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旭东:来访是残障人士,咨询师要注意这几点
利用积极赋义
充分发挥有残障困扰来访的优势资源
本期的话题是——面对有残障困扰的来访,咨询师应该如何更好地做针对性心理治疗?
首先要了解残障群体生理方面对心理方面的影响,以及残障群体心理的独特性。
比如像本个案中这类患有听力缺陷的群体,他们有一个很突出的防御机制——过度代偿。
虽然他们的听觉区域发展受阻,但他们会发展其它感官,发展想象力等。他们会拼命的做一些不需要听力功能的事情,去努力,去弥补。
咨询师要站在来访者是残疾人的角度,去理解他,去感受他遇到的麻烦、不方便。
针对来访家族成员也出现的一些异常心理行为,咨询师要了解来访者的家族成长背景,讨论来访者代际传承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要考虑社会文化心理的背景,另外一方面是要考虑生物医学方面家族遗传史。
在我们的家庭治疗中,我们咨询师要处理核心家庭内部的事情,了解核心家庭成员对来访者的个性(敏感、缺乏安全感)、处理外界信息的方式等方面的影响。
作为心理咨询师,除了要处理核心家庭内部的事情,还要处理比较多的是他们在社会大系统里边的事情。
一方面可以给予情感支持(emotional support)。比如:挖掘他们的优势资源,肯定他们在社会大系统里边做出的奋斗努力和适应。
另一方面给予工具性的知识(Instrumental knowledge),是针对于残疾人怎么样在社会上生存的问题,指导他们一些比较实际的、有直接帮助的支持。
比如针对本案中患有听觉障碍的来访:
1、可以鼓励ta学手语,然后鼓励ta直接提前告诉别人“我耳朵不太好,请用纸笔或手语交流”,提高ta与别人的沟通质量,减少误会;
2、承认自己生理上有一定的缺陷,由此引起的沟通质量低从而造成误会的问题,提高对别人无意造成歧视的容忍度;
3、让他们正视社会的现实,认识到我们社会的基础文明程度还不够高,对于别人的“不公平”不要过于敏感。
在我们的社会中,有时候即使那些五官四肢正常的人之间也存在歧视,那么面对比自己更差劲一点有生理缺陷的人,有的人心态就是不太健康,出现歧视敌对行为。
所以,在小家庭层面,社会层面,都要拓展他们的视野,鼓励他们眼光开阔一点,要大气勇敢一点。 让他们认识到会有很多实际困难,对别人的一些忽略、不理解甚至是羞辱,要做出足够的准备。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公平主义,但是这是无法实现的。
面对带着残疾在社会上生活的来访者,一方面咨询师要鼓励他们自主自立,另外一方面提供一些建议,甚至提供他一些实际的帮助。
在面对患有残障的来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
从资源取向的角度,
发掘残障来访者的优势资源,
让他们能扬长避短,
更好地在这个竞争残酷的世界生存下来。
对来访者的当前症状换一个角度,进行积极赋义,这是家庭治疗里面的一个重要技术。
例如:
当残障的来访是既喜欢独处,又渴望被别人当正常人对待,进行正常的社交时,你可以把它报告成:
“一种非常痛苦的矛盾心态。”
但是换一个角度看,这是一种心理的顺应性、弹性、复原力。
如果单单把它说成是矛盾,其实这是存在贬义的。
在精神病理学里面,这叫做矛盾性(Ambivalence)。矛盾性是指:对立的两种情感、两种倾向、两种态度、两种思想。
就是这几年流行的说法——“纠结”,纠结就是矛盾。这是一个人心灵丰富性、弹性的一个表现。
他喜欢独处,但又喜欢正常的社交。
我们古人有“处人处事之道:处人以若即若离之间,处事以若有若无之道”。说的就是进退都两易。
当来访者把它体验成一种矛盾性时,咨询师可以跟他一起讨论,这两个东西可以是共存的,只要不是固执一端,长时间过分的封闭,也不是过度的每天都谋求别人的认可,活在别人的眼睛里面。
在这两者之间,来访者能够进退自如,那就是一个很好的事情。来访者现在体会为“纠结”的东西,应该是丰富其心灵,增长其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咨询师引导来访者把一些受伤的经历,把它拿来自我安慰合理化的部分去掉,但是同时又要升华、代偿。要跟他讨论一些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而不是用躯体化的这种倾向。
咨询师要想一套新的隐喻,用一种新的象征去跟来访交流。用一种能够让来访者放松的、让积压的石头可以化轻的这种方式去跟其交流。
最好的入口就是跟来访者讨论其将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性。这就是我们家庭治疗里面的一个重要技术——“资源取向,未来取向”。
在中国现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里面,是以一个人对社会的稀缺性、不可替代性来进行价值衡量。他们虽然生理上有残疾,但是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咨询师应该鼓励他:
挖掘他们的优点长处,要给他希望、鼓劲。这种希望不是吹牛,也不是空口支票,而是实实在在的;
介绍一些专业上的榜样,跟他一起来学习。可以让他们在这个行当里边,如果跟人沟通有点问题,甚至是沟通他未来就业时,就可以有比较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
从康复的角度,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重点跟他讨论其病理现象,琢磨机体残疾带来的这些各种各样的心理疾患。
残疾人群心理的独特性
关于更多残疾人群的思考,以及督导后的反思收获。我们联系到了当次受督咨询师(Ding Y.F)进行了如下分享。
1、残疾人的主要消极心理特点
无力感
“无力感”指由于失败体验的累积而导致个体对其行为结果感到失控、无奈、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残疾人的无力感主要是由于生活中的各种不便利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担忧、屡次尝试适应现状失败形成。
自卑感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是由于个体自我评价偏低带来的,以惭愧、羞怯、不安、内疚、灰心、悲观、失望等消极评价表现为主的情绪体验。残疾人由于自身的缺陷,容易形成“我与他人不同”、“低人一等”等非理性认知,这种消极和不合理的自我认知更加增加了他们融入社会的距离。
孤独感
残疾人常常较常人更少地参与社会活动,由于长时间与社会和人群隔离,更易产生抑郁和孤独情绪。一方面,他们不想回忆那些充满伤痛的往事;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的不幸遭遇常人无法真正地理解。
情绪不稳,有时反应强烈
这一特征在许多残疾人身上表现突出,主要是因为他们常常为了避免冲突或受伤而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日积月累,可能会因一件小事而爆发过激行为。
2、残疾人的主要积极心理特点
自我补偿心理
这是残疾人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缺陷进行弥补改善的行为。
自我补偿包括生理性补偿(指对其直接生理缺陷进行弥补的行为,如装义肢、人工耳蜗等,或是通过惊人的努力逆转缺陷,如成为运动员)、社会性补偿(针对自己在社交方面存在的不足而进行弥补的行为,如主动与人交往或助人)和发展性补偿(做一系列有利于其将来发展的行动,如学习某种职业技能,希望由该领域的成功来获得平衡感)。
如,有研究者表明听障大学生自我补偿总体水平中等偏上,以社会性补偿为主。
心理韧性较强
相较于普通人,残疾人在人生旅途中表现得更加勇敢坚强,生活虽然给了他们很多普通人没有的艰难、挑战,但是他们愿意付出更多努力去克服困难。
心存感恩,富有同情心
残疾人受生理缺陷的阻碍,遇到困难的时候经常需要借助别人的帮忙,当别人为他们伸出援助之手时,他们往往会心存感恩之情。同样,当别人陷入困境需要帮助时,他们也会感同身受,更加富有同情心,会竭尽所能帮助他人。
3、除了上述几方面的共同特征外,每一类残疾人又有其独特的性格
如肢残人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为心理创伤较重,如谈到与伤残相关的人和事会表现情绪反应。同时他们做事认真刻苦并能自我克制等也是其重要的性格特点。
听力残疾人性格比较外向、倔强、耿直豪爽、好胜心强,做事专注。他们虽然听不见,但还能看得到,摸得到,往往他们观察事物时对表象关注的更多,形象思维活跃,形象创造力较强,但往往对事物内在的联系关注较少。
督导后的小感悟
这次的督导过程中我紧张到有点蒙,隔天回顾整理笔记时后感觉收获颇多。
以下是我在督导后对自己和有残疾的个案工作咨询师的三个小提醒,和大家分享一下:
1、正视和接纳个案的缺陷
如果不是专门和残疾人工作的心理咨询师,在和有残疾的个案工作的初期,总会有些不适应。特别是对于那些已通过医学手段修复受损功能的个案,如带人工耳蜗、装义肢等“看起来”和常人无异的个案,更是容易让咨询师在工作过程中忽略了这个缺陷的客观存在对个案及其所在系统的影响。
当赵老师直接称个案为“残疾人”时,我感到很惊讶,因为我之前好像没有将个案归为残疾人,因为她看起来和普通人一样。
同时,我也意识到我在不知不觉中也忽略了个案有缺陷的那部分及其影响。在督导之后,我尝试正视个案听力缺陷,更直接地和她探讨这部分所要承受的那些无奈。感觉咨访关系更近了一些,自己也更容易把握咨询的进程,切入到她的核心议题。
2、了解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我根据赵老师的建议,在知网上检索听障人群的心理特点,相关的政策和社会现状,让我对个案所经历的个体心理历程和社会现状有了更系统的了解,这让我能够更好地同理个案和探讨应对困境的更多可能性。
主动学习和了解有特殊情况的来访者的心理特点和社会现状,这对于其他个案也是适用的。
3、寻找资源
除了了解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咨询师还可通过个体或团体督导、同辈督导等方式来寻求专业上的支持,以更系统式的角度来理解个案的处境和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同时,也可梳理自己在过咨询程中移情或反移情的部分,这个也适用于所有个案。
本文节选自第45场督导示范教学,主讲人赵旭东,由咨询师之家整理编辑。
图片来源:来自unsplash,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