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诠释学——存在论诠释学
我们在前面几篇文章里讨论独断诠释学,结合精神分析的发展史、现代心理动力学督导、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的独断诠释学现象进行了讨论。虽然独断诠释学是诠释学很早期的阶段,但它的影响实在太过于顽固,一直持续到现今的方方面面,让我们不得不经常保持警醒和觉察。
接下来我们开始讨论近、现代诠释学,以及存在论诠释学。
近、现代诠释学
罗马天主教廷通过独断诠释学把持着对圣经的诠释权,借此获得各种利益。比如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只要花钱买,就可以赦罪免罚。
这是一个很奇特的行为,从这个角度也能看出诠释学的无处不在和影响力,只要能给出一个解释,自圆其说,就有可能建立一种新秩序。就像拉康所说,主体被象征之大网所捕捉,而构成主体。
作为社会的人,我们在这个由各式各样的诠释建构起来的社会里生活、体验、思考和行动,各种文化、宗教、制度、规范、习俗等等深入地定义和影响着我们的存在。
当我们想不通时,会深陷痛苦,甚至生不如死。当我们想得通时,就豁然开朗,如获新生。我们可能会为了一句话,一个信念而抛头颅,洒热血。毫不夸张地说,这个人类的世界就是由诠释建成,由诠释推动的。
这其实已经谈到本体论诠释学了,这就是诠释的本体论含义。在这个之前,大家对诠释学的理解停留在认识论、方法论的层面。
而实际上,诠释学有更深的意义和作用,它其实处在人类世界的本体论层面。但更准确地说,它是即存有即活动的,处在人类世界的存在论层面,是存在的核心构成和动力,因此应该称之为存在论诠释学。
以下我们不再提本体论诠释学,而直接称存在论诠释学。
为什么精神分析的诠释这么重要,为什么精神分析的诠释会起到核心的治疗作用,正是因为诠释就处于和作用于人的存在本身的核心构成和动力的层面上。
到这里我已经意识到我们进展得有点快了,恨不得马上进入存在论诠释学。但是我们再忍一忍,回来接着谈谈近、现代诠释学。
这里有必要补充一点,前面谈到的罗马教皇的赎罪券,被德意志的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强烈抵制。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皇独断《圣经》的诠释,强调因信称义,人们能直接读《圣经》获得神启,以《圣经》解释《圣经》。于是,《圣经》的独断诠释学被打破了。
19世纪,独断/特殊诠释学开始向普遍诠释学发展。当时诠释学已经有几个发展的方向:
探究经典文献或文本,对其语词的意义和语法进行语义学和语法学的解释,由此产生了语文学诠释学;
对《圣经》的经文进行注释,从而产生圣经注释学;
对法律条文进行解释,并应用在法律案例的判决中,这可称之为法学诠释学。
这些发展方向表明,诠释学不再仅针对特殊文本,比如《圣经》进行解释,它从所谓的神圣化转向世俗化,面向更广泛、普遍的领域开展应用。
阿斯特提出诠释的三要素:文字、意义、精神。他认为诠释学可以分为文字诠释学,即从语词的语法和语义来理解;意义诠释学,即从内容段落、上下文来理解;精神诠释学,即从社会、时代的精神来理解。
接下来的施莱尔马赫开启了普遍诠释学,这时诠释学不再是一些规则片段的收集和个别观点的建立,而是发展为一门系统、正规的学科——普遍诠释学。他提出,普遍诠释学是理解和解释的艺术或科学。
狄尔泰进一步提出,诠释学是对生命表现和精神过程的理解和解释,是一切人文科学的方法论。施莱尔马赫强调去理解作者的意图,而狄尔泰强调深入作者的内心,去把握生命的表现,这是更深层面、更高境界、充满生命的浪漫色彩的诠释学。
在狄尔泰看来,诠释就是深入到生命中去理解生命,从这个角度讲,狄尔泰的诠释学可以称之为生命诠释学。伽达默尔认为,现代诠释学是由狄尔泰开启的。狄尔泰的诠释学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浪漫主义色彩,从这一点讲,已经越来越有存在论的味道。
有位一开始研究分析哲学的哲学家曾经说过自己的体验,他直到开始研究诠释学时,才体验到一种内在的特别的趣味和动力。我想他可能体验到了一种诠释学的本质。诠释学的本质就是活跃流动的生命,用生命呈现生命。
相比之下,精神分析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单独建立一门诠释学学科,也没有专门针对精神分析的诠释进行系统、基础地研究,精神分析的诠释还停留在诠释学片段规则的收集和个别观点的建立的阶段,还没发展到具有系统性、普遍性的普遍诠释学阶段。
诠释是精神分析的核心构成,可以这么说,正如没有诠释就没有这个人类世界,没有诠释就没有精神分析。所以这是一件有很大反差的事情,对精神分析来说如此之重要的诠释学,却没有建立起一个学科分支。
精神分析的发展还有很多路要走,还有很多未明的、困难的领域和主题需要探索和解决,也许诠释学是其中之一。也许精神分析不应停留在经验层面、心理层面、自身层面进行探索和发展。正如存在主义所说,存在就是超越自身,精神分析要存在就需要超越自身。
诠释是什么
在存在论诠释学以前,诠释学主要停留在这样的层面上:一是方法论,如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的工具或方法,二是主客二分的认识论,认识主体对认识对象的理解和解释。
发展到存在论诠释学后,诠释学进入本体论哲学,更准确地说是存在论哲学时代,诠释学不再是方法和知识,而是存在,即存有即活动;诠释学也不再是主客二分的二元对立,而是缘在。这两方面其实都是同一个,就是存在,也即缘在。
什么是缘在?缘在的原文是Dasein,之前最常见的翻译是此在,Da就是此,Sein就是存在。后来出现了缘在这个翻译,乍一看令人称奇,仔细想愈觉精妙,它高度概括、画龙点睛般地诠释出了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精髓。
这个缘,就如佛家所说的缘起,缘起性空,依他起性。也就是说,任何存在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缘起于世界,与世界因缘互起之同在。缘,活动,在,存在,缘在,即活动即存有。
中国哲学有很多很妙的描述来形容缘在的意味。比如儒家讲真几,真,真实,几,动之微,真几即是生生不息的真实,缘在就是生生不息的真实存在。宇宙万物,彼此演化,生生不息。
道家讲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刚起之中即蕴含着灭,刚灭之中即蕴含着起,起起灭灭彼此蕴含、相互转化,这就是缘在。因此它不是现成性的静态存在,而是构成性的过程存在。
诠释首先是理解和解释。在存在论看来,理解就是缘在的存在方式,解释就是对理解整理。理解也即领会。缘在领会着自身所依赖的世界,领会着自身被抛入世界之中,筹划着自身何所向的将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所以理解是领会自身之存在之理解,缘在以理解的方式存在。
精神分析的诠释是什么?精神分析恰恰是典型的分析师和来访互为缘起之缘在。分析师缘起于来访而存在,来访缘起于分析师而存在,诠释就是这对缘在的存在方式。
分析师和来访存在于彼此的缘在之中,这是我们所存在于其中的世界。我们通过理解和解释这一点而实现这一点,这是建立关系、实现存在的方式,存在感产生于此。
为什么诠释?不诠释或没有诠释会怎么样?诠释是缘在存在的方式,不诠释或没有诠释,就意味着无法存在。
诠释没有原因,我们不是因为什么或为了什么而诠释,而是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以诠释的方式而存在。正如追问世界的本原,追问到上帝,追问到道时,我们就不能再继续追问下去了,因为上帝、道已经是本原,它们不为什么,也不源于什么。
精神分析为什么诠释?如果我们不是和来访互为缘起的缘在,我们和来访就成了各自孤岛般的存在,那么我们如何与来访一起工作,分析如何开展和起作用?
精神分析的诠释是怎么发生的
因此,诠释是缘在的诠释,不是分析师靠自己进行的诠释,而是分析师与来访互为缘起、共同进行的诠释。我们的理解和解释工作需要从这个角度,立足于这个基点,去到这个层面来开展。
用主体间的话来讲,诠释是主体间的诠释,但主体间这个描述有点苍白,它不足以说出缘在的丰富性、机缘性和活动性。
诠释首先不是一个理智的活动,不是一个认识论、方法论,而是一种即存有即活动的存在,是一种实践。我们就是凭借此与来访共同存在的,它是必然的、不得不发生的。
缘在意味着诠释需要均衡承担,既不过度承担,也不过度不承担。这意味着分析师不是全能或全责的,诠释需要分析师和来访一起完成。有些诠释和疗愈是需要由来访做的,如在动力学团体中,很多诠释和治疗性工作是由团体成员们一起合力完成,而不是团体带领者凭一己之力。
我们的心身需要站在缘在存在的感受和觉察层面上开展诠释工作。有时我们可能会听不懂来访在说什么,这时也许我们需要回归到缘在的存在层面上,调整我们心智缘在的存在状态,去到来访的心智模式、状态、水平上,才容易建立起同频共态的交流通道。
在精神分析中,首先要做的不是展开对来访的理解和解释,而是调整我们缘在的存在状态,这是最原初的诠释,是一切活动展开的背景和基础。用比昂的话说,就是首先调整好我们自身这个容器。但需要超越比昂的是,这个容器不是我们自身的容器,而是我们缘在的容器,它不是孤立的存在。
我们一般以为,诠释是语言的,它需要通过语言,依赖语言。但其实诠释首先是而且更多是非语言的。
我们与来访之间持续发生着大量的、各式各样的非语言、无意识、多模态的交流,如各种心身感觉,无意识的感受、想法、梦、幻想,直觉,眼神、表情、动作、姿态、呼吸,对共同空间的互联共享,如阳光、空气、沙发、茶几、窗户、蓝天、白云、颜色、声响、温度、软硬等等,诠释无时无刻不在以这些林林种种的方式进行着,发生着作用。
当来访谈到的材料千头万绪,我们不知从何着手时,当我们生不出感觉,理不清头绪,寻不着脉络,辨不出庐山真面目时,如果我们暂且抛开左脑的思考,开始用右脑诠释,用身体诠释,常令人称奇的是,云雾慢慢褪去,感受渐渐浮现,灵光不请自来,与来访之间天堑变通途。
这很符合存在主义所讲的什么是存在,什么是真理。存在就是去存在,真理就是去蔽,结合起来就是去蔽地去存在。也就是说,我们不是要绞尽脑汁地观察、思考,去解释,而是去蔽,去本真地、缘在地存在,事物的本来面目才能自然呈现。真理是去蔽过程的不请自来的自然显现。
这就像比昂所说的沉思,我们放下欲念,放开身心,打开通道,静待花开,内在的理解和解释慢慢会自然浮现。
道家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夫有用之用,不如无用之用也。在道家看来,道就是对万事万物“不塞其源,不禁其性”,万事万物就能绽发生机,自然生长,这里面就有去蔽的含义。因此,诠释不是找到什么方法或者解决什么问题,而是缘在的存在的自我去蔽、自我转化的过程本身。诠释,就是缘在。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