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提升幸福感的好习惯(低成本且有效)
斯蒂芬·卡普兰提出过一个“注意力恢复理论”,强调大部分的工作需要持续的定向注意力,处理突发任务和应对压力会导致注意力耗竭。自然环境通过柔和的刺激(如阳光、鸟叫等感官刺激)恢复非定向的注意力,帮助你从认知疲劳中恢复过来。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的“心流理论”可以解释烹饪这件事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放松行为。当一个人完全沉浸在和自身匹配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事项时,会触发“心流状态”,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专注在步骤中时更容易让人暂时脱离压力状态。
罗杰·巴克提出过一个“环境心理学理论”,环境会对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有塑造作用。在一个杂乱的环境中,视觉干扰增加,认知资源和注意力会不自觉地被消耗,让人产生一种“无名的烦躁感”。重复的打扫动作也可以让你进入“心流状态”,提升专注力。
根据阿尔伯特·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一个人对完成任务的信心可以直接影响到幸福感的体验。比如记录自己学会新技能、做完某项日程等小事,通过这种即时记录完成一种“成功-奖励”的反馈循环,归因于自身的能力而非运气,可以有效提升效能感。
爱德华·德西的“自我决定理论”有个核心观点:人类有三大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性、胜任感、归属感,满足了这三点可以有效提升幸福感。在独处的时候,摆脱外界的期待,凭借自己的力量完成小事,可以找回一个人的自主性和胜任感,积累“我能一个人解决问题”的信念。
作者:阿希
运营:晕晕
监制:Jessica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
原作者名: 阿希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心理0时差(ID:PsyTime)
原文标题 5种提升幸福感的好习惯(低成本且有效)
授权说明: 合作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