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太把自己的心理问题当回事会怎么样?
作者:meiya
来源:微信公众号:meiya(ID:OneStepUp)
01
一心一意是个很好的状态,但有时“一心一意”会成为一种阻碍。
从身边的女朋友,咨询中的一些来访者那里听过很多次这样的故事,当她们放弃一切或不做其他的事情,只一心一意备孕时,吃叶酸,测体温,算排卵期,调理饮食…这么搞个一年半载,多半还是无法怀孕。但是,当她们放弃一心一意,该干嘛干嘛时,反而很快就成功怀孕了。
为什么呢?
因为当一个人只一心一意备孕时,怀孕这件事在她的生命/生活中就会变得很大,这事会占据了她全部的身心,这件事的成败也会变得异常重要。
得失心很重,人的心理压力会很大,身心会很紧张,自然就不容易怀孕成功。
生活中很多事情是这样,比如有的写作者一边上班一边写作可以佳作不断,如果他辞职了,一心一意搞写作,反而容易写不好。
面对心理问题也经常会出现这样情况。
抑郁、焦虑的人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时,常常可以分为这几类:
一类是不把心理问题当回事,忽略自己的症状和痛苦,回避自己的问题,不看心理医生不做咨询,一直默默地忍耐着;
一类是太把心理问题当回事,过度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了,什么事情都不做,就一心一意治疗或解决自己的抑郁/焦虑的问题,比如学也不上了,工作也辞了,家里的事都不管了,去全国各大精卫中心看心理科,做心理咨询,看中医西医,吃各种药,打听各种治疗自己抑郁/焦虑的偏方,力求把自己的心理问题根治;
还有一类就是该看病吃药就看病吃药,该做心理咨询就好好做心理咨询,只要状态允许,该工作工作,该上学上学,该做家务做家务,只要能正常生活,就正常生活,ta一边抗抑郁/焦虑,一边正常生活。
第一类人的疾病会加重,大家很好理解。
第二类人的疾病也会加重,因为当他这么面对心理问题时,变相得把问题的影响扩大化了,本来只是情绪或身体有些不好,这么搞了之后,整个生活都不好了。
而且一个人为了治病付出这么多,就会想着,我怎么还不好啊。
对治疗效果会有很高期待,心里会很急。
很多心理问题都有一个特点,称为“白熊效应”,你越想治好了,越急着治好它,它反而越不好。
通常最后一类人的身心疾病更容易恢复。
因他面对心理问题的态度不回避,也不激进焦虑,而是平常心直面之,接纳之。
接纳自己的心理问题,是改善心理问题的基础。带着心理疾病去生活,让自己在生活中,在时间里慢慢疗愈,反而是最有效的治疗。
那些焦虑、抑郁的来访者,他们会在第一次咨询时问我,疾病会好吗?我一般会说,会好的,但是需要一个过程。
这么说是希望他们不要着急,做好长期与身心疾病共存的心理准备。因为身心问题一着急,会变得更糟。
02
从“一心一意”我就想到“三心二意”“三分钟热度”。
现在总有人会说,做一件事三心二意不好,三分钟热度不行。
作为全职心理咨询师12年了,曾经我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职业倦怠,表现就是:
有来访者找我,有钱让我挣,我都不想挣,感觉到很深的疲惫和厌倦。对工作失去热情,即使有能力完成也不愿行动。哪怕一个个案做好了,也感受不到职业的成就感(你是否也曾经经历过职业倦怠)?
那我是怎么缓解这个职业倦怠的呢?
我开始减少个案量,做一些和心理学、心理咨询没有关系的事情。
比如出去徒步、买花、种花、种菜。
哪怕看书,我都特意选择和心理学没有关系的书,看纪实文学、小说、历史。
看一些剧,甜宠剧、悬疑推理剧我都看。
我还开始做手工,做需要重复的戳戳绣,减少大脑的分析、判断,只是做简单、重复的手工活动……
对很多事情,我带着三分钟热度在做,历史书还没有看完,我就去做手工……就这样三心二意,三分钟热度地做着一些事情,渐渐的,我的职业倦怠缓解了,我又重新感受到了工作的热情。
这个经历,让我意识到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做一件事,容易掉入过度专注的陷阱,尤其是在高情感卷入、高认知要求的领域,本质上是一种“单行道”的能量输出模式,缺乏有效的、多样化的输入和补充途径,极易导致认知窄化与思维僵化,也极易导致系统耗竭。
“三心二意”“三分钟热度”这样被很多人认为不好的事,对于大脑的切换、身心的平衡、情感的恢复却有好处,其实是一种更为平衡的生活方式。
在面对心理问题的解决也是如此,一心一意要解决心理问题,并且长时间投入其中,反而容易陷入认知窄化、僵化,系统和情感的耗竭。
03
著名的婚姻心理学家戈特曼说,婚姻中有69%的矛盾是属于永久性矛盾,比如妻子急性子,丈夫慢性子,妻子过度节俭,丈夫花钱大手……面对这类矛盾,不是去解决,而是寻求一个与之和谐相处的方式。
已婚多年的朋友可以想一想,你们当初恋爱时存在的一些矛盾啊,问题啊,是不是如今还依然存在着。
我对此深有体会。
十几年前,我和当时的男朋友会因为他洗菜不干净而发生小口角。
十几年后的今天,他已经成了我老公,成了孩子的爸爸,但是,我们偶尔还会因为他洗菜不够干净发生小口角。
只是,现在我会自己把菜叶上不够干净的地方再洗干净,也不再为我们发生的这些口角而苦恼,而会当成夫妻之间的逗趣。
因为我知道这背后是一个人做事和性格的差异:我做家事更细致,对家务的要求更高一些。 我老公做家事则更粗糙,对家务要求更低一些。
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像这类问题一样无法彻底解决,心理问题亦是如此。
很多身心问题和一个人的体质、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心理治疗是改善问题,而不是根除问题,因为经常根除不了,而且也没有必要根除问题。
比如一个人患有强迫症,只有当他的强迫症状影响了正常生活,才需要治疗,如果没有,他根本不需要治疗,而且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一定的强迫对他的工作和生活也会有帮助。
他在工作中的认真仔细,追求卓越的表现正依赖于他强迫的,追求完美的性格特点。
如果我们可以把心理疾病当成高血压、糖尿病之类的慢性病看待,一可以减少病耻感,提高接纳度;
二也不容易陷入一心一意治病的陷阱,可以尝试将它们控制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并且带着身心疾病去生活。
这样,心理病对我们的负面影响反而变小了。
有句禅语:以平常心观不平常事, 则事事平常。但平常心是最难的,很多时候我们因无法保持平常心,而陷入执着。
现在,邀请你试着把自己的一些生活问题,心理问题视为平常,当成高血压之类的慢性病看待,想着“若这些问题短期内解决不了,我怎么能更好地带着它们去生活”?
用“我重视这些问题,但是我不会被这些问题困住”的态度生活,修炼自己的平常心,也许你会对自己的问题有一些新的认识和领悟,为自己的生活创造出新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