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明是他伤害我,他却总说自己是受害者
导言
那些隐形的加害者
「我不过是提了一句,为什么你又生气?」妻子皱着眉头放下碗筷。
丈夫小李拍着桌子,委屈地大喊:「难道不是吗?每天在公司被老板骂,回家还要被你指责!全世界都在针对我。」他红着眼眶喘着气,语气中满是无奈。
妻子本想讨论家务分担,以及激动情绪有损健康的议题,话到嘴边却变成:「你别激动……我不是那个意思。」
「妳总要我脾气别那么大。那妳想怎么样?要我辞职吗?要是我辞职,房贷、车贷谁来缴?」小李嗓门越来越大,拳头紧握,几次作势要往桌面捶过去。
妻子叹了口气,没在作声。一场原本该理性沟通的对话,最后又变成了丈夫的「抱怨大会」。
此与同时,餐桌一角的孩子,孩子低头不语,像是在等待风暴过去。
类似场面,是否也经常出现在你的家里:在夫妻争执或亲子冲突中,明明某个人带给大家很大压力,却每每把自己放在「最委屈的受害者」位置。
到底这种现象背后有哪些心理机制?长期以「我才是最可怜的」姿态应对冲突,会对关系造成什么伤害?我们又该如何打破这样的循环呢?
01
心理机制与成因:
受害者情结从何而来?
心理学上,像小李这样动不动就觉得自己被伤害、处处委屈的心态,被称为「受害者情结」或「受害者心态」(victim mentality)。
抱持受害者情结的人,并非他真的在每件事上都是受害的一方,而是一种长期的思维模式——倾向于将生活中的挫折、不幸统统归咎于他人或外在因素,认为「错都不在我,都是别人害了我」。
这种心态通常源自个人曾有过受伤的经历,以致内心累积了无助感、自卑感、消极与敌意等情绪。
为了对抗这些痛苦,他们发展出一套应对处境的策略:他不会反省自己在哪里可以改进,而是本能地期待外界来补偿他的不幸或帮他扭转局面。
从内在家庭系统(IFS)心理治疗的角度,每个反覆喊着「我好可怜」的人心中,其实往往住着两个冲突的部份:
一个是曾经受伤、充满委屈的「内在小孩」(又称被流放者,exile),以及一个极力保护小孩不再受伤的「防卫者」(protector)。
这位防卫者常以「受害者」的姿态出现,表面上看是软弱无助,实则它透过抱怨和指责来掌控局面——借此避免触及内心更深的悲痛。
如IFS治疗师留佩萱博士在《拥抱你的内在家庭》书中所述,受害者姿态其实是人格的一种保护性子角色,可能属于管理者(manager)部分:经年累月维持着「我很可怜,我是无助的」的状态,以引发他人的照顾,降低自身面对改变的焦虑。
然而,这种战略虽出于好意,长远看却弊大于利——它让当事人停滞不前,无法真正疗愈内心的伤口;同时逼得周围的人不是妥协就是反击,关系陷入拉锯。
从IFS观点来说,只有当事人开始正视并抚慰那个内在受伤的小孩,才能减少防卫者的极端反应,跳脱出一味喊冤的角色陷阱。
谈到这里,我们或许还要为做餐桌角落的孩子担心,他正在接受小李的家庭暴力,这种暴力有可能给他留下心理创伤。
从家庭环境来看,很多人的受害者情结可以追溯到早年的创伤经历——小李的孩子,可能正在经历父亲童年经历过的家庭生活——童年时期遭遇的家庭变故若缺乏适当消化,容易在日后形成根深蒂固的受害者心态。
例如,父母离婚却把责任归咎于孩子,会令孩子产生深深的内疚感。又或者父母管教过度严厉甚至惩罚,令孩子长大后,他们更倾向以退缩和抱怨来面对挑战。
这些未愈合的童年伤痛埋在心里,成了那个日后动辄喊冤的「内在受伤小孩」。
从现代家庭治疗的角度来看,这类「永远的受害者」心态往往会在家庭关系中引发破坏性的互动模式。
心理治疗师卡普曼提出的戏剧三角理论(Drama Triangle)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当一个人反覆扮演受害者角色时,家庭中的其他人不是被逼成了拯救者(不断迁就安慰他),就是被标签为加害者(动辄成为他指责的对象)。
长期下来,没有一方是真正的赢家,每个人在这种恶性循环中其实都很痛苦。就拿小李夫妻来说,丈夫以受害者自居,妻子只好充当照顾他情绪的拯救者,一再地委曲求全。
但这种缺乏边界的相处只会滋养对方的依赖,让他更加无视自己的责任。同时,妻子内心的委屈和不满也在累积,一旦压力爆发,又可能反过来指责丈夫,变成他眼中的「加害者」。
这样的家庭互动不仅无法真正解决问题,还会削弱彼此的信任与亲密。
他们一方面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自己的悲苦经历,渴求关注与同情;另一方面又对他人的付出视而不见,甚至觉得别人的任何不顺都是在针对自己。
长久下来,身边人难免心生厌倦或无力感,最终形成「自证预言」的恶性循环。
02
如何在受害者身边幸存?
面对家中长期以受害者自居的成员,我们往往陷入两难:迎合吧,内心不甘心且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反驳吧,又担心刺激对方,更大的争执一触即发。
那么,我们只能在「纵容」和「决裂」之间二选一吗?
以下,我提出几个实用的建议,或可做为我们应对类似小李这样的人时,可供回应的参考:
1. 共情但不纵容
当他再次倾诉他的委屈时,我们可以先表达理解和关心,让对方感受到被听见。
但共情并不代表一味附和。我们可以接着平和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我也希望你明白,我并没有想伤害你,我也有我的难处。」
透过这类温和而坚定的表达,我们传达两个信息:你的感受很重要,但我的感受也同样重要。
长期而言,这有助于对方意识到,亲密关系是双方的,需要互相体谅,而非单方面的委屈求全。
2. 划定健康界限
面对反复的「受害者」指控,我们需要学会拒绝无理的要求与指责。
在一个健康的家庭里,每个人都应为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而不是让他人时时照单全收。
我们需要提醒自己:你可以理解他,但不需要为他的情绪背负全部责任。
适度保持情感距离,反而能让彼此冷静思考问题所在,而不至于每次都卷入失控的情绪漩涡。
3. 引导其承担责任
当情绪平复之后(无论是当下谈话的尾声,或是改天选择一个平和的时机),尝试和对方理性讨论问题的实质。
例如问他:「你希望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如果事情总是不如意,我们能做些什么改变?」这类开放式问题能促使对方从抱怨模式转向解决模式。
重要的是,让他感受到:我们不是要攻击他的人格,而是真心希望一起找出路。
当对方开始参与问题解决的讨论,其实就是在重拾掌控感的开端。逐渐地,他或许能从中体会到自身的能力感,而不再一味觉得「我改变不了一切」。
4. 必要时寻求协助
如果一个人的受害者情结十分根深蒂固,以致无论家人怎样沟通都无法有所缓解,那么考虑寻求专业协助也很重要。
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家庭治疗可以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他的痛苦被看见、被处理。咨询师也能帮助他逐步拆解内心的防御机制,学习以更健康的方式表达需求。
此外,咨询师也能提供家属更多沟通技巧,避免无意间强化来访的受害者角色。
当然,前提是他本人愿意接受帮助。如果暂时无法说服,那么家庭成员当先从照顾好自己开始。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和稳定,其实也是在为整个家庭创造一个稳定的锚。
结语
走出委屈循环的勇气
心理学家、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伊迪丝・伊娃・埃格尔(Edith Eva Eger)在著作《越过内心那座山》中写道:
「自由的基础在于拥有选择的力量,而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我们以何种态度和方式回应所遭遇的一切。」
无论曾经发生过什么,我们都有权选择不再让自己困在受害者的牢笼中。对于那位总认为自己最委屈的家人来说,也是如此——只有他自己才能最终决定要不要走出这个循环。
作为旁观且爱护他的人,我们所能做的,是在理解他的同时,不被他的剧本牵着走,用真诚而坚定的态度陪伴他找回自我掌控的力量。也许有一天,他会愿意放下「最委屈」的盾牌,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
终究,只有当受害者情结的迷雾散去,责任与理解重回关系中,每个人才有机会迎来真正的成长和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