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懂得“麻烦”别人的人,人缘反而越好
作者:
来源:微信公众号:Take It Eeeeasy(ID:gh_4d2b714c6a4a)
晚上好,我是小编长白。
周末聊天时,朋友分享了一个事情让我很有感触。
起因是同事的一句夸奖:“你这咖啡好香,下次能帮我带一杯吗”。
为了留个好印象+不好意思拒绝,她便总是“顺路”帮买咖啡,而事实是每次都要绕路半小时去买。
反观她自己,PPT有个细节搞不明白,宁可熬夜研究到3点,也不向同事求助。
面对别人的求助,表现得异常主动;自己面对困难时,却不好意思麻烦别人。类似的困境,也许不只一个人在面临。
事实上,真正聪明的人际关系,是敢欠人情,懂得“麻烦”别人。
01
为什么高情商的人懂得“麻烦”别人?
遇到困难时,你心里是不是总想:“算了,说了别人肯定嫌我烦”?
搬家时宁可叫货拉拉也不找朋友,怕被觉得事儿多;
从不主动对伴侣说想要礼物,安慰自己开口要来的没意义;
打给家里时,爸妈总说一切都好,后来才知道妈妈脚崴在床上躺了一周。
这些善解人意的背后,藏着不敢求助他人的秘密。
事实上,你越怕麻烦别人,人际关系越差。
图 | 互帮互助
富兰克林担任议会秘书时,希望获得一位议员的支持,但一直没奏效。
偶然之下,富兰克林听说这位议员有本罕见的藏书,于是写信给他,希望能借阅这本书。议员很快派人送来了书。后来富兰克林还书时,特意附上了一封感谢信。
神奇的转折发生了——第二次国会召开时,议员主动和富兰克林交谈。因为一本书,两人的关系成功破冰,甚至从此成了无话不谈的密友。
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富兰克林效应」(Ben Franklin Effect):当你想获得某个人的支持时,适当请对方帮个小忙,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图 | 互帮互助
帮过你的人,会比你帮过的人更愿意继续帮助你。
健康的社交关系就像打乒乓球,有来有回,而不是单方付出。
生病独自强撑着去医院,不想给别人添麻烦;
同学主动帮忙,立刻买更贵的礼物还回去,生怕欠人情。
从不麻烦别人,也就意味着拒绝了关系的互动性。
真正长久的关系,是“这次你帮我,下次换我撑你”。
02
这样“麻烦”别人,反而更加分!
1.「小麻烦」原则
心理学的「自我揭露效应」(Self-Disclosure Effect)指出,适当示弱会激发对方的亲近感。
1937年,心理学家Arthur Aron在哈佛大学开展了一场「陌生人亲密度」实验。
A组开展表面聊天:“你喜欢什么天气”“你的家乡在哪”;
B组进行深层揭露:“你最害怕的事”“最近一次哭是什么时候”。
实验的结果让人意外:B组有38%的人在聊天结束后交换了联系方式,A组仅有3%;亲密度打分上,B组比A组高了57%。
图 | 网络
比起打造全能形象,适当示弱(求助)更能激发大脑的信任回路,以真诚赢得对方的真心。
【公式:对方举手之劳+表达回报意愿】
正确示范:“你PPT做得也太好了,能帮我看看这页吗?下回请你很喝奶茶!”
错误示范:“能不能帮我写全年工作总结?”
2.为对方营造「被需要感」
有个段子说:年轻人从社会边角料化身最有用的人,大学生从电脑课文盲到修手机大师的地位逆袭,只需要过年回趟村。
“还得是大学生,读这么多年书”
“帮村里老人调高手机音量,他们到处传我会治耳聋”
图 | 网络
看似抽象的背后,是对方的“隐性认可”和“被需要”的价值感。
当别人向你求助时,你会不会也在心里想:原来,在ta眼里我是一个靠谱or帮得上忙的人~
同样,别人也需要这种“被需要感”。如果你总说“不用不用”,等于是把别人的善意拒之门外,“你的独立,成了别人的孤独”。
图 | 网络
适当的求助,其实是给别人的善意一个入口。让对方感受到被需要,ta会更有成就感,继续帮助你的概率也就大大增加。
所以必要时请大胆求助~别再严防死守啦,给ta一个帮帮你的机会吧!
3.用「感谢」闭环
每次请别人帮忙都以「表达感谢」结束。
「契可尼效应」表明,人脑会对未完成的事有执念,所以,感谢闭环能帮你把“帮助行为”画上句号~
闭环:“谢啦”→容易让人感觉敷衍/不真诚
不闭环:“上次你教我别自证,我试过真的奏效了,你也太厉害了~”→表明你真正吸收了帮助+情感回馈
初级行动指南
口头感谢+细节描述:“多亏你提醒我,合同第3条真的很重要!”
进阶行动指南
小礼物/公开感谢:朋友圈晒截图,夸夸“神仙室友”
03
雷区慎入!这些“麻烦”要避免
图 | 网络
「雷区清单」
①道德绑架式求助
Eg:“不帮我?那你就是不善良”
这种以试探道德底线换取帮助的行为,不仅不厚道,还容易招来反感,走向“友尽”。
②把别人当工具人
Eg:常年蹭车不摊油费
需要时才想起,非必要不联系。
一个人的善良,不是另一个人“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理由。
③透支感情账户
总在深夜倾倒感情垃圾,反过来在对方陷入情绪困境时,却不愿当倾听或开导的对象。
04
“高阶社交”背后,真诚才是必杀技
图 | 风的新生活
经常刷到一些干货分享,视频中的“老师”引经据典剖析人性,传授所谓的“拿捏人性最狠的10条社会潜规则”、“真正高情商的人都这么做”。
可仔细观察会发现,高情商的人的共性并非假惺惺地逢场作戏、嘘寒问暖,拆解后的逻辑不甚简单:
在真诚的基础上,尽可能换位思考,让彼此在社交中感到舒适。
哪有那么多技巧,不过是「真心换真心」。
写在最后
“好的关系,是我敢欠你一点,你也愿等我一下。”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一点勇气,迈向「需要」和「被需要」的双向奔赴~
作者简介: ,mbti:ISTJ,星座:10月天蝎座,擅长领域:有感而发,新闻解读,书评影评。介绍:事在人为。人生理想:做一只卡皮巴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Take It Eeeeasy(ID:gh_4d2b714c6a4a),中学生都在关注的心理疏导公众号,你来吐吐苦水 我来加糖去冰。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
原作者名: 长白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Take It Eeeeasy(ID:gh_4d2b714c6a4a)
原文标题 为什么越懂得“麻烦”别人的人,人缘反而越好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