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教养系列|亲子关系中的情绪失控,可能是“过去”的回音?
“你有没有发现,孩子的一句话、一个行为,竟然能激起你很强烈的情绪?”
你对孩子的情绪反应,其实藏着你的童年创伤。
◎图源Pexels
01
家长经常陷入的困境
回顾带娃经历,上面的情况会经常出现。
比如,孩子突然回来对你说:
“妈妈,我喜欢的是同性,喜欢女生,这会不会让你感觉到失望?”
你一听,那真是太震惊啦,如果你恰好是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中,你也许告诉来访者的妈妈:爱,是与性别其实没有关系的;其实,你让孩子自由选择,我们就当养两个女儿啦~
或者,你告诉来访者的妈妈:你不干涉,让孩子长大一些,也许她的性取向就会调整过来呢?
我想很多来访者的妈妈听了这些话,很难被安抚下来,如果我是妈妈我会说,你站着说话不腰疼啊,如果是你家的孩子呢?
又比如:
“本来只是想管教孩子,你是好心,看她一直在看手机,不写作业,结果变成了一场失控的争吵?”
“有时候你也疑惑,为什么自己在孩子面前,变成了小时候最害怕的那种父母?”
你说出了自己最不爱听的话,最恶毒的话:你去死吧,你要跳就跳下去吧。我与你一起跳。
很多家长们发现:自己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迷失了自己,当下的亲子关系就像一张无形的网,将自己困于其中,挣脱不开,逃也逃不掉,管也管不了。
但好消息是,正念教养可以帮助你打破这种循环,让你自己和孩子都更自由!
我们今天就聊聊可能会让你找到那个“突然爆发的自己”背后的真正原因,并学会如何改变!
02
你也许正处于“图式模式”
心理学观点认为:孩子只是“触发点”,真正的情绪来自家长的过去:你的愤怒、焦虑、无力感,往往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你童年的投射。
孩子的行为,可能无意间“激活”了你内心未被处理的情绪。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体验过的创伤性经历无形中塑造了我们与世界及他人的互动模式,包括我们如何表达对子女的爱。
◎图源Pexels
在这些富有情绪挑战的情境中,我们可能不再是一个成熟、理性思考,能看到自己的想法与情绪,同时看到孩子情绪与想法的家长。
可能变成了一个“愤怒的孩童”或“脆弱的孩童”,启动了孩童模式;由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家长,变成了一个“惩罚式的家长”和“苛刻式的家长”,启动了家长模式。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01
小时自己的父母要求很严厉 → 长大后的你对孩子会高要求,容易急躁
“你为什么不好好学习?” 其实是在复刻父母对自己的高期待。
这即源于对孩子未来的深切忧虑,也是内心未解创伤的间接体现。
02
小时候自己的父母缺乏对你的关注 → 长大后的你对孩子过度敏感
“孩子一哭,你就忍不住焦虑。” 对孩子展现出过度的保护倾向。
试图通过严格把控孩子的成长环境来规避潜在的风险,即使这些风险实则微不足道。这其实是童年的空缺在作祟。
03
小时候的自己被控制 → 长大后的你对孩子控制欲强
“我让你这么做是为你好!”
其实是你在复制自己被管束的经历。
当我们启动了孩童和内在父母模式,而不自知,我们会变得更加失控,会展现出一些幼稚的模式,我们称之为“图式”。
当我们处于图式模式时,我们会把自己当作孩童或家长的角色去体验,去思考,而不再是一个成熟理性的成年人啦!
◎图源Pexels
03
如何用正念打破代际传递?
进入图式模式的标志是:情绪的强烈程度以及伴随的想法、身体感受和行为。
带着这些强烈的情绪、想法和身体的感觉,它们没有经过健全的自我部分的调整与思考,也没有理解孩子的看法,或者是意识到自己的过度反应。
因此,我们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受到了抑制,我们的行为是未经过审视的,我们在愤怒的感受或者是恐惧的感觉和想法的驱使下,投入了全部的力量行动:我们开始对孩子大吼大叫;我们要惩罚ta,或者是威胁ta。
亲子关系陷入冰点。
那么,如何用正念打破代际传递呢?
第一步:留意并描述自己的一个触发情境
一个特定的教养情境,可以是孩子的行为或伴侣的行为,正是这些情境引发了压力,比如,小丽的妈妈接到老师的投拆电话时。
第二步:了解与描述通常的自动化反应如何
比如接到老师电话时,小丽的妈妈出现恐慌、心跳加快的感觉,而且小丽的妈妈留意到自己有依赖的反应倾向。
第三步:反思这个反应模式背后可能的背景如何
这些模式大多来自家长在原生家庭中的成长历史背景,有时候则来自与孩子的互动历史。
比如:小丽的妈妈回忆起来,在她小时候,父母对她都非常呵护,会帮她解决一些原本自己可以完成的事情,因此她是一个孤僻的、智商极高却又容易焦虑的孩子。
◎图源Pexels
第四步:家长要辨识自己的孩童或内在家长模式
小丽妈妈觉察到这里出现了脆弱的孩童模式。
我们慈悲地与孩童模式联结,允许孩童情绪留在那里,慈悲地对待自己、对待那个内在小孩,而不是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自动化反应。
安抚自己的孩童部分,告诉他,自己那个健全的成人部分可以照料他。其实,我们使用了自悯的方法,我们要将自悯带入自己最脆弱、最幼稚的部分。
第五步:重新思考要怎样有智慧的回应孩子
如果家长可以辨识出自己的图式模式,以及哪些情境会激发自己,那么他们就可以利用这些意识、以削弱自己在紧张的亲子互动过程中对孩子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