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世界和解之前,先抱抱自己
“与自己和解,也许并没那么难。”
1
瓦莱丽(Valerie)是一位要抚养两个孩子——萨曼莎和劳伦(Samantha and Lauren)的单亲母亲,她65岁的母亲也和她一起住。
瓦莱丽工作也不太顺利,她单位来了个挑剔的新老板,会对她做的任何事情吹毛求疵。
今天,瓦莱丽在工作上又遇到了烦心事。她原本想早点下班去看大女儿萨曼莎的篮球赛,但她却不得不留在办公室修改一些文件。等她离开的时候,又刚好遇上了下班高峰期,堵得不行。
最后她不仅错过了女儿的球赛,还得让女儿在球场等着她去接。在开车回家的路上,女儿一言不发。直到回到家门外,女儿怒气冲冲的甩开车门,控诉瓦莱丽一点都不关心自己。
当瓦莱丽进屋子的时候,她看到家里一片狼藉。小女儿劳伦正和狗狗在玩闹,撞倒了花瓶,碎了一地。瓦莱丽很烦躁,不过她什么话也没说,只是默默上楼换衣服。
等她下楼的时候,瓦莱丽的母亲告诉她,她忘了付上个月的房贷了,现在瓦莱丽信用体系,多了笔“未按时还款”的黑点了。
最后一根稻草压下,骆驼死了。瓦莱丽终于崩溃爆发,她对着母亲和孩子吼了起来,说了不少狠话,把她们都弄哭了。很快,她恢复了些理智,感觉非常愧疚,立马和她们道歉,解释说自己一天过得很糟糕,所以没控制住。尽管她们看似接受了她的道歉,但瓦莱丽却一直无法释怀自己说过的狠话,和可能对这个家庭造成的负面影响。
那天爆发后很长一段时间,她一直感觉很糟糕,觉得自己特别差劲,竟然伤害了自己深爱的人。
2
长期沉浸在自责、愧疚的情绪里,其实是对自己很苛刻的一种表现。不原谅他人是有害的,但远不及不肯原谅自己。不肯原谅他人,是愤怒和怨怼滋生的温床,而不肯原谅自己,则加剧了愧疚和自罪感,长此以往,则容易导致病理性的自责。
我们都会犯错。
有很多我们愧疚的“错”,其实在很多人身上也都存在着,例如因为忙工作而错过了孩子的家长会或运动会;如平日太忙没时间陪老人,待子欲养时,亲已不在;如工作看到有同事被欺负,自己却没有挺身而出……还有其他一些没那么常见的错误,比如动手打了他人,或者伤害自己。
不宽恕,会使负面情绪不断加剧,抑制个人心理和精神成长。有时,我们会因为暴怒而犯下错误,就如瓦莱丽。这种时候,要做到自我宽恕,往往要先能够宽恕他人。
3
当我们谈到自我宽恕的时候,并不仅仅指原谅自己。
发自内心的自我宽恕是一个过程,通常会包括以可能的形式做弥补(比如通过无伤害的行动,或者通过练习善待他人、在他人犯错的时候原谅对方);除此之外,自我宽恕还需要学着从不停回顾自己犯过的错,不断责备自己的行为中走出来。这意味着自我宽恕需要培养对自己共情的能力。
真正的自我宽恕和肤浅的自我原谅并不一样。
在一些涉及“原谅”、“宽恕”的文学中,表面对他人的原谅更多都是出于“下意识”的礼貌(可能折射出对挑衅者的害怕、或低水平自尊、或是外在因素(如家庭教育、社会规范)等)
类似的,表层自我原谅还可能有这几个特点:
—— 如果还对自己或他人存在愤怒或者埋怨等负面感觉,就不算真正的原谅;
—— 不承担犯错带来结果的原谅,也不叫原谅,真正的自我宽恕需要个体有自我觉察和反思的能力;
—— 自欺欺人,或者为自己行为寻找开脱的原因,只能算是逃避,不叫自我宽恕。
宽恕和原谅自己并不等于由过错带来的痛苦就永远消失了,它可能会(或经常)回来找你;宽恕和原谅也不意味着你能一键重启,回到犯错之前;但从心底正视自己做过的事情,好好思考内心深处的声音,告诉自己没有人是完美和从不犯错的,然后着眼于“下一次”。
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你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去处理同样的事情吗?这个过程可以使你的心理和精神上,都得到成长。
还有一件事,很多时候,要达到自我宽恕,我们需要的是爱。自我宽恕意味着用自爱,来慢慢抚平对自己的愤怒和羞愧感,用共情的心来看待你自己。
References
Hall, J. H. & Fincham, F. D. (2005). Self-forgiveness: the step-child of forgiveness research.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4, 621-637.
McCullough, M. E.,Worthington, E. L., & Rachal, K. C.(1997). Interpersonal forgiving in clos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3, 321–336.
译:郑子玲
微信原标题:《最终,我们总要与自己和解》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欢迎扫下面二维码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