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边缘型人格障碍(BPD)要以「自我毁灭」的方式表达攻击性?
作者:
来源:微信公众号:路屿心理(ID:Elk2025-)
原文标题:为何BPD要以「自我毁灭」的方式表达攻击性?
当一个BPD以「自我毁灭」的方式表达攻击性的时候,恰恰说明他无法表达攻击性。
攻击性是什么?一种人性的力量与锋芒,可以让我们当下遭遇到羞辱、攻击、危险的时候出击,以恰当的方式保护自己。而BPD的攻击性几乎为零,换一种说法即攻击性向内,当攻击向内的时候就启动了自我毁灭程序。
自我毁灭的形式有很多种比如自我羞辱、自我伤害、自杀等等。羞辱或伤害的方式又有多种表现模式,根据他当下面临的事件来决定他要以何种方式对待自己。这个过程以讨好迎合他人为目的,进而放弃自己的权益:物质财产、精力支出、身体奉献等各种形式的献祭。当交换失败或交换对象撤离的时候,就会产生精神崩溃的现象。
这段文字无比冰冷而残酷地描述了BPD的窘迫困境,却是这些个体正在经历的心灵疼痛。当你看到这段文字时,我希望你能理解,为什么他会为了挽留一个人的存在而甘愿以放弃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什么他会为了获取一些温暖慰藉而滥性,为什么他会为了不知是否真实存在的爱而一次次奉献自己的身体,为什么他会为了虚假诺言频繁的舍弃金钱……这所有的所有,都源于他不具备正常的攻击性,他所有的付出都心甘情愿而小心翼翼,只是为了得到那未曾谋面的「爱」。
长期对自我攻击性进行压抑会表现成对攻击意愿的忽视,直至个体完全察觉不到自己有想要攻击的倾向,因为在长期的情感压抑下,真正的攻击性已经沉入无意识幻化成了别的东西,比如对某人某物或某种场景的恐惧、害怕,而当这些感受出现的时候,没有人会开心愉悦的接纳它,在头脑看来它通常被视为危险之物,这是源自一种古老的基因编码所带来的直接体验。
即使我们看到它,也会对它说:你走吧,这不是我想要的。接着我们便在无意识驱动下去追求更容易获得的快乐,比如直接而刺激的性快乐、愉悦而美味的饱餐、权利荣耀带来的自我满足、对物质金钱的操控、沉迷酒精香烟带来的直接感官体验等等,这些「快乐」一步步让我们远离自己的身心,在这些活动中攻击性表现为兽性般的掠夺。
回到BPD的攻击性向内模式,回溯其根源无一不是源自环境的压抑,这又因个体环境、个体特质相互纠缠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形式与结果。当攻击性真正产生的那刻,BPD的反应是恐惧害怕,还有对攻击对象的背叛感,这所有的滞后反应都会让BPD的攻击性力量回缩,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的课题,需要一个安全而稳定的环境对个体曾经遭遇的攻击性压抑脱敏。
所以种种原因之下,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BPD通常会以「自我毁灭」的形式去代替攻击性的释放,这是一种被迫的选择,是一条退无可退的路径。只有当他意识到,他只能以直面恐惧的方式处理才可以真正扭转这种局面,这是一场自我与自我的拉力赛,此消彼长,互相缠绕直到攻击性重新得以表达,曾经那些恐惧会转化为生命的创造力。
这是内驱力的一部分,属于体验层,而不是知识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看了很多的书,学了很多的知识,上过很多课程,却无法真正突破自我的关键,缺乏体验,是这一学习系统的漏洞。而真正的心理咨询是体验,不是知识或技术的堆积,这也是咨询起效的原因之一,也有很多人通过更接近自我的方式体验到自我的真实从而达到突破和超越自我,比如正念、内观、冥想、禅修、修行等等。
这里没办法用案例展示,因为这是一个奇妙的过程,在对自我攻击性压抑有更深刻的理解与体验后,在不经意间,也许某一天个体会突然发现,原来我说不出的话,今天突然可以表达了,原来我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我今天突然可以直接去做了……如果出现这一现象,那你已经跨越了一大步。
与此同时这背后还有对自我毁灭模式的纠正,整个过程从大脑神经突触的断裂与重新链接,到身体的肾上腺素不再随意启动,直至回归心灵的安宁,个体经历的是对旧有自我的撕碎与新生自我的重组,这是一场壮烈而辉煌的自我重启之路。
以上关于攻击性的理论可拓展到所有人格成长问题,不仅限于BPD。
祝福所有。
作者简介: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荣格派精神分析,人本-存在主义。常用疗法:精神分析、意象、解梦、焦点移情、正念认知疗法等等。擅长主题:人格成长、亲密关系、亲子家庭、人际关系、原生家庭。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路屿心理(ID:Elk2025-),笔者喜爱中华文化,推崇中医,研究心理学,专治现代焦虑。人间不值得,你需要知道如何与自己的心灵和身体相处。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
原作者名: 路予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路屿心理(ID:Elk2025-)
原文标题 为何BPD要以「自我毁灭」的方式表达攻击性?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