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创科普|“刷圈”如何影响你的幸福感?
文: 马若腾
来源:青少年心理健康与行为研究中心(ID:Adolescent2017)
你在微信朋友圈扮演什么角色呢?是一个积极的经常发朋友圈分享自己生活的分享者?是一个只在无聊时刷刷朋友圈,偶尔点点赞的监视者?还是早已厌倦朋友圈,关掉微信朋友圈功能的圈外人?
可能你也能感受到,包括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媒体,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你的生活,它不单影响你的人际交往,还带给你大量信息,让你有或好或坏的感受,影响着你的幸福。
学界对社交媒体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也相当感兴趣, Sagioglou and Greitemeyer (2014)进行了简单实验,将被试分为三个组,使用Facebook使用条件组(即在Facebook上花费20分钟),互联网使用条件组(即,在不使用社交网站的情况下花费20分钟浏览互联网)或控制条件组(被试没有收到任何指示)。
与其他两个条件相比,Facebook使用条件的参与者报告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
但许多学者也发现,使用社交媒体不单单只是时长会对幸福感产生影响,人们在使用社交媒体时会有不同表现,也就如文章开头的问题一样,有积极使用和被动使用(Burke, Marlow, & Lento, 2010; Deters & Mehl, 2013; Krasnova, Wenninger, Widjaja, & Buxmann, 2013; Verduyn et al., 2015)。
积极使用是指促进与其他人直接交流的活动,简单说就是产生信息,发朋友圈,评论他人朋友圈的活动。被动使用是指在不与他人直接交流的情况下监视他人的生活。社交网站的主动和被动使用对主观幸福感是不同的。
Wenninger, Krasnova, and Buxmann (2014)在一项纵向研究中,发现Facebook的活跃使用与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而Facebook的被动使用却与之相反。
而Verduyn(2015)使用实验设计来对比主动和被动Facebook使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他们将被试分为两组,半数被试被指示在实验室中积极使用Facebook 10分钟。另一半被告知被动地使用Facebook 10分钟。
在实验之后,立即测量两种条件下被试的主观幸福感,结果是没有差异。然而,在第二天,进行被动Facebook使用的被试报告的情感主观幸福感水平低于他们在实验之前的感受,也低于进行活跃Facebook使用的被试。
此外,积极使用社交媒体与社会资本正相关,也就是积极使用社交媒体的人,更能与好友保持良好关系,与更多人打好交道(Koroleva, Krasnova, Veltri, & Günther, 2011)。被动使用社交媒体则会引发社交比较和嫉妒感(Verduyn et al., 2015; Verduyn, Ybarra, Résibois, Jonides, & Kross, 2017)。
综合以往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的认识“社交媒体的使用究竟增进还是剥夺我们的幸福体验主要取决于我们如何去使用,积极使用会让我们有更多的幸福感,消极使用会让我们有更少的幸福感”。
所以,不要总在朋友圈刷刷刷,多发发朋友圈,多让别人看见你的话语,留下你的评论,分享优质文章。从现在开始,分享这一篇文章给你的朋友吧!
参考文献
Burke, M., Marlow, C., & Lento, T. M. (2010). Social network activity and social well-be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Deters, F. G., & Mehl, M. R. (2013). Does Posting Facebook Status Updates Increase or Decrease Loneliness? An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Experiment. Social Psychological & Personality Science, 4(5), 579-586.
Koroleva, K., Krasnova, H., Veltri, N., & Günther, O. (2011). <10.1.1.669.3150.pdf>. In Thirty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1-20.
Krasnova, H., Wenninger, H., Widjaja, T., & Buxmann, P. (2013). Envy on Facebook: A Hidden Threat to Users’ Life Satisfaction?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tschaftsinformatik, March, 1-16. doi: 10.7892 / boris.47080
Sagioglou, C., & Greitemeyer, T. (2014). Facebook’s emotional consequences: Why Facebook causes a decrease in mood and why people still use i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35, 359-363. doi: https://doi.org/10.1016/j.chb.2014.03.003
Verduyn, P., Lee, D., Park, J., Shablack, H., Orvell, A., Bayer, J., . . . Kross, E. (2015). Passive Facebook Usage Undermines Affective Well-Being: Experimental and Longitudinal Evidence.
Verduyn, P., Ybarra, O., Résibois, M., Jonides, J., & Kross, E. (2017). Do Social Network Sites Enhance or Undermine Subjective Well-Being? A Critical Review: Do Social Network Sites Enhance or Undermine Subjective Well-Being? (Vol. 11).
Wenninger, H., Krasnova, H., & Buxmann, P. (2014). Activity Matters: Investigating the Influence of Facebook on Life Satisfaction of teenage User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ECIS.
作者简介:马若腾,广州大学心理系本科学生,行为决策课题组创新班成员(指导老师:窦凯),目前正在关注手机使用与青少年发展的研究方向。本文已经获得公众号青少年心理健康与行为研究中心(ID:Adolescent2017)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Spencer 蘩
原作者名: 马若腾
转载来源: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行为研究中心(ID:Adolescent2017)
原文标题 大创科普|“刷圈”如何影响你的幸福感?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