安全感。
所以我们宁愿复制痛苦,也不愿做出改变。
但是,这种关系注定难以长久。就像电影里的 Nick,在维持这种 “假性亲密” 的婚姻 5 年后,他最终还是感到了厌倦,提出了离婚。
03
表露、回应、接纳不完美,
从练习一件事开始
爱情真的能持久吗?时间的流逝会如何影响爱情?如何在关系里真正亲密?
我们都难免在关系中问过自己和对方这些问题。
而研究已经证实,结婚后,浪漫的爱情的确会逐渐减弱。[2]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爱情的流失。
2004 年,有研究者对 96 对已婚夫妇进行了为期 42 天的日记追踪。结果显示,在日常生活中,较多的自我表露和伴侣表露都有助于增加亲密感。
它不仅表明:充分的自我暴露,可以增加彼此的亲密感,有利于婚姻的维系。
更提示我们,除了保持自我暴露以外,对伴侣做出回应在亲密关系中同样重要。
简单来说,就是当一方向另一方传达信息时,作为回报,倾听者须有相应的回应,表现出对对方的理解、确认和关心(即伴侣的回应)。
只有在有所回应的情况下,一个人才能持续不断地自我表露。[3]
永远不放弃沟通与理解的尝试,这大概才是两人在亲密关系中最动人之处。
因此,打破“假性亲密关系”的恶性循环,大概需要从敢于袒露真实完整的自我开始。
电影《心灵捕手》中,咨询师 Sean 接待了一个男孩。他遇到了自己喜欢的女孩,但因为对方太过完美不敢表露心意。
Sean 跟他分享了自己和妻子相处的一个细节:
“我太太一紧张就放屁,有天晚上放屁太大声把狗吵醒了……她以为是我,我不忍心告诉她,就说是我。天呐,她把自己臭醒了……”
但他也温柔地回忆着:“正是这些被人称之为不完美的小瑕疵,让她成为了我太太,这是她可爱的地方。”
《品格之路》的作者写到:“爱是一种屈服。爱的基础是人们甘心情愿地表现出脆弱性,而且爱会加剧这种脆弱性。”
真正亲密关系的建立,就在于表达、回应和接纳。
在你担心自己被抛弃、被人看到不完美的时候,可能对方也在挣扎要不要摘掉面具,卸下伪装,把真实的自己袒露出来。
而改变,就来自于我们勇敢的第一步。
这很难,尤其对那些不善于表达自己情绪的人。这里,少女给大家一个小tips:
不用急于求成,你可以先通过练习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对方更理解你。
比如,每天记录 3 件事情,以及它们给你带来的情绪。然后尝试用 “今天发生了...... 这让我感到......” 的句式把它表达给伴侣。
举个例子:今天开会时我的选题没有通过,我有点沮丧,感觉白努力了。
这种循序渐进的沟通可以帮助你们加深理解,也能增强亲密感。
写在最后
“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2014 年,有位韩国导演拍了一部纪录片《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讲述了一对相识 76 年夫妻的故事。
他们年少时相识,携手走入耄耋之年,在镜头里仍然是恋人般的肉麻模样。
回忆起过去时,爷爷对奶奶说:
“遇见你之后,一直不曾孤单过。”
少女曾经为这部片子潸然泪下,觉得透过这句情话,看见了爱情最美的样子。
或许,在真正的爱情面前,我们都是初学者。
所以,我们会跌倒,会犯错,会受伤。
但是,请别因此将就,逃避,放弃。
毕竟,见过爱情最好的样子,你怎么甘心不让自己拥有它?
愿你有不将就的勇气,和面对真爱的耐心。
世界和我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