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白日梦变成“陷阱”—— 过度幻想,正在悄悄毁掉你的生活
作者:Kathryn Wheeler
来源:微信公众号:北京心舍(ID:psychouse)
原文标题:白日梦也有副作用?当“想太多”影响你的生活
表面上,过度做白日梦听起来可能不算什么严重问题。但日积月累,它会对人的生活造成实质性的破坏性影响。
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常令人羡慕。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问题解决者和创新思考者,也有益于社会发展。
白日梦,作为想象力的自然延伸,为我们许多人提供了一个从外部世界短暂抽离的“避难所”。然而,白日梦会不会“过度”呢?
01
何为适应不良的白日梦?
想象一下,做白日梦过了头,开始严重干扰你的生活——比如没法好好工作、学习,或者和朋友家人相处了。这就可能是一种叫“适应不良白日梦”(MD)的情况。
简单来说,MD就是过度沉迷于幻想世界,影响了现实生活。这个概念是心理学家EliSomer教授在2002年提出的。他认为MD的核心问题是:幻想太多,挤占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工作或学习的时间。
不同的人做这种白日梦的方式不太一样。但很多人形容像是“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对里面发生的事情会有真实的喜怒哀乐,甚至身体也会有反应。有的人幻想内容天天变,有的人则好几年都沉迷于同一个故事或场景,像追剧一样,停不下来又接着编,或者反复重温喜欢的片段。
举个真实的例子:
2023年有个报告讲了一个27岁单身男性的情况。他有9年MD史,脑子里整天都在上演各种“故事”,主要是关于谈恋爱,有时也编日常小事。开始觉得挺开心,但后来幻想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投入,严重耽误了他的工作、社交和生活。他因为上班老走神被炒过好几次鱿鱼。他还发现,一听音乐或看电视,这些“故事”就变得更清楚、更生动,自己根本控制不住。这种“停不下来”的感觉和失控感,正是MD最麻烦也最典型的特点之一。
研究也发现MD和“行为上瘾”(比如游戏成瘾)有很多相似之处:
有强烈的冲动去做白日梦,做不了就烦躁难受。
多次想控制、减少或停下这种幻想,但总是失败。
做完白日梦后经常伴随着负面情绪(比如空虚、内疚)。
“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我们都会做白日梦,这是人类体验中非常正常的一部分,”咨询心理治疗师利亚·奥肖内西(Leah O'Shaughnessy)解释道,“它在很多方面可以非常积极,比如前瞻性规划、设想未来、反思过去经验以寻求不同的做法、激发创造力或帮助解决问题。但适应不良的白日梦会对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它会分散人们对日常任务和人际关系的注意力,并可能导致痛苦、内疚或羞耻感。”
目前,适应不良的白日梦尚未被纳入《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的正式诊断条目中。然而,相关研究正在进行,许多人呼吁给予其正式认可。
02
MD的评估工具
当前研究中使用的评估工具是包含16个项目的适应不良的白日梦量表,用于收集自我报告数据。该量表采用11分制,涵盖四个维度:
1.冲动/渴求(Craving):从事白日梦的强烈、近乎成瘾的冲动。
2.功能损害(Impairment):白日梦损害功能,干扰长期生活目标或日常事务。
3.动作伴随表现(Kinesthetic):做白日梦时伴随的身体动作(如面部表情、自言自语、摇晃或踱步)。
4.音乐触发(Music):音乐作为白日梦的催化剂。
得分超过40分者,被视为达到疑似临床水平的MD。
03
MD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MD远非“有点爱做白日梦”那么简单,它会对个人生活的多个方面造成削弱性影响。患者可能会发现:
人际关系受损
入睡困难
工作表现下降
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感受到“现实感”
利亚进一步阐述:“当白日梦令人分心、包含负面或可怕的想法/画面、或引发内疚感时,它就成为问题。健康的白日梦是有限度的,不会影响日常功能。而适应不良的白日梦者则无法充分参与日常活动——无论是社交还是职业。
在做白日梦时,他们可能体验到一种强烈的沉浸感,包含视觉、听觉或情感元素,并且他们可能反复尝试但无法成功地控制、减少或停止这种行为。与正常白日梦不同,MD不再服务于提升问题解决或创造力的功能,而是变得难以控制,本质上具有成瘾性和功能失调性。”
04
MD影响哪些人?
利亚指出,适应不良的白日梦往往影响那些经历过早期逆境的人,他们通过逃入脱离现实的白日梦幻想世界来应对。发表在《精神病学前沿》的研究也发现,MD在年轻人中的发生率似乎高于成年人。
此外,过去十年的研究不断发现MD与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之间存在关联。发表在《神经与精神疾病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约20%的ADHD患者经历过MD;而77%的MD患者也被诊断患有ADHD。同一研究调查了符合MD标准个体的共病情况,发现:
71.8%符合焦虑障碍标准
66.7%符合抑郁障碍标准
53.9%符合强迫症及相关障碍标准
28.2%曾有自杀企图
尽管这些数据引人注目,但利亚提醒,由于此类研究的样本量仍相对较小,在仓促下结论时应保持谨慎。
“一些研究似乎表明,患有适应不良的白日梦的人也更有可能患有抑郁症或其他精神疾病,但这并非定论,”她说。“即使它与当前或过去的精神疾病相关,白日梦在这些个体中可能是一种应对机制,其本身未必代表另一种独立的精神病理学问题。”
利亚总结道:“我们都会做白日梦,思绪漫游,脑海中浮现过去、现在或未来的场景。由于白日梦被报告为一种普遍现象,专家们对于是否将过度白日梦定义为心理健康问题持谨慎态度——即使它确实导致了痛苦或影响了日常功能。”
05
适应不良的白日梦的未来
在以论坛为基础的社交媒体平台Reddit上,拥有超过109,000名成员的“MD”社区,在全站排名前2%。成员们在此分享经历、提问、提供建议并倾诉心声。从这些社区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与MD相关的沮丧、恐惧和羞耻。虽然科学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这些真实的体验每天都在发生。
缺乏正式诊断意味着目前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法。然而,心理健康专业人员仍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等相关方法为个体提供支持。对于受MD困扰的人,寻求专业帮助应是第一步。
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研究领域,新论文每年都在发表。随着意识的提高和经验的不断分享,通向更深理解的道路正在铺就。
作者简介:Kathryn Wheeler,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心舍(ID:psychouse),为专业人员提供专业、高品质的文章、课程信息;为大众提供靠谱的心理健康科普文章。官网:www.psychouse.cn。
原作者名: Kathryn Wheeler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北京心舍(ID:psychouse)
原文标题 白日梦也有副作用?当“想太多”影响你的生活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