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理学,最高境界是什么
作者:杨思远
来源:思远心舍(ID:siyuanxinshe)
-1-
今年年初的时候,工作室的同事们聚餐,嗯,也就是好些个咨询师凑在一起吃吃喝喝。
一群搞心理的人聚在一起,难免会谈论一些心理问题,但由于工作的咨询设置,每个咨询师都要遵守保密协议,不能在公开场合谈论自己的个案。可由于工作热情难挡,又总是想分析点啥,这可咋搞呢?于是就忍不住开始互相分析起来了。
我首先言道:“我觉得自己在亲密关系上很难保持持续的热度,总是要冷一下热一下的,但是我觉得,依恋的感觉并没有因此断开,你们是怎么看待这个现象的呢?”
问题一抛出,大家开始七嘴八舌地分析开来——
有的说:“你是不是不太相信对方啊?”
还有的说:“你是不是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啊?”
也有的说:“你可能对被吞没有很强的恐惧吧?”
最后,一位比较年长的咨询师说:
“大家吃过真正好的芝麻吗?真正好的芝麻,一定是经过九蒸九晒的,如果只是经过一次蒸和一次晒的芝麻,肯定是不好吃的。
我觉得,你说感觉依恋没有断,那就是说,其实你就是需要用这样的方式去维持亲密关系,只要对方也觉得这样是OK的,那么,这就是一段好的亲密关系啊”。
如果你是我的话,听了上面这些七嘴八舌的分析,你会更喜欢谁的分析呢?
-2-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每个行业都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心理学亦是如此。不知道是不是从事这个行业的缘故,我最近一两年总是有一个错觉:好像全民都在学习心理学。
学习心理学,这当然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儿。无论是公开演讲,或者私下社交,我都会逢人就说,有时间学学心理学,可以活得更明白,如果你道行够深,也能活得更快乐。
可是,如果对于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认识不到位的话,它可能也会给人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最大的负面影响,就是让人习惯给人贴标签。
首先,是给自己贴标签。
在我的咨询案例中,找我咨询的人,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很擅长自我分析。
比如,他们会说,我是抑郁症啊,我觉得自己有点边缘型人格障碍啊,我好像是个自卑情结很严重的人啊,等等。
咨询还没有开始,他们首先就通过贴标签的方式把自己定性了。
你可能会问,他们给自己贴的标签,不对吗?
我想告诉你的是,他们贴的标签对或者不对,不是重点。
重点是贴标签的后续影响。当一个人开始给自己贴上某个标签的时候,就意味着他在用那个标签催眠自己,不管那个标签是好还是坏,他都会无意识地像那个标签靠拢。
也就是说,你可能本来根本就不是抑郁症,但由于你整天说自己抑郁,最后真的很可能就变成了一个抑郁症。
其次,很多人还用心理学给别人贴标签。
学了一些心理学的人,还常常会在关系中给别人贴标签。
比如我的一个女性朋友,就常常说她老公价值感低啊、有受害者情结啊,等等。她为什么喜欢给她老公贴标签呢?是因为在贴标签的过程中,她能体会到自己的优越感,感觉自己是好的,她老公是差的。
贴标签的本质,就是一种攻击。给自己贴标签,是对自己进行否定和攻击;给别人贴标签,是对他人的评判和攻击。
学习心理学,本来是希望让我们更了解自己,更了解别人,让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和谐的。但却在无形之中,成为一些攻击自己、攻击别人的一个工具。这大概就是这个行业高速发展带来的弊端吧。
-3-
让我们再回到文章最初的那个场景,如果你是我的话,你更喜欢哪个咨询师的分析呢?嗯。我想,你也许会和我一样,最喜欢最后一位咨询师的分析,因为从她那里,你能感受到深深的接纳。
接纳,就是疗愈。
接纳,也是我们学习心理学的目的和意义。
所以,如果你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心理学,然后也忍不住去分析自己、分析别人,甚至给自己和别人贴一些标签,虽然我不倡导这样做,但是真的要这样做,也没关系。
真正有关系的是,你在分析过后,能否允许那样的自己存在。
金庸笔下的令狐冲,靠着风清扬教他的独孤九剑独步武林、笑傲江湖。独孤九剑的秘诀是什么呢?是无招胜有招。没有什么招式和套路可言,无非就是你看清对方用什么招式,然后去化解对方的招式罢了。
心理学的最高境界,和武林绝学有着相似之处。
真正的高手,其实不在于使用什么样的技巧、什么样的理论,而是TA那个人往那里一端坐,不管你是什么样子,你都能够从TA温润的眼神里看见自己:噢,原来我挺好啊。
我们常常说的:爱你如是。大抵就是这个样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