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吵架伤感情?心理学亲测:3步把冲突变亲密催化剂
作者:阿辛
来源:微信公众号:心理阅读(ID:gh_18f552bcc5b5)
据相关数据统计,72%的年轻人因为家庭矛盾而提前返程。
为什么最该甜蜜的仪式,总会伴随"除夕烟花"般的必然争吵?
当幺爸第n次纠正我做事的方式时,那个夺门而出的清晨给出了残酷答案:我们明明最珍惜的人,为何偏偏伤得最顺手?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01
为什么越是隐忍,就越会争吵?
不管你承认与否,我们大多数人回家过年都会面临矛盾甚至争吵。
一方面,离开了熟悉的工位,来到一个相对陌生的房间,这种环境的巨变,本身就会给人带来不安全感;
另一方面,我们每天都得面对着观念和行为习惯均不同的家人,疲惫应对着他们的思想入侵,尽管大家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怨声载道,争吵随时会爆发。
在春节这个特殊的节日,大家都想一味和谐,忽视甚至压抑自己的怒气,但是怒气怎可能如此听话,该发的火还是要发,只不过被我们人为延长了。
具体来说,在面对一些小矛盾时,本着以和为贵的基本原则,谁也不愿意大动干戈,即便是简单地表达不满,也存在引发争吵的可能性,于是大家都选择了“忍气吞声”。
但这种隐忍,并不会让我们的“不满”消失,它以一种我们看不见的方式积攒着,直到到达临界点,像鞭炮的引线一触即发。
先来聊一个我自个儿的案例吧!
02
一桶醪糟引发的"亲情战争"
今年回家过年,我也和幺爸争吵了几番,就聊聊离开老家的那天早上的事儿吧。
事情起因是这样的:
初五一早,我和二哥要离开老家,走之前,幺爸让我带些醪糟回单位。
打开幺爸辛苦蒸好的,醪糟的甜酸味混着晨雾扑面而来。
二哥舀醪糟的铝勺碰得玻璃瓶叮当响:"难得回来,多装点!"本来只想要半瓶的我,看着满满一瓶,只好闭上了嘴。
紧接着,我幺爸看到了那满满的一瓶醪糟,就说了句:"装嫩个多,你一个人啷个吃得完?"
我想也是,于是就默默地倒回去了一半,倒完之后。
他以为我有不满,嫌他给得少了,又过来抢我手中的瓶子,想要再次添满,我赶紧说不用不用,于是想快点封瓶子走人。
谁成想他又说:“瓶子不是这样封的,要加一层薄膜,不然要漏”,我乖乖照做了。
结果他又说,声音有点不耐烦:“不是的,要加两层薄膜,你晓得啥子哟!”
我强忍着怒气平静地说道:“不要了!”
三个字脱口而出的瞬间,我恍惚间看见他瞳孔猛地收缩——那是种被拒绝的刺痛。
然后,我顺势直接把醪糟全部倒回去了
紧接着,他就开吵了,我则假装没事儿似的跑回自己卧室,收拾行李,收拾好后,装上车。
最后开车走的时候,只是摇下车窗说了声“再见”。
后视镜里,那个穿藏蓝棉袄的身影逐渐缩成小点,仍固执地站在晒场边,直到转弯再也看不见。
大概半小时后,我又给他发了一条长文消息,给他赔了个不是,表达了感谢,让他自己在家注重身体,别太累了,最后还给他发了个200元红包。
他没有回复我,自然也没收我的红包。
03
吵架指南1——如何稳住情绪?
前面讲过,争吵是避免不了的,并且从某种程度上讲,你越是竭力避免某事发生,它就越是容易发生。
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就是:“究竟该怎么吵”,我的建议很简单:
先稳住情绪,再稳定输出。
先来说说稳住情绪。
这一点很简单,当我们的大脑完全被情绪占领时,争吵的目的不是为了表达诉求,而是转变成责怪对方,证明对方是错的,或是让对方处于道德低位。
这时的争吵效果只能是伤害,互相伤害。
所以第一步是先稳住情绪,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情绪的产生过程。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情绪四环节,即情绪产生的四个步骤,就像打游戏通关一样。情绪不是突然爆炸的,而是一步步发展出来的。
具体而言就是:场景,自动唤起,认知解释与应对。
『场景』引发『自动唤起』,产生身体反应,然后才是姗姗来迟的理智,做出一番『认知解释』后,才是具体的『应对』方式。
干预点在哪里?
两个地方:场景和认知解释。
①场景——战术性撤退
应用1——直接闭口不谈
你肯定有过这种经历,对于某件事儿,你还没有开口,你就知道对方肯定会因为这件事吵起来,所以你选择闭口不谈。
自然也就避免了争吵。这种方式当然是最省心的,问题是它不是长久之计,你迟早会因为心情不好而爆发。
前面提到过,在情绪这里,压抑永远不能解决问题,但如果你确实不想争论,那就先暂时避开这件事吧!
应用2——暂时避避风头
正所谓,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在冲突刚开始,最好的方式不是硬钢,而是『战术性撤退』——让彼此分隔开一段距离,不至于两败俱伤。
战术性撤退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智慧!
回到我和幺爸的那次争端,我就是用的这招,他吵让他一个人吵会儿吧,谁还没点苦水想吐呢!
我就安安静静地走回卧室,关上房门,坐下来,戴上耳机,播放最爱音乐,沉浸音乐中。
放心吧,争吵得不到回应,他很快就吵不下去了。
②认知解释——转念的智慧
我们前面说过啦,这一步会直接导向下一步怎么行动,所以这也是改变你的应对方式的最后关口。
具体怎么做呢?也很简单,就是:
想一想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因为自己可能已经陷入了自我视角无法跳出,最好的方式就是问问别人:这件事,你怎么看?
在我与幺爸的争吵中,我会认为幺爸嫌我拿多了,完了他还不敢表示,又把醪糟给我装回去,我因此生气。
我问了一个朋友,朋友给出的解释是:也许他只是出于节约食物考量——醪糟如果放久了,会变质,所以希望我能快速吃完,别浪费了,所以才不想拿给我那么多!
你看,事情还是那件事情,但是解释不一样了,我们的看法以及情绪也会跟着发生改变。
其实,即便你用了上述方法,你可能还是会生气,没关系,生气表示你很在意,说明这个问题,对你很重要。
即便冲TA发火了,也不要紧,继续使用下面的复盘方法,关系越吵越紧密,不是没可能。
04
吵架指南2——怎么稳定输出?
我们已经做了许多前期准备,情绪安抚得差不多了,调试好心情,接下来就要放大招了。
根据自己情况,找个合适的时机,选个合适的方式,和他一起复盘:
第一,刚才我怎么啦?
第二,我为什么感到生气?
第三,询问对方,你为什么生气?
第四,今后面对类似情况,怎么处理?
什么?大招就这?
这大招可能让你失望了,但事实就是这么简单:冲突的本质是因为自己的诉求没被看到,或者没被满足,那就表达自己的诉求,尽量去看见别人的诉求呗!
先问,自己刚才怎么啦,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也有一点示弱的意味。
再问,我为什么生气,实在表达自己的诉求,自己的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其次问,他为什么生气,是在探寻对方的需求是什么?
最后,找出一个普适的应对方式,复盘不是哐哐一通分析就完了,还得研究出应对措施,有了蓝本,以后就不怕遇到类似情况再次发生争吵。
05
后续处理
当天晚上21点,我又给幺爸打了个电话,再次给他赔了个不是,具体内容不记得了,大概是:
“我也是年轻气盛,一时激动”——感受
“当时我只是因为你的两个要求——包裹胶纸,感到不耐烦,不是嫌你给少了,气不是朝您发的,您老别太在意!”——需求
“您有什么不满,也可以对我说出来,别忍着不说。”——抛问题,你为啥生气
他也给我道歉说,
“我误会了,我以为你把醪糟全装走了,没给我留点,我一个人好不容意蒸的醪糟全被拿了,我感到不舒服”
然后我们俩又唠了十几分钟,最后他还说,
“我年纪大了,有时候说话啰嗦,你也谅解一下。”
我当时就感到内心一颤——这老头,竟然也会服软了,也会示弱了。
我安慰道:
“没事儿没事儿,大家都是一家人,互相谅解嘛!”
事情完美收官!
现在看来,摊开了聊聊,其实也挺好的,至少大家都在表达最真实的自己。
06
写在最后
要知道,冲突本身藏着关系升级的密钥。
很喜欢李松蔚老师的一句话:比起“不要吵架”,更有效的建议是“吵也行,吵完倒杯水”。
吵架不是问题,无效吵架才是灾难。
吵架无法避免,关键是怎么吵正确?
先运用战术性撤退,拉开安全距离,
再运用转念的智慧,
最后使用四问法,好好沟通!
希望本期文章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最后祝愿大家都能过个安心年,即便吵架也要吵出感情来!
作者简介 :我是阿辛,一个热爱心理学的男孩。爱读书爱写作更爱生活!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心理阅读(ID:gh_18f552bcc5b5),品读心理,洞悉人性,快节奏时代,别忘记关怀自己!
互动时间
这个春节假期你有跟家人吵架吗,你是如何处理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故事!
原作者名: 阿辛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心理阅读(ID:gh_18f552bcc5b5)
转载原标题: 春节吵架伤感情?心理学亲测:3步把冲突变亲密催化剂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