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俄狄浦斯情结?如何看待这种情结?|心理词条
01
阐述定义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
这一术语是由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1913年出版的《图腾和禁忌》提出的,他指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这个对象包括父亲和母亲这两种群体。
但是一般大众看来,俄狄浦斯情结特指的是孩子对于母亲的某种依恋,指男孩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
这个情结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1. 把母亲构建为心理意象,即在潜意识里把母亲作为一个超完美的存在。
2. 把母亲视为追求对象即乱伦。
弗洛伊德认为恋母情结是个人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他用这个理论来解释文化与社会的起源。
02
背景/来源
说到俄狄浦斯情结,就不得不提一下那部悲剧——《俄狄浦斯王》。
这个故事讲的就是一个伦理惨剧,在这个故事里俄狄浦斯杀了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最后导致国家大发瘟疫,重点在于俄狄浦斯“弑父娶母”,因为俄狄浦斯最后导致的乱伦情况,所以弗洛伊德基于这个故事,提出了这个术语。
值得注意的是,弗洛伊德的所有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都和“性欲”有关,这个时期的性欲并不是后来所说的欲望,而是指出于自我的本能而做出的一种行动,在弗洛伊德的观念里,人格的发展依次经历了心理性欲发展的五阶段。
1. 第一阶段称为口唇期,其特征是通过口唇获得满足,吸吮,哭或用嘴探寻物体,口唇期开始于出生后18至24个月之间。在这一时期,婴儿只有本我。
2. 肛门期:这个时期一直延续到42至48个月之间。在这一时期,婴儿通过肛门获得满足。弗洛伊德认为,如厕训练使儿童首次意识到其行为对他人的意义,并开始学习为了从他人那里获得满足而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个时期的孩子,是自我的开始。
3. 性器期:这个时期一直延续到5岁或6岁左右,这个时期被称之为俄狄浦斯期。弗洛伊德认为,在本我的驱动下,男孩在性器期产生对母亲的乱伦欲望,具体表现为对父亲的排斥,这个时期孩童出现了超我迹象。
4. 潜伏期:这一阶段一直延续到青春期。在这一阶段中,个体通过运动和业余爱好等适合其年龄特征的兴趣和活动来宣泄性欲和攻击欲望。
5. 生殖期:它始于青春期,之后延续一生。在这一阶段里,两种基本驱力推动着个体性和攻击。
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期主要发生在5-6岁期间,但是后来以克莱因为首的客体关系理论学派认为俄狄浦斯的冲突其实从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就有了苗头。
以我个人看来,我是比较站克莱因的。
03
案例分享
为什么?
因为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情结是和超我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实际上有很多的婴儿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对母亲有强烈的依赖。
有个人和弗洛伊德的观点相似——科胡特。
科胡特在肯定了恋母情结期在3—6岁的同时,他也很明确的强调了病态的恋母情结。
他认为养育者无法同理儿童的心性发展的正常的爱恨表现,反以敌意和诱惑地凌驾的反攻击态度去回应,才导致病态俄狄浦斯情结的形成。
所谓的恋母情结,我相信家里有孩子的父亲,肯定会有所体会。
一般来说,父亲会发现有一段时间,孩子会格外黏糊自己的妻子,甚至个别时候,孩子会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敌意。
当然,这样的情况不止发生在少年时期,曾经就有一个很著名的案例,17岁的高中生最近成绩直线下降,记者采访以后,发现因为父亲的长期缺失,母亲和孩子长期待在一张床上面睡,后来母亲患癌,而她的儿子竟然长期性的憔悴。
几乎每个孩子3岁以后,父母都会让自己的孩子独居一室,但是有些父母不见得有这么明智的想法,孩子的独立性不强,他们没办法克服这种冲动,随着青少年青春期的到来,自然也就有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
这些错误的行为无疑是助长了孩子病态的恋母情结,这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来说,实在算不上光明。
04
相关科普
1. 病态恋母情结的危害
前面的例子已经说明了,病态的恋母情结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毁灭。
1. 造成孩子依赖性变态人格,即:“被动——侵犯人格。”其表现为:执拗,以自我为中心,而且生活能力差、易怒。
资料中显示:当一个母亲在家庭地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时候,孩子会格外在意母亲的想法,也就是说她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影响。
2. 影响家庭关系。许多女性把孩子看得比丈夫还重要,孩子也与父母疏远,难听父母的话。
3. 因过分亲昵而丧失孩子气。母亲将业余生活多用在母子之间,使母子关系有时如亲密朋友一般,易与外界隔绝,使孩子变态早熟,感情像大人一样纤细,神经变得十分敏感;
而另一方面,孩子对自身以外的真实世界完全是闭塞的,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感情生活之中,自然无法理解同龄的儿童,即使某方面出类拔萃,也决非是幸福的孩子。
4. 亲昵刺激过多造成神经质,感情丰富而脆弱,不爱活动,对生活不感兴趣,易患“抑郁症”、“孤僻症”、“社交恐怖症”等。
他们常常陷入情绪的拉扯中,男孩子恋母过重过久则易失去男性气质和魅力。由于受母性“同化”太多,易对女性进行模仿,长大后甚至可能发展性变态,且难以适应其它女性。
2. 恋母情结的矫正方法
科胡特其实用一句话总结过——不含敌意的坚决,不带诱惑的深情。
而行动具体表现为:
1、母亲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变态心理,不要给孩子强化和暗示,即表露出孩子的特殊性、重要性。
感情“粘合度”要降低,不要被过去不幸的心理背景所左右,不能感情用事,过于迁就。6-13岁属儿童的“情感断乳期”,要及早培养孩子独立性。
2、注意巧妙利用时机培养独立性,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对于孩子的将来都是很有帮助的。
3、培养独立性和自信心:对于生活中必要的自我照顾小事,要让孩子自己做,不要总怕做不好,有危险,一看做错了就插手。
要肯付出成长的代价和“学费”,谁都不会喜欢一个生活能力极差的“大小孩”,那样也会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及交往愿望。
恋母情结有一定的粘合力,但是及时止损对于孩子来说好处是颇多的。
05
个人看法
站在我个人角度来说,我并不赞成弗洛伊德在这个理论上的观点。
关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由来,其实我一直都不能理解为什么要从俄狄浦斯这个人身上来得到关于这个情结的描述,在古希腊里也有很多的人有恋母情结状况,但是用俄狄浦斯来命名,老实说,我觉得他有点儿冤。
另外站在一个角度来说,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实在缺乏证据,而且包含了太多他个人的色彩,这一理论对于心理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但是这依旧没办法抹灭他在这一理论上的一些错误。
尤其是他的这些观点大部分与性挂钩,乱伦成了一种常态化,第一感觉就让人很不适。
但是是否存在这个俄狄浦斯时期?
我认为是存在的。
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存在着这种状况,但是很奇怪的一点就是,很多人并没有这样的感受。
这是因为这是一种潜意识的时期,如果安全渡过了那以后的发展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不能完好的度过这倒槛,那心理上会出现一些问题。
如果你发现你的朋友有一些类似恋母情结的情况。
请告诉她/他,过去已经不能改变,你要学会的就是积极的改变自己过往的一些观念 ,把自己从“我是不安全的”“我是需要受到保护的”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变成“我可以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