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贤:代际传递下的母女冲突(咨询观摩笔记)
一位母亲,带着浓烈的困惑和内疚走进了咨询现场,她曾经在企业做科研,后来因为女儿学习困难辞职转行。
她的困惑点集中在:“为什么我能容忍别人的孩子,却对自己孩子忍无可忍?”
从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出发,我们一步步进入了她生命中更深的层次——牺牲、失落、身份认同、情感投射。
这场对话,不只是一个母亲与咨询师之间的交流,更是一个代际传承、个人成长与心理觉醒的深刻缩影。
本文节选自陈海贤老师“心理咨询现场观摩”现场答疑,展现了心理咨询背后的深刻洞察,也希望给予每一位在亲子关系中挣扎的父母一点支持与启发。
问题一
母亲这样的爱
真的没有期待回报吗?
陈海贤老师回应:
这种爱,看起来是付出,但它也裹挟着期待。在这位来访者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她对孩子倾尽了所有的牺牲,可是在孩子的感受里,那些“为你好”,可能正是伤害的来源。
而且这种牺牲,还往往不是孤立的,是一种“代际传递”。她的妈妈,也曾为她做过类似的牺牲。她看到了母亲的痛苦,于是变成了:一边要为母亲的痛苦而痛苦,一边又记挂着母亲,放不下母亲。现在,她又把这样的模式复制在自己和女儿身上。
如果一定要说,这就是一种“信念”。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在这个时候,我应该为孩子做牺牲,因为我妈妈也为我这样做。
可是有趣的地方在于,当她突然发现:原来我不教女儿的时候,她的成绩反而更好了,她就陷入了巨大的迷茫——那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的牺牲还有意义吗?我是不是做了一件错事?我的前途在哪里?
这个时候,个人发展的议题和孩子的问题就纠缠在了一起。
好在这位来访者是一个有思考力的人,她一直在反省和成长。我相信她慢慢会发现——这些重要问题的答案,其实不在她的女儿身上。
问题二
您的面质总是这么温和
为什么不会让人感到被攻击?
陈海贤老师回应:
其实,我自己都不太知道我做了什么。我并不太记得哪一刻是“面质”,我只是很自然地听着她的故事,然后对她的经验有兴趣。
这个妈妈讲她的女儿、她的辞职、她的婚姻、她的成长,我会一边听,一边想:哦,也许这个经验更深,比如她说她一定要抓住点什么——这个部分我们这次没有展开,也许下次会继续。但我做的,其实就是让这个故事变得更完整。
我最主要的工作是在连接:把这个故事,在一个小的片段里,尽量讲得完整一点。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她妈妈的选择怎么影响了她,她又怎么做出自己的选择,这些选择又如何连接到她对孩子的态度。
有一些地方,我有自己的想法。我会告诉她我是这样想的,但这是不是“面质”呢?也不一定。因为她也会告诉我:“我不是这样想的”,那我也觉得,“对啊,也许是我想错了。”
所以,我并不觉得我自己有多么的权威,也不是非要质疑谁。我只是分享我的理解。这当中没有什么技巧,只有对一个生命的好奇和尊重。
你看,我甚至还没问她:“为什么不是你丈夫辞职,而是你辞职?”这也是很自然的问题,但我没有急着问。我只是看到了那些可以再深一点的地方,但我也知道,有时候要停下来,照顾故事的完整性。
我觉得我们不要太执着于“技术”或者“面质”。我更在意的是:他的经验是什么?我对他的理解是什么?什么时候我能把我的想法说出来,什么时候我该多听一听。
问题三
新手咨询师总忍不住想“挖创伤”
怎么避免这种控制感?
陈海贤老师回应:
我觉得,如果是从这个角度讲,我可能跟你们不太一样,因为我不是学精神分析的,我也不太用“反移情”这个词。但我相信,我们所有的好奇,其实都是有目的的。
我们做咨询,其实每一次都是有一条要走的路。那我们就得想清楚——我们为什么想知道某个创伤?它在这条路上是干嘛用的?
你看,比如我们这位来访者说,她小时候爸爸打妈妈,她当时的那种无力感,那当然是创伤,是很多方面的创伤,比如对男性的不信任,比如她要怎么抓住那个唯一能依靠的东西,因为她妈妈也靠不了她爸爸。
可是我这次只是讲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妈妈对她说“我是为了你才不离婚的”。这一句,是核心,因为这是她后来对自己女儿所做的牺牲的原型。
我们这整个咨询,其实只是围绕她最开始问的一个问题:“我为什么对别人的孩子那么有耐心,对自己的孩子却总是发脾气?”我们做的所有探索,都是为了更理解这个问题。
所以我不会去刻意“挖得有多深”,而是一直在想,这个经验、这个创伤,跟她现在的问题,关系在哪里?我怎么顺着这个脉络,陪她找到一条可能的出路。
有些经验当然重要,我也相信她小时候的很多经历会影响她,但我不一定当下就要打开它。我们做的,是不断地选择:哪些经验对当下的议题有帮助,哪些还不是时候。
我们不是只是想了解一个人有多大的创伤,而是想理解——这个创伤是怎么连接到他现在的问题的。
否则就会变成我们太过专注于模型、概念化这些“技术性”的东西,结果反而丢掉了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我们和来访者在当下的连接。
问题四
面对如此沉重的母职牺牲
我们到底被什么打动了?
我想先问问大家:看到这位妈妈讲她的故事,有哪一些让你觉得感动的地方?会有吗?
一位观众回应:“我看到一个妈妈特别不容易,我看到了一个妈妈的生命力竟然能够如此顽强。”
陈海贤老师回应:
我听这个妈妈讲的时候,我最感动的是什么呢?她说她辞职去做教培,进入那个行业,她原来是科研出身,在单位是被尊重的专业人士,但现在要去销售,要去续班。
她说:“我一个人的时候,不是偷偷哭,而是偷偷在骂。”你看,她不是说我哭了,而是说我生气了、我难受了、我骂这个行业、骂自己,骂这个转变。
然后我问她,为什么你要做这样的牺牲?她说:“作为一个妈妈,不都应该做这个牺牲吗?”
我觉得这就是信念。这是她生命中最深的信念——是她作为一个母亲的本能。但你想一想,这一定对吗?
我不知道。我从来没有当过妈妈,我也不知道如果我是她,我是不是有这个勇气。但我知道,这个牺牲里包含了我们人类最珍贵的情感,也可能带来了最深的痛苦。
有时候我们必须承认,那些最珍贵的感情、最重的牺牲,不一定带来好的结果。
你看,她牺牲了那么多,结果呢?女儿拒绝了她。甚至她发现——没有她,女儿的成绩反而更好了。
她自己也开始找不到自己了。她失去了事业、失去了节奏,也暂时失去了自我认同。
那我们就会问:问题出在哪儿?我觉得这才是最打动我的地方。
我也希望大家在看咨询的时候,不只是想着“学技术”,而是被这些真实的生命、复杂的情感所打动。你能不能被这个故事感动?你能不能从中看到人之为人的挣扎?
技术不是在这个时候学的。这个时候,我们要让自己被触动。然后你才会知道,在你自己的咨询里,怎么去找那些能展开的、有温度的地方。
当我们已经做了牺牲,发现孩子可能并不需要我们,那我们该怎么办?我们的牺牲还有意义吗?这不是技术,这是我们自己的成长议题。
因为我希望大家能理解——在一个案例里,最重要的,不是结构和干预技巧,而是你有没有真的被生命的复杂性所感动。
问题五
新手咨询师该如何提升技术?
第一次咨询如何建立“连接”?
陈海贤老师回应:
其实我自己也没有说一定做得很好。你知道吗,一个咨询师,其实挺难的。像今天这个咨询,我也紧张。倒不是因为我们这位来访者,而是因为我知道屏幕前有很多同行,甚至有些可能是很资深的同行。
所以我是真的紧张的,不是开玩笑。但我想,怎么把我的这个紧张感,变成和我们的来访者之间连接的一部分呢?
你知道吗?所谓“连接”,它永远不是你用一个技巧,而是你能不能去想,他的情境是什么?我的情境又是什么?当你能看到这些情境之间有些共同点,它自然就连接上了。
我自己第一次做直播咨询,这位来访者第一次在公众面前讲她的故事。我们都在一种不确定中。你会发现,我们就在这个不确定和共同的紧张中找到了一种连接。
所以重要的是什么?永远是看现在,看人,看现在发生的事。
如果你脑子里一直想着“我要怎么做才是对的?我是不是用对了技术?”,你就失去了“现在”。而“现在”,才是唯一的咨询操作空间。
我总觉得——技术你当然要学,但你不能在咨询当中想着技术。技术如果真的对你有用,它应该变成你的“肌肉记忆”,不是你随时要从脑子里去调出来的工具。
你能想的只是,我眼前这个人是谁?他带着什么样的生命经验来到我面前?我怎么能够理解他的处境?探索他的经验?你只能想着这个。
你一想“我该用什么技术”,你就已经离开他了。
所以,这其实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你要学,然后要练,要反复地实践,直到它变成你身体里的一部分。然后慢慢地……你再把它“忘掉”。
当你能真正回到当下,你才有可能真正和来访者在一起。
问题六
如果从流派或技术的角度看
您能介绍一下刚才的咨询工作吗?
陈海贤老师回应:
我忘了所有的技术,我真的不知道我用了什么技术,我觉得我什么技术都没有用。我只是很努力地去理解这个故事,然后让这个故事——因为我们只有一小段时间——在这一小段里是相对完整的。
只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这个妈妈才有可能对自己的问题多一点理解。我做的只是这个。
如果你说这是不是技术?那这就是我用的所有技术:进入别人的经验,让别人对“我为什么会对孩子发脾气”这件事情,有更多一点的理解,同时也希望妈妈自己能对这件事有更多一点的理解。
这个技术的关键就在于——他必须只是讲一个故事。所有的内容,都是这个故事更深的层面,是跟这个故事有关的,不是另外的东西。
也许我们下一次还会继续讲这个故事,但它就会更深一点。
其实这个妈妈在中间有提到,她也想说她对丈夫的态度,说她没有安全感。她说:“我没有太多的安全感,我总是要抓住点什么。”其实这是她很重要的经验。
可是我没有在那一段特别去探索。为什么?因为今天的时间和篇幅,讲不了太复杂的内容。我们只能讲一个线索,否则故事就散了,大家也听不明白。所以我没有展开这一部分,但我会记得她说的话,下次我们就可以把这一部分再编进今天的故事里。
所以你看,这就是我做的所有事。这就是我所有的技术。
第一:进入别人的经验——发生了什么事?别人的痛苦在哪里?
第二:把这个经验编织成一个故事;
第三:这个故事是用来让来访者对他所带来的问题,有一个新的理解。
我只是在做这三件事。这就是所有的技术。
本文节选自咨询师之家APP,陈海贤老师《关系心理咨询观摩》,由咨询师之家整理编辑。
陈海贤:心理学博士、知名心理咨询师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