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决定理论:没有懒人,只有不合适的动机 | 心理词条
你有观察过自己吗?
“你在什么时候做事情有着充分的自主性和热情,很容易投入,甚至忘记了时间的存在?”
"而在什么时候你感觉自己非常拖延、没有动力、总被迫着在执行?"
我问过很多人这个问题,收到的回答各种各样:
“当我玩游戏的时候,非常投入,总想要多玩一会,而当我妈不停催促我看书,完成作业的时候,我就特别没劲儿。”
“当我认可某个项目的理念,觉得符合我个人价值观时,我很愿意投入到工作中,但是当工作是被老板逼迫着完成KPI抑或是养家糊口的工具时,我就感觉自己非常拖延。”
“当我真的喜欢一个人时,我很愿意多投入跟TA沟通,但是当社交变成了某种应该做到的应酬时,我就开始社恐。”
从这些回答中,我们能感觉到,当一个人做事情的动力是发自内在真实的需要时,就很容易自主的去行动,而当做事的动力是被外界某种标准推动时,我们就会非常抗拒,迟迟不愿行动,即便行动了效率很低,保持性也很差。
这是为什么呢?你好奇吗?如果你也是这样,那么请带着你的这份好奇跟我一起来探索背后的原因吧~~
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今天就要谈到一个理论概念:自我决定理论。
01
阐述定义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简称SDT)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等人提出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
该理论主要是关注人类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自愿或自我决定的。
该理论认为:人是一种积极的生物,生来就具有心理发展和自我决定的潜能。
自我决定是个体在充分认识到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对行为做出的自由选择,这种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并且构成人类行为的内在动机。
通过这个定义的阐述,我们就可以很好的理解刚刚上文讲到的那些场景,我们想要发展自我的动力天生就存在。
从小我们就会对世界充满着好奇,想要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世界,比如小的时候观察一只蚂蚁运动的轨迹,对身边的花花草草感兴趣,想要看很多书来了解世界,总是向爸妈提问满足内心的好奇。
02
背景/来源
这项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德西的一项实验,这项实验的主要内容如下:
他抽取了一些学生去解答智力难题。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不给予任何外界的奖励。
实验进入第二阶段时,他开始进行分组,实验组的学生每解答出一道难题后,便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对照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不给予他们任何外界的奖励。
实验的第三阶段,在每个学生自由休息的时间,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
结果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在休息时愿意花费更多时间继续投入到解题中。
这说明: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的快,而无奖励组在进入第三阶段后,仍对解题保持了较大的兴趣。
这项实验证明:当被试者进行一项自己感兴趣、自发性的活动时,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他们对事情的兴趣程度。
03
相关科普
自我决定理论下有四个分支的子理论:
1.基本心理需要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人天生存在着自我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并不是后天习得的,而是天生就具备。这种需要的本质是心理性的,即人类的基本心理需要。
通过研究者的调查,人类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
A.自主需要: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由此产生自主感以及自我决定的需要。
B.胜任力需要:当个体处于环境中时,个体与环境产生交互作用,个体可以很好的征服并且适应环境,拥有胜任感。
C.归属需要:个体可以隶属于某个群体,与群体产生连接感。
如果社会环境支持并促进这三种需要的满足,人类的动机和天性就能得到积极的发展,心理状态也会健康的发展。
2.认知评价理论
这个理论主要是探讨影响内在动机的因素有哪些,尤其是社会环境对内在动机的影响力。
德西和瑞安指出:社会事件对人的内在动机影响是通过个体对事件的两个基本认知评价过程实现的。
第一,个体的能力知觉。当社会事件激发了人们的成就感时,行为的内在动机就会增强,反之,则会降低行为的内在动机。
第二,个体的自主感。人们在体验到成就感的同时,必须体验到行为是自我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才能真正的对内在动机有促进作用。
根据认知评价理论,但凡能满足人类自主性需要和能力需要的社会事件,例如:报酬、积极正向的反馈、免于受到贬低性质的评价等,都可以很好的提高个体的内在动机。
3.有机整合理论
有机整合理论主要阐述了外在动机不断内化或整合的过程。该理论将内化区分为四种水平:外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整合调节。
外部调节:指人们为了获得或者避免由他人所支配的奖赏或惩罚而做出的行为,此时个体的自主程度最小。
内摄调节:它类似于外部调节,人们的行为仍旧受到奖赏或惩罚的驱动。但个体的行为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或者为了避免失败,是相对受到控制的动机类型。
认同调节:指人们出于活动本身的利益而考虑其价值,它含有更多的自主或自我决定的成分。
整合调节:是指当个体在环境中体验到外界与其价值观一致,此时,个体不仅认为行为有用,而且将其整合到自我感知中,这是最具有自主性的外在动机形式。
4.因果定向理论
因果定向理论认为,个体具有对利于自我决定的环境进行定向的发展倾向。
德西和瑞安认为,个体身上存在着三种水平的因果定向,即自主定向,控制定向和非个人定向。每一种定向都是相对独立的存在着。
自主定向:是指个体对能够激发内在动机的环境定向,这样的环境具有挑战性,并且能提供信息反馈。
控制定向:是指一个人倾向于受报酬、期限结构、自我卷入和别人指令的控制。
非个人定向:是指一个人相信满意结果的获得是个人无法控制的,这些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幸运或运气的产物。
04
案例分享
关于自我决定理论,我想把自己的一些经历作为案例分享给大家。
我想大家应该都有过应试教育的学习经历,从小学到高中,整个过程都是爸妈和老师在不断给我们施加外部的压力,让我们看书、做题、考试,目的就是想要得到高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少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想必很多朋友应该跟我一样的体验,不那么热爱学习,学习就像是在帮父母和老师学。
当时上学的时候,我对学习没有多少热情,因为我无法控制自己的学习方式,多半是老师和家长决定你学习的方向,并且,如果碰上不擅长的学科,比如我的数学成绩一直不好,也就是我在数学上的胜任力很一般,这样挫败感就会出来,如果老师和同学对自己还不怎么友好,总是会感觉在集体中格格不入,那么对于学习这件事就会越来越没劲儿。
我记得高考结束那天,很多同学都在撕书,为什么会撕书呢,因为恨学校的学习环境,应试教育的学习方式从来都不关心学习兴趣,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自主感,基本上是出于外界的推动,并且老师和家长都在用奖惩的方式促进我们学习,
例如:考的好就表扬,用物质奖励,考不好就批评,然后甩情绪,给脸色等等。刚刚上面也提到,如果个体是处于害怕受到某种惩罚而做事,这属于外部调节,自主性其实会很小。
所以当我上大学之后,原本在高中非常努力学习的同学,由于撤走了外部的督促,对学习兴趣直线下降,很多在高中成绩优秀的同学大学四年一直都在玩儿:上网、厌学、逃课。
这说明学习这件事并没有内化成我们的自我驱动力,当外界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一旦撤走,大家曾经保持的学习行为就会消失。
我相信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起初我听到这句话时没有任何感觉,直到我高考结束之后看到了很多曾经非常努力学习的同学在大学极度厌学,我才逐步意识到原来外界那个严厉的老师并不会一直对我们起作用,只有真正的兴趣,做事过程中那种自我满足才能持续推动我们一直前进,所以,现在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05
个人见解
我认为,自我决定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自身动力和行为之间关联的角度。有时候我们很容易看到自己的某些行为,但是往往忽视行为背后的动机,但动机往往非常重要,他是我们行为的能量来源,就像汽油给汽车供能一样,我们的动机往往是推动我们向前的宝贵资源。
我曾经读过一本书,书中提到动机对人的影响,书里写到有两个三年级的孩子都在学习英语,他们看似都在进行学习英语这个行为,但是第一个孩子的动机是因为被爸妈逼迫着,不得不学习,而第二个孩子是因为真的很喜欢英语,他感觉学习英语这个过程很有趣,当时他们的英语成绩都差不多,可是等到他们长大之后,第一个孩子的英语成绩就停留在了上学阶段的水平,工作之后再也没有用过英语。而第二个孩子则成为了一名出色的英语翻译,并且热爱他的职业。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同样的行为,因为背后的动机不同,日后产生的结果也会有很大差异,因为不同的动机决定了你接下来的很多选择。
行为只是很表层的事物,隐藏在行为下的动机才是决定你之后发展的推动力。
所以今天我们了解了自我决定理论,不妨用学习到的内容去自我剖析一下日常中我们的状态,例如我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几个场景,你是否也在经历呢?
如果你也在经历,你不妨用今天学习到的内容去解析一下自己:
为什么我无法持续做一件事呢?
为什么我对手里的事情如此拖延呢?
这件事真的是我自己想要做的吗?
哪些事情是我真的想做的呢?
如果这件事不是我想做的,而是出于外界的某种要求被迫而做,那我可以做点什么让自己更有自主性呢?
如果你可以回答上这些问题,说明我写的文章真的帮助到了你,那我感到万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