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的困难——趋避冲突
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是充斥着大大小小的选择,大到择校、择业、择偶,小到今天穿什么、晚饭吃什么,等等。问题是如何才能在众多的选择中做出最好的选择呢?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弄明白选择背后的心理机制。心理学家多拉德和米勒认为人类的反应趋向有两类,即个体希望能够积极参与的趋向;另一个是回避趋向,即个体希望回避的趋向。
据此,他们将冲突分为四类,分别是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以及多重趋避冲突(此外,勒温的冲突理论也与此相似)。下面分别用生活实例加以说明:
一、双趋冲突
双趋冲突又称接近—接近冲突,是指个体同时面临的两个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标进行选择时所产生的的冲突。即: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但二者不可兼得。
比如一个大四学生既想考研又想考公务员,但时间、精力都有限,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内心活动是既想...又想...,是两个都想要的。
二、双避冲突
双避冲突又称回避—回避冲突,是指个体对同时面临的两个具有同等强度的否定性目标进行选择时所产生的冲突。比如古语云:"前有狼,后有虎",两者都是自己不想面对想要逃离的。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遇到这样的境况,比如生病的时候既不想吃药也不想打针,又如在职场中既不想站队又不想被排挤。内心活动是既不想...又不想...,是两个都不想要的。
三、趋避冲突
趋避冲突又称接近—回避冲突,是指当某一目标物对个体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时个体所产生的冲突。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想着找一份钱多又离家近的工作,但事实上一份工作是薪资高但是离家远,另一份工作是离家近但薪资低。
工作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份,接受这个就得拒绝另一个,每份工作中既有自己所希望的也有自己所不希望的部分。再如爬山途中天公不作美,爬到半山腰的时候下雨了,想回去吧后面人太多太挤,不好往回走,往前走吧还有挺远的,路也不好走还又饿又累。内心活动是想要...但是...,是一种进退两难的抉择。
四、多重趋避冲突
多重趋避冲突又称多重接近—回避冲突,指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目标各自对个体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难以抉择时,导致个体产生冲突。
相信绝大多数打工人都纠结过一个问题:是留在一线大城市继续发展还是选择离开,回到老家——那个十八线小县城?
在大城市中教育、医疗资源丰富、机会多、薪资也高但是压力很大,还背井离乡,始终没有归属感,又不得不面临买房、买车、落户、上学等问题;在小县城相对来说教育、医疗资源并不太多、机会也少、薪资也低,但是可以待在父母身边,压力也不大,甚是安逸。
内心活动是想要...但是考虑A因素...B因素...C因素又怎么样,比前三种更加复杂同时也更难做出选择。
弄明白选择的实质后,还需掌握好选择的原则才能做出最好的选择,具体有以下原则:
越接近目标,趋向正向目标的倾向越强烈;
越接近目标,避开负向目标的倾向越强烈;
随着目标的接近,避开负向目标的倾向比趋向正向目标的倾向强烈;
驱力强度的增加,将加强趋向或避开某一特殊目标的倾向;
任何时候当两种反应竞争时,较强的反应都会出现。
说了这么多,那具体要怎么做呢?
简言之——
心随所愿、做最好的最真实的自己
在多种矛盾、冲突中不知道如何做选择时,可以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好好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自己的初心是什么?可以一条条写出来、记在小本本上,方便自己整理,也或许在将来的某个时刻再次翻出来还记得当初自己的想法,留作记忆!
两权相利取其重,两权相害取其轻
世界很大,我们很小,选择太多,有时候真的是无从下手。这时候需要权衡利弊,眼光要放得长远一些,尤其是涉及到一些重大抉择时。
多去尝试,去发现更多可能的自己
我们在面临新鲜的事物时总是一边充满了好奇一边又有点担心和畏惧,其实可以大胆试一试,原本就不属于自己的又何必害怕失去呢?去尝试一下哪怕最终结果不尽如人意也多多少少总会有些收获的。
最后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可以有所启示、有所感想、有所行动,希望可以帮助到你!也同时谢谢你的观看和支持,我也会继续努力的!我们都在做自己的路上行走着,一起加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