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开始走大运的征兆:找回“主体性”
作者:孟玲珑
来源:本文授权转自微信公众号:孟玲珑(i d:mmenglinglong )
一个人能多大概率成事,关系顺不顺,人生旺不旺,都取决于Ta的“主体性”。
主体性越强的人,越专注自我,越容易成事破局,创造幸福高能量的生活关系局面。
在心理学中,主体性(Subjectivity)是人心理世界的中心,就像汽车的发动机,电脑的cpu,它是一个人的核心程序。
一个人的认知行为、关系互动、情感能力,一个人应对世界、应对他人和应对自己的所有方式,都依靠于主体性功能。
主体性强的人以自我感受为主,不轻易受外界影响,能独立决策、自我负责,主动选择人生目标,善于经营深度关系;有强烈自我驱动学习动机,在挫折中反思进化。
主体性差的人依赖外界评价,人生目标飘忽不定,遇阻碍容易中途放弃,为了安全和不出错,常回避冲突;总停滞在舒适区,抗拒成长变化,人生被动前行。
前者掌控自己的人生节奏,易成事,经营出幸福高能量的生活、关系局面;
后者易受环境他人左右,成事难,总处于低能量消耗的生活、关系局面。
人丧失主体性的过程就是从“内控”,到被“外控”主导的人生的过程。
今天来聊聊,最容易让人丧失主体性,把好运、好关系、好能量、越推越远的2种典型模式:
感性层面:为获得爱和认可,把他人当主体;
理性层面:为成功、自我实现,把主流价值、系统当主体;
01
感性层面—把他人当自己的主体
1.被动活在他人眼光的世界里
有些人在生活中,小到点一份外卖,买一件衣服,大到选择一份工作,找什么样的伴侣,都会参考征询别人的建议和想法。
他们习惯于把选择权递交给朋友、父母、同事、领导甚至是隔着电子屏幕的某个陌生人。
从小长到大的养育环境和社会文化在不停地教导我们:
“要听话要懂事,要让别人满意”;
“你说好,不是好,别人说你好,才是好,”
“除努力学习,考大学,其他兴趣都不重要;
“像多数人一样,到年纪就该结婚、成家”;
久而久之,把原本应该由自己掌控 的人生方向盘一次次交付出去,我们活在了别人评价审视的眼光里、变得过度紧张,自我怀疑,整个人都束手束脚的收缩着。
工作中,领导一批评,就感到自责焦虑,怀疑自己是不是能力不行,真比别人差;
原本准备充分的演讲,因过于在意他人会发现自己的紧张,而真的变得紧张结巴;
因为身边人都结婚了,父母催的紧,就被迫相亲,找一个差不多的人凑合结婚;
我们把事无巨细的人生,交付给外界太久了!
当有好工作、好创业机会,好对象来到面前,需要你做决策时,你会僵持不前,自我怀疑。从未真正为自己做过主的人,怎么会有魄力和自信去主动争取?
即使听别人的,做了选择,当结果不好时,多年习性会让我们第一时间不理性的反思,而是极度自责或责怪于他人,自我根源性的问题还是被绕开.丧失主体性的循环模式依然还在。
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希.佛洛姆曾说:“人一生的主要任务,是让自己诞生。”
我们有权主动构建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被他人推着走。
找回主体性最有效的破解方法是,删除他人的眼光,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鼓起勇气,锚定自我选择,自我负责,当自我力量一点点回升,你抓住好运气、好机会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2.在关系中以“付出者”姿态获取爱
我们越来越发达的社会文化虽然一直在强调女性要做自己,但依然有很多“妈妈”和“妻子”受困于在家庭中成为孩子的“付出者”、伴侣的“辅助者”。
我们的父母、我们身边的过来人,都像“人版”一样告诉我们结婚生子后,把重心放在经营家庭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期望孩子健康优秀,伴侣更有能力承担家庭,于是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注在孩子和伴侣身上,一边竭尽全力的付出,一边变得低自我价值和自我怀疑。
孩子有没有做作业,有没有生病好好吃饭,有没有被欺负,有没有早恋...
老公有没有工作压力太大,有没有身体不舒服,有没有没那么在乎自己了,有没有出轨...
似乎因为孩子的弱小和伴侣的重要,我们变成了事无巨细360度牺牲自我的“付出者”和“辅助者”。
我们不再有时间和朋友出去玩,不再有空继续自己的爱好,不再有勇气在工作中争取晋升机会,不再有精力去做一些让自己纯粹快乐的事,情感和需求被淹没在无尽琐碎的生活里。
可事实是,把孩子和伴侣作为人生主体的人,并不能真正换来孩子的感激和爱,伴侣的尊重和理解,取而代之的是理所当然,习以为常。
在家庭决策中,你的声音会越来越小,自我价值越来越低,而曾经的追求也被遗忘在角落,自我在婚姻中逐渐模糊。
在关系中找回“主体性”的破解办法是,重新找回自我价值和边界感。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每周安排专属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健身、阅读或见朋友。
其次,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期望,与家人共同制定家庭规则,让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你一个人承担所有。
最后,不要放弃在职场中实现自我价值,当你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自我成长时,你会重拾自我能力和勇气。
皮肤就是边界,皮肤之内是主体的世界,你在这个边界主体拥有绝对的自由,皮肤之外的世界,才需要我们学习和尊重规则和规律。
02
理性层面:把主流价值、系统机制当主体
1.被主流价值推着走,很难获得成功
大众的主流价值是什么?
学习好,上好大学;争大钱,穿大牌;
开好车,住好房 ;孩子优秀,老婆漂亮,嫁了个好老公;
概括下来就是在一群人中,是那个更有出息,更有钱,活得更好的人。
如果一个人追求这些的出发点,是自己真正想要,也心甘情愿意付出,清晰失去和得到的是什么,那是没问题的,但大部分人都是在攀比中被动逼迫着自己去追寻。
以上两种动力是完全不一样的,核心驱动力不同,追寻的路径程中对自己主体的损耗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面临着主流价值给的标准,现实的要求,这些外界的标准好像能许诺你看得见的成功。
可当我们只是根据这些标准、这些提前设定好的机制活着时,我们更像是一个被操控的傀儡,没有灵魂和感受,没有思考、没有感受。
为获得公司kpi,无限让度自己的时间精力,为获得成功机会,透支身体,死命的“熬”。
为迎合主流价值,获取更多流量,跟风做讨喜的人,做不喜欢的事,如同舞台博大家一笑的演员,观众喜欢什么,你就成为什么。
现实是,过于迎合他人,失去自我主体性的人,反而很难赚到钱,很难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真正成功的人,大部分人都是在做他自己,把能力、特长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发自心底的释放创造力,而不是受困于一个看似正确的主流价值,一个标准的舞台。
在跟风的主流价值中,找回主体性破解方法是:
时常提醒自己,要学着慢慢从这些主流价值中解脱出来,虽然很难,但不不妨碍你一点点从小的层面尝试。
例如,在自己擅长喜欢的事和现实续需求中找到一个平衡,多一些自主选择,探一个兴趣点,既是你喜欢的,又能给他人带来收获的事,既能能做自己,同时也在追求成就。
2.深陷机制的人,终被机制反噬
最近在沸沸扬扬的中日友好医院肖医生桃色医疗失德事件中,肖飞就是典型的把系统机制当主体,把自己当交换工具,最终被系统机制反噬的典型。
他在职业发展中,为攀爬高位,极度工具化自己,从底层起步时,就压抑自我感受,为了晋升进入系统高层,拼命工作以获取机会。
他前期生活、工作的所有动能都是死亡和恐惧驱动的,怕活的不好,怕被人瞧不起,可以不睡觉,没有娱乐生活,不交朋友(交朋友也只交有用的那类),更不玩耍,疯狂玩命奋斗。
阉割感受和生命力,去换取权利地位,外在虽然收获了权利和地位,可内在的空虚和匮乏无处安放。
为填补内心的空洞和虚弱,他很容易被崇拜和恭维诱惑,那些攀上他想获得特权照顾的人,会让他有极强的掌控感和权利感。
别人用美色诱惑,他用特权和前途交换,以至于他会在婚内持续出轨,先后和五六个同医院女性有染。
他自认为站在系统机制的高位后,就可以为手眼遮天,为所欲为,甚至在手术中因私事擅离职守,将患者置于危险之中。
这种把自己的主体和灵魂与系统机制特权交换的人,终将被系统中正直善良的人反抗举报,最终跌入谷底。这是堕落,自我阉割和道德丧尽的必然结果。
在面对看似强大有特权的系统机制面前,找回主体性就是找回自己的底线,珍惜自己奋斗的好前程,好机会。
我们是具有自主意识的行为者,而不是被观察和定义,工具化的人。
一个人找回主体性,就是从感性和理性层面慢慢挣脱外控,找回内控的过程。
当我们以自我感受,自我需求,自我价值为中心,“外控”的某个人、某段关系,某件事,某个系统、某个主流价值就无法操控我们了。
找回主体性,能启动心理世界的核心程序,把认知行为、关系互动、情感能力转回正向运转,每一次正向累加,我们就能自己抓住并好机会、好关系,好生活局面。
在这个世界想要活得好,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就现实而言,对爱的渴望,对现实成功的追求是我们活着的动力,我们不可能脱离现实的活着。
但这不妨碍我们,在最大限度里,尽力把握人生,为自己做主,为自己争取。
如果因为难,连我们自己都放弃了,那作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体验一遭,岂不是太可惜了?
作者简介:孟玲珑(公号同名):读书、思考、写作,终身成长者,心理学|自我成长|亲密关系。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
原作者名: 孟玲珑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孟玲珑(id:mmenglinglong )
原文标题 一个人开始走大运的征兆:找回“主体性”| 孟玲珑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