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有个词“述情障碍”——我不知道自己在气什么,我也不知道她在气什么
作者:将来的江
来源:微信公众号:向内之序(ID:InnerAct1)
爱在心头口难开
在我们父辈和祖辈的语言体系中,很少有精确表达情感的词汇。
心情不佳时,他们只能借助一些躯体化的反应来描述内心的不适,比如“胸口发闷”或“流泪”;又或者通过“外化攻击”的方式来表达愤怒和敌意。
他们的字典里没有“悲伤”“抑郁”“崩溃”这样的词汇,这导致了面对复杂情感时,大人们无法准确表达,同时因为缺乏被理解,所以也失去了“共情”的能力。
在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被称之为“述情障碍”。

01
什么是“述情障碍?
述情障碍是指的是个体在识别、表达和调节情感方面存在困难。
简单的来说,就是一个人不会“好好说话”,也不擅长处理自己的情绪,还缺乏共情能力。
这种障碍会影响个体的情感交流和社交能力,难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也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它并非精神疾病,更像一种情感表达缺陷。
为什么有人会困在“述情障碍”里?
①原生家庭的“情绪禁区”
想象一个场景:小时候你哭,父母说“哭什么不许哭”;你分享快乐,他们说“有什么好炫耀的”。久而久之,你学会了把情绪藏起来,贴上“不重要”的标签。
很多述情障碍的根源,是早年被剥夺了“情绪表达权”。
②社会规训的“懂事陷阱”
我们总被教育“别矫情”“要坚强”。尤其是男性,社会期待他们“扛得住事”,于是很多人用沉默掩藏脆弱,最后连自己都不认得情绪的模样。
③大脑的“硬件差异”
述情障碍者的大脑处理情绪的区域活跃度较低,就像天生少了一块“情绪翻译器”。他们能感受到喜怒哀乐,但说不清是“三分恼火”还是“七分委屈”。
“述情障碍”的症状自检:
描述情绪像“哑巴”:说“难受”却分不清是焦虑/愤怒/悲伤;
身体反应>情感认知:手心出汗以为是紧张,实际是恐惧发作;
幻想世界一片空白:童年回忆只有事实碎片,没有情感画面;
过度依赖理性:解决问题靠逻辑,拒绝“情绪化”沟通。
有些人不是冷漠,只是情绪卡在喉咙里找不到出口。

02
述情障碍者的困境循环图:
原生家庭创伤 → 情绪表达抑制 → 关系危机 → 自我否定强化 → 更深层压抑
在传统文化中“喜怒不形于色”的推崇,让许多人觉得“情绪外露=脆弱”。
于是我们习惯给情绪贴上“好”与“坏”的标签:开心可以分享,悲伤却要藏起来。久而久之,那些被禁止的情绪就成了心底的“黑匣子”。
而在家庭关系中,这些未被正确表达和处理的情感,会以责备或批评的形式,延展到伴侣和子女身上。
正因如此,直到今日,我们依旧常常看到一些三四十岁的人,在表达自我这件事上困难重重。
伴侣吵架时,你明明难过却只能说“没事”;
朋友倾诉烦恼,你心里揪着却只能沉默;
自己委屈时,憋半天只憋出一句“习惯了”。
心理学有个比喻:述情障碍者的情绪像一部没有字幕的无声电影。他们看得见画面,却听不懂台词。
一位读者的留言:“我和男友在一起五年,他永远不知道我为什么生气,我也说不出哪里不对。我难过得要死,他却永远在讲道理。”
最后他提了分手,说我‘像一块捂不热的石头’。”
你可能以为这是“不够爱”,但心理学告诉我们:有些人不是不想表达,而是真的“不能”。
他们的困境在于难以建立情感联结。
无法说出“我想要你的陪伴”,只能通过沉默或试探传递信号;
容易被误解为冷漠:明明内心翻江倒海,却被看作“无情”;
自我救赎的无力感:想改变却不知从何做起,甚至怀疑“是不是我不值得被爱”。

03
事实上,对于“述情障碍者”而言,他们的内心同样充满了无奈。
他们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焦虑与不安,也能正确识别对方的情绪信号。但就是很难用言语精准地表述。
而且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类人的情绪反应往往极端化:
与亲密之人沟通时,开口便是攻击性的话语,甚至将关心化作“夹枪带棒”的指责,火药味十足;而面对工作或陌生人时,却能表现出理性温和的一面。
这种矛盾表现源于成长中经历的冷漠或粗暴对待,导致他们在关系中陷入“暴躁-逃避”的恶性循环。本质上,他们的愤怒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唯一习得的沟通方式。
但问题是,我们通常只会将这样的局面完全归咎于“原生家庭”,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把自己当成了受害者。
觉得自己的不幸都是父母造成的,想让父母认错,这样自己就可以安心的继续当个不想长大的巨婴;
二是,过度简化个人性格的成因。
一直抱着“原生家庭有罪论”不放,主动放弃寻求突破的勇气;
这两类情感都是扭曲的,如果不转化,很难过得幸福。
要打破这种困局,首先第一要务就是要从原生家庭中独立出来,全然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你要做的是与自己和解,与原生家庭和解,不再把自己的期望投射给父母。
这是心态上从根儿上做出的改变,成为自己情绪的主宰。

04
如果你发现自己或伴侣有述情障碍,别急着贴标签。能意识到,已经是找回钥匙的第一步。
“述情障碍者”的自我调整
①从“命名情绪”开始训练
比如“我现在不是生气,而是被忽视的难过”;“刚才那一刻,我感到羞耻”。准备一张情绪卡片(愤怒/委屈/焦虑…),指着问:“是不是接近这个?”
②用“身体语言”代替“灵魂拷问”
别问“你什么感受”,而是说:“你刚才攥紧拳头了,是生气了吗?”——帮他把生理反应和情绪挂钩;
③创造“安全脚本”
比如约定:“下次你难受就捏我手三下,我就安静陪你十分钟。”降低即时表达的压力;
④把“不能说”换成“这样说”
原句:“你总是这样!”(攻击性拉满);改写:“我刚才有点慌,能不能抱我一下?”(脆弱感+具体需求)
如果你爱的人正困在这种状态里,试试这三个“不”
不逼迫:“你为什么不说爱我?”这种质问只会让Ta更恐慌。试着换成“你刚才皱眉,是担心我吗?”——帮Ta给情绪贴标签。
不否定:别轻易说“你根本不在乎”。其实Ta可能用你看不见的方式在乎着,比如记住你讨厌香菜,或偷偷收藏你们的合照。
不放弃:学习情感表达需要耐心。有位妻子每天和丈夫玩“情绪猜猜乐”游戏,半年后,他终于能结结巴巴地说出“你、你生气时……我害怕”
写在最后
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学习如何与情绪相处。
这不是你的错。就像有人天生不擅长数学,你不擅长情绪表达而已;
你已经在努力了。能觉察到问题并寻求改变,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爱会找到出口。总有人愿意陪你一起,慢慢读懂你心中的“无声语言”。
这个世界需要更多“安全基地”——让不会表达的人敢哭,让不敢倾诉的人敢说。
作者简介:将来的江,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向内之序(ID:InnerAct1),向内求索,序启新生。心理科普丨个人成长丨亲密关系丨家庭教育。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
原作者名: 将来的江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向内之序(ID:InnerAct1)
原文标题 心理学有个词“述情障碍”——我不知道自己在气什么,我也不知道她在气什么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