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连接能力越弱的人,外在表达越用力
文:王玺
来源:王玺心理空间(ID:gh_7d0e1df00f0f)
之前写亲密关系被物化的文章下面,有读者留言:
“写得真好,我还是想看到更多咨询技术使用的文章,亲,您能写写么?”
我很快回复:
“亲,容我想想。”
后来我意识到,这个回应不太严谨。
一般对咨询技术和手段比较感兴趣的人,大多是刚从事心理学相关工作或对心理学感兴趣者,我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
尤其是作为新手咨询师执业的时候,那时候比较没底气,总担心帮不到别人,到处去上课、学习,想学到更多的咨询技术和手段,多学一些招数,以助力咨询工作。
几乎每一位来访者都希望咨询效果越快越好,很多人把咨询当作一个工具,张口就问:
“有没有最快的治疗方法,可以让我赶紧好起来?”
或者:
“有没有一种神奇的药丸,我吃上一粒,所有的症状都好了?”
或者:
“要做几次咨询我才能好?”
来访者的期待对咨询师而言,是一个无形的压力,因为在潜意识里,咨询师是希望帮到并满足来访者愿望的。
杨凤池老师曾说过一段话,大意是:
“一个合格优秀的咨询师首先要自我成长到比较健康的水平,其次才是咨询技术的问题。”
很多新手咨询师过于依靠技术和理论,动不动各种疗法技巧轮番上阵,来访者这次觉得不管用,那下次就换一种方法,下次来访者还是觉得不管用,那就再换一种。
咨询师在咨询中恨不得把自己学到的十八般武艺悉数用上,最后各种招数使尽,来访者失望而去,咨询师挫败无比。
有位号称心理专家的人,曾专门出书介绍如何运用他自创的理论去做咨询,按照书里的描述,咨询就是一个有迹可循的套路和框架,具体操作可以详尽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每一句对话。
我因好奇看过那本书,看完感觉好可怕,可怕在于完全把咨询当成了机械刻板的程序化工作。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做咨询是行不通的。
来访者是人,活生生的人。
那些能够利用咨询来帮助自己、助力人生的人,情商、智商一般都很高,很多甚至远在咨询师之上。
我曾观摩过两位咨询师同行的模拟咨询练习。
担任咨询师角色的是一位男老师,担任来访者角色的是一位女咨询师,大家都是同事,平时相处得也还融洽。
模拟咨询前,老师们还在开玩笑,互相调侃。
正式咨询开始。
男老师正襟危坐,表情严肃,略皱眉头。
女老师开始讲述自己心里的痛苦和困惑。
女人毕竟感性,说着说着真的进入了角色,情绪开始有些激动。
我们作为观摩者,听得都有些动容了,大家满怀期待地等着看男老师如何回应。
时间已过去20分钟,男老师依然表情严肃,无论女老师多么激动,他的嘴里只管不停地:
“嗯,嗯嗯,嗯嗯嗯......”
突然,扮演来访者的女老师表情愠怒地从椅子上站起来:
“今天到此为止,我不想继续了。”
男老师眉毛一挑很惊讶:
“嗯?”
女老师说:
“死人,你是个死人,你就像个死人。”
她当场扔下我们跑掉了。
男老师事后很委屈:
“我做错了什么?我学的是人本疗法,是按老师教的来做咨询啊。”
永远记得10年前我的第一次咨询。
每一位咨询师对于自己的第一次咨询经历可能都难以忘却,那种感觉,既有跃跃欲试的欣喜和期待,又有面对压力的焦虑和恐惧。
10年前那个夏天的清晨,我正晃悠在去往工作室的路上,突然接到助理的电话:
“王老师赶紧来,有一个来访者说她快要死了,必须马上做咨询,她就在我们楼下,马上就要上楼了。”
我被助理的话吓到了,第一个反应是想拒绝,想逃跑。
第一次咨询就要面对一个喊着自己快要死掉的人,这不是我想象中的咨询。
我想象中的咨询,是平静温和的,是你问我答彬彬有礼的过程。
害怕之后,心里另一个声音跳出来:
“你不是一直想做咨询吗,现在机会来了,就在你面前。”
十分钟后,我已坐在来访者面前。
一个年轻时尚的女子,披散在脸上的长卷发挡住了她的脸,她正用手捂着胸口,呼吸急促,情绪激动地喊:
“我太难受了呀,我要死了,我要死了......”
看着又哭又喊的她,我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当她再次大喊“我心里好堵,我快死了”的时候,我真的很怕她晕死在我面前。
我开始引导她呼吸放松,还好,她很配合,跟随我的引导大口吸气,大口呼气,如此反复多次深呼吸之后,她身体往沙发后一仰,表示自己没那么难受了。
我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她开始断断续续地讲述,交往两年的男朋友如何跟她提分手,她如何因失恋而痛不欲生。
说着说着,她又表情痛苦地捂着胸口:
“不行不行,我又开始难受了,我这里(她很艰难地指向心脏的位置)堵了一块大石头,我快被这块大石头压坏了,我好难受,好难受啊......”
我又引导她深呼吸,反复几次之后,她蜷曲着身体,表示自己还是很难受。
我说:
“你希望我怎么做,才能感觉好受一些?”
她哭着说:
“我要我男朋友来,今天我必须见到他,他现在竟然敢不见我,也不理我了,啊,我难受,我要死了......”
她用手抓着胸口,失控大喊。
眼看我的呼吸大法也不管用了。
我看着她,恨不得化身为她男朋友,马上满足她的愿望。
或者,扔下她赶紧逃出门去。
但其实我什么都做不了。
突然,我灵机一动,从座位上站起来,拖来一把椅子放在她对面,然后在沙具架上找到一个小男孩玩偶,把小玩偶摆在椅子上,然后很笃定地对她说:
“你现在就可以跟你男朋友说话。”
她立刻抬起头,疑惑地望着我。
我指着她对面的椅子,对她说:
“现在,假设你的男朋友就坐在你的面前,你想说什么话,就对他说吧。”
她看看椅子,又有些怀疑地看看我,我以坚定的不容置疑的眼神看着她。
那一刻,她被我的坚定催眠了。
她开始对着她面前的椅子说话,说得特别投入特别动情。
她声泪俱下滔滔不绝对着空椅子说了20多分钟,既有对和男友往昔的深情追忆,又有对男友的控诉和谩骂,痛骂男友的同时还顺带问候了他十八代祖宗,用词粗俗恶毒,坐在一旁的我听得冷汗直冒。
充分宣泄之后,她明显好多了,疲惫地瘫坐在沙发上。
她说:
“我现在不难受了,就是有点累。
虽然我骂他,恨他,但他人还不错的,不然我也不会这么伤心。
我好想去找他,好想知道他现在是怎么想的,我跟他真的无法挽回了吗?”
我把小玩偶拿起来,请她坐到代表男朋友的椅子上,想象她就是刚提分手的男朋友,以男朋友的角色对她说话。
起初她态度有些迟缓,欲言又止。
但很快她就进入了角色,连声音都变得有些低沉:
“你以为我跟你分手我不难过吗,我也很痛苦啊,这几天我做什么都没兴趣......
但我必须跟你分手,你的脾气实在太坏了,动不动就发疯骂人,摔东西,我的手表、手机都被你砸烂了,每次你都说要改,但你从来没改过。
我忍你已经忍了很久,实在是受不了你了,我爸妈也觉得你脾气不好,怕我们以后过不好......
我们先分开,各自冷静冷静吧。”
对话结束后,我请她回到现实中,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来。
她表达了自己的领悟和想法,同时表示很神奇,咨询后心里很畅快,先前堵在胸口的大石头没有了。
第一次咨询就使用空椅子技术,确实有些冒险。
咨询做久以后发现,有时技术手段用得越多,离真实的感受和关系越远。
咨询最重要的是建立稳定的咨访关系,需要用心的倾听,需要真实的看见,需要情感的连接。
看似最基本的倾听和共情,最考验耐性和功力。
来访者越着急解决问题的时候,咨询师越要有能力慢下来,越要能稳稳地坐在咨询师的位置上。
很多来访者会跟我表达:
“咨询好神奇啊,有时事后我回忆整个咨询过程,并不觉得您用了什么疗法,但就是带来了逆转和改变。”
这种感觉,有点像妈妈和孩子的关系。
有些妈妈特别希望自己成为一百分完美妈妈,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对孩子面面俱到的关心照顾,恨不得把世间最好的东西奉献给孩子,但孩子往往却并不领情,并不感到满足和快乐,反而容易悲伤、抑郁、怯弱、暴躁,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因为这些妈妈无法看到孩子真实的需要,无法承接孩子真实的情绪。
妈妈内在情感连接能力越弱,越会拼命在外在的表现和物质上去补偿,很多时候用力过猛,甚至伤到彼此。
很多父母宁肯给孩子花很多钱,打发他(她)们自己去玩,自己去满足自己,也不愿(或不能)静下心来陪伴孩子。
孩子觉得自己根本就不被爱,当他(她)们抱怨的时候,父母也委屈得很,会一笔笔跟孩子算账:
“白眼狼,你看我给你买手机花了多少钱,我给你买名牌衣服花了多少钱,不爱你能这么花钱吗?”
延伸到其他关系里,有些人你打心眼里喜欢、敬重,但就是不想亲近,总感觉彼此的交流只能在很浅的层面上进行,似乎有什么东西横亘在你们中间,令彼此无法真正靠近。
那个挡住彼此的东西,就是真实的感受和情绪。
人与人关系的亲密,是从可以交流感受、表达情绪开始的。
可惜,要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
于很多国人而言,谈论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是很羞耻的一件事情。
从小我们的父母最常说的话就是:
“闭嘴,不许哭,别笑那么大声,坚强点,不要喊苦喊累......”
孩子的很多感受和情绪,就这样硬生生地被堵回去了。
所以我们才会说,一个人抑郁、焦虑的实质,是无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悲伤和恐惧。
最近一位来访者的话让我很受触动,他说:
过去我一直认为咨询就是要尽快起作用,让我每次都有收获,每次都物有所值。
每次咨询后我都会想,这次有收获,花的钱值;
这次没收获,花的钱不值......
走过一些弯路后,现在我有感觉了,咨询主要是我们的关系很重要。
每次咨询我只是去经历那个过程,在那个过程中去表达真正的感受,认识真正的自己,这就足够了。
— The End —
作者简介:王玺,北京资深心理师(从业十年),曾当过公务员、杂志副总编辑,发表作品百万字,曾获北京市好新闻一等奖,出版人物传记《路在脚下延伸》,曾任天津电视台《我是当事人》栏目嘉宾专家。公众号文章均为原创。微信公众号:王玺心理空间(ID:gh_7d0e1df00f0f)。
排版:小鲸鱼 我讨厌蚊子
原作者名: 王玺
转载来源: 王玺心理空间(ID:gh_7d0e1df00f0f)
转载原标题: 情感连接能力越弱的人,外在表达越用力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