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各种“考生”:适度的悲观,尤其是在为某个目标奋斗的时候
作者: 乔丹·格鲁梅特
翻译: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何秋焱(245)
校对: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校对团队
编辑: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 殷越
联系: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来源:微信公众号:一杯咖啡(ID:coffeecenter)
面对高考,或者其他的重大关头,我们总被教导“一定要积极心态”,“你相信成功,最后就更有可能成功”,却很少有人会说 ——适度的悲观主义,反而能让你更专注脚下的路。
这便是我们想告诉给各种“考生”的。
这里的悲观不是自我否定,而是跳脱非黑即白的结果焦虑:
接受努力未必立刻见效的现实,承认过程比满分更值得记录,清醒认知未来有千万种可能,此刻的汗水只是其中一味注脚。
生活中,我是一个坚定的乐观主义者,相信光明,畅谈理想,倡导幸福感和意义感。
但我仍然认为应当用某种方式接受适度的悲观主义,尤其是在为了某个目标而奋斗的时候。
为什么这么说呢?
让我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消极想象”这一概念。
01
消极想象的起源
消极想象是斯多葛主义哲学中的一种心理训练方法,拉丁语“premeditatio malorum”,意为“预谋逆境”。
这听起来像是一个不断被负面消息滚动刷屏的噩梦,实际上这是一个有助于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强大工具。
这种做法最早是由古罗马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塞涅卡在公元前4年左右提出的。
在《致卢西利乌斯的信》中,塞涅卡鼓励人们反思可能的损失和不幸,不是要让我们变得杞人忧天,而是为了消解恐惧并培养感激之情。
爱比克泰德,公元50年左右从奴隶成长为一名哲学家,他让我们知道,想象逆境有助于培养韧性,摆脱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
罗马皇帝马库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的《沉思录》至今仍被广泛阅读,他将“消极想象”作为日常冥修的一部分,并不断提醒自己世事无常,以便在面对挫折时可以泰然处之。
这三位思想家留下的不只是古老的智慧,更是实用的心理训练方法。
如今现代科学也可以验证,这些千年前的洞见确实蕴含着真理。
02
为什么要做最坏的打算?
让我们回到现在来思考这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要有意识地花时间去预想挫折,失望,甚至是死亡呢?
因为这样做能让你活得更充实、更平和、更专注于当下。
你可能已经听说过“人生目标”和“生活意义”二者的区别:
前者是目标导向的,它是你的使命,你的雄心壮志,是你奋力攀登的人生高峰;
后者则关注过程本身,重在体验做有意义的事情时的喜悦之情,即使最后并没有十分重大或耀眼的成就。
“消极想象”能帮我们从“人生目标”的压力中解脱出来,同时提醒我们珍惜“生活意义”。
具体方法如下:
1、过程重于结果
当你认为自己无法实现某个目标时,不管是写作,创业,还是爬山,你都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
不管结果如何,我是否享受这个过程?
“消极想象”帮助我们忘掉结果,转而体验过程本身。
如果你能从日常的点滴中获取能量,那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奖励,这正是“生活意义”的真谛。
2、享受意外惊喜
假如你的梦想是登上某座高峰,在攀登的过程中,你发现一处令人惊叹的山谷,这并不在你的计划之内,但却心生喜爱,于是决定停下脚步,在此驻留并探索。
通过设想失败的结果:永远也无法登顶,可以让你保持思维上的灵活度,在沿途发现意想不到的人生意义与喜悦。
生活中一些最美好的部分往往发生在偶尔偏离正常轨道的时候。
“消极想象”可以帮助你摆脱既定路径的束缚,对可能性持开放态度。
3、避免“享乐适应症”的陷阱
“享乐适应症”指的是人类对快乐的适应能力,当环境的改变给人带来快乐时,人们通常会很快习惯这种改变,恢复到平常的快乐程度,并不能长久地维持这种快乐。
当你终于实现某个目标,可能是升职、买房或者是达成个人最好成绩,那一瞬间你会感觉很棒,但这种感觉很快就会烟消云散。
我们人类天生就倾向于将非凡的成就正常化。
但如果你经常练习“消极想象”,设想目标根本无法实现,最终是否达成目标就会变得没那么重要,你不再追逐那些注定消退的短暂快乐,而是转向当下真正有意义的事物。
当你不再执着于结果时,你就摆脱了“等到……时,我就会快乐”的陷阱,开始生活在“我现在很开心,因为……”中。
03
终极启示:
做最坏的打算,过最好的人生
古代斯多葛学派绝不是虚无主义者,更不是想让你变得消沉。
他们是非常务实的人,致力于帮助人们活得更通透、更睿智、更具韧性。
没错,设想失败,设想一切并不会如愿,这不是为了吓唬自己,而是为了解放自己。
当你在做以下这些事的时候,都是在“做最坏的打算”:
不再执着于远大的目标
学会享受过程的乐趣
发现并接受意外惊喜
避免“享乐适应症”陷阱
简而言之,你建立了一个更加脚踏实地、目标驱动的生活。
因为有这样一个悖论:
我们对可能发生的错误所做的心理准备越多,就越能自由地拥抱眼前的正确事物。
作者简介:乔丹·格鲁梅特,毕业于密歇根大学和西北大学,《用途代码》的作者。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进行修改和增删。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一杯咖啡(ID:coffeecenter),一杯咖啡公益心理团队。2012年在上海出发。组织咖啡心理公益咨询、公益单身相遇活动、公益心理团体活动、公益心理咨询师学习活动、心理类科普原创翻译读书文章不定期更新。助人自助,用生命影响生命。一杯咖啡,温暖世界的内心。
原作者名: 乔丹·格鲁梅特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一杯咖啡(ID:coffeecenter)
原文标题 致各种“考生”:适度的悲观,尤其是在为某个目标奋斗的时候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