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让人们更不在意隐私保护?
文:李泓漩 蒋斌
来源:中财应用心理(ID:cufemap)
最近,快递公司“内鬼”泄漏用户个人隐私又上了微博热搜。实际上这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近些年总会有那么几起规模巨大的快递隐私泄漏案件被爆出,而我们对于类似事件的态度却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从最开始的愤怒、恐慌到如今的麻木、忽视,那么,是什么让我们的态度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呢?
如今的时代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代表用户隐私的个人数据成为了极有价值的商品,被一些企业家们称之为“新的石油”。研究者Kim等人(2018)指出,企业组织可以通过创建和维护个人数据管道来致富,然后再将其处理并出售给广告商或其他感兴趣的利益相关者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之下,隐私泄露的现象频出。
生活中,我们就常常会接收到一些房地产销售或教育机构的骚扰电话和短信,这些经历往往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定困扰。近年来越发猖獗的电信诈骗等现象实际上也根源于隐私泄露。为了保护隐私,我们中的一些人选择在网络购物中不使用真名并刻意提防需要填写个人详细信息的场合,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是选择性的忽视掉这些生活中的小插曲,继续我行我素,享受互联网时代的方便快捷。来自南加州大学的Nathanael J Fast和华盛顿大学的Arthur S Jago就在新近的一篇研究中指出这种现象,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便利可能让我们降低保护隐私的欲望。
Fast和Jago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享受到的便捷可能会让他们将一些较小的信息泄露行为合理化,进而减少他们保护自身隐私的意愿和行为,并提出了四种可能的原因。
信息技术的便利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当我们意识到一些企业在通过我们的个人信息盈利时,我们往往会坚决反对并有所行动。但是在互联网产业高度发达的今天,适当提供个人信息能够带给我们的便利实在是太多了,比如说支付宝推出的刷脸支付,只需要在手机app上完成简单操作,我们就可以只凭一张脸完成各种支付,这大大节省了我们的操作时间。又比如说一些手机交友软件,我们在个人账号上提供的个人信息越多越真实,推送给我们的配对对象就越符合我们的心意。除此之外,提供必要的个人信息还有提高工作效率(如数字助理、行为追踪)、改善决策(如建议系统)等好处。正是这些便利让这些可能会泄露我们隐私的产品极具吸引力,进而诱导我们的合理化行为。
低估信息泄露发生的可能性及危害
在生活中,我们有可能会低估信息泄露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进一步鼓励了我们由于信息技术依赖而导致的合理化。我们时常认为共享我们的个人信息以获取便利不需要任何成本,企业也有意隐瞒它们如何收集和使用我们的个人信息,正是由于我们缺乏这些观念,所以我们往往认为信息泄露这种事件不太容易发生在我们身上。此外,由于不会担忧受到社会评价,与人类相比,人们更倾向于与计算机共享个人信息,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导致我们对于机器越来越信任,这种“受到保护”的信任让我们的隐私保护意识进一步降低了。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信息泄露的情况确实发生并给我们带来了一定伤害,这时会发生什么呢?正如我们前文提到的快递信息大规模泄露的事件,成千上万人的姓名、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被泄露,这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但实际我们并没有这种感觉,因为大规模的数据泄露往往没有明确可识别的受害者,也就是说我们往往不会认为自己会是这种小概率事件的“中奖者”。综上所述,即使我们的信息被泄露了,它能够给我们带来的伤害也可能不足以改变我们的行为。
只有在使用后,后果才会出现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没有意识到我们的隐私被侵犯了,我们也会意识到侵犯隐私的行为并且积极的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不被侵犯。在人们开始使用某种信息技术后,我们就会很容易的感知到我们正在遭受与计算机共享数据相关的负面结果,但是由于机会成本的陷入,我们已经对此类应用或软件投入了感情并从中获得了好处,我们实际上已经不太愿意从中抽身了(Harry A. Burdick,1958)。
最近的事件对这一原因提供了一些有趣的证明。众所周知,美国人对于个人信息要比我们更加重视,对于隐私泄露的行为容忍度也会更低,那么如果信息泄露的事件发生在美国又会导致什么后果呢?2018年3月17日,几大新闻巨头一齐爆出消息:效力于特朗普2016年总统竞选的数据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和与之关联的企业战略通信实验室公司(简称SCL)剽窃并秘密保存了5000万Facebook用户的数据。这意味着Facebook让数千万的用户的数据落入这些人手中被不当使用,而且是用于大选。其实Facebook在隐私保护方面早就声名狼藉,这消息一经曝出,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大新闻媒体在隐私泄露问题上狠狠地将了Facebook一军,想要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关注,唤起公民的隐私保护意识。然而,新闻媒体们的舆论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Cambridge Analytica丑闻之后,Facebook的使用量反而有所增加,其股价仅在最初下跌之后就很快反弹。这一事件表明,即使事件发生了,重视隐私的美国消费者们也可能不采取大刀阔斧的行动来保护自己的隐私,因为他们已经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这也是一些公司的策略,即先让消费者尝到甜头,对其产品产生依赖,之后才会收集逐渐消费者信息。
信息泄露的情况或无法阻止
促使人们合理接受隐私泄露的第四个因素,也是企业们最流氓的一个做法,就是让人们认为此类局面已定,是社会发展的必要趋势,通过认知平衡让大家对此事表现得可以接受。研究表明,当负面结果已经发生或一定会发生时,人们更有可能进行合理化。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企业在侵犯消费者的隐私时,也在宣传自己迫不得已这样做的原因,让大家相信隐私窃取是为了大家好,是这个时代的潮流。新一代人在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的环境中成长,人们越来越不认为隐私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这种想法只有可能逐渐增强,并可能随之产生习得性无助,对隐私窃取的现象见怪不怪。
诚然,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技术和大数据高速发展的时代,不可能完全杜绝个人信息泄露的现象。但我们也不能作为冷漠的旁观者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更不能将这些现象合理化为不可避免的情况。希望我们能够加强相关部门管理,健全社会监督机制,我们也继续增强保护自己隐私的意识,尽可能避免技术依赖,让自己的隐私得到保护。
作者简介:李泓漩,蒋斌,均为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2020级应用心理专业硕士。文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财应用心理(ID:cufemap),中央财经大学应用心理学科普公众号及中央财经大学应用心理专硕唯一信息发布平台。
责任编辑:小鲸鱼 烊箜
原作者名: 李泓漩,蒋斌
转载来源: 中财应用心理(ID:cufemap)
转载原标题: 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让人们更不在意隐私保护?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