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旅程中的三个关键里程碑
作者:SusanKuang
来源:微信公众号:SusanKuang(ID:susankuang2014)
今天分享的是一篇译文。作者Jim Dethmer是Conscious Leadership Group(意识领导力集团)的创始合伙人,也是《高绩效投资团队》和亚马逊畅销书《意识领导力的15个承诺》的合著者。
在45年的职业生涯中,Dethmer专注于领导力辅导和组织效能提升,尤其擅长打造基于信任和学习的组织文化。他为众多财富500强企业的CEO提供职业发展和文化转型指导,是公认最具影响力的领导者之一。
之所以选择翻译这篇文章,是因为它与我上期文章《金钱的真正价值其实是...》中的个人感悟十分契合。只不过它更加清晰地描绘了自我成长的三个重要阶段:从追求自我提升,到开始质疑头脑,最终发现没有“我”。这是意识发展的重要规律。
在阅读过程中,我产生了很深的共鸣,因此也想把它分享给更多人。
Three Waypoints On The Journey
作者:Jim Dethmer
翻译:Susan Kuang
这几天,我回顾了过去50年的历程,思考在我的个人成长和精神发展之旅中是否有一些清晰的标记或阶段,这些经验或许能对他人有所启发。
经过深入反思,我发现自己的道路上有三个明确的里程碑。每个里程碑都代表了一个独特的关注焦点,共同勾勒出了灵性发展的轨迹。
第一阶段:提升自我
Improving the Personality
每个人都很容易理解什么是“我”:就是现在正在读书、陪孩子玩耍,吃饭、工作、休息的这个人。就是在某一天出生、在某个地方长大的这个人。就是有着特定身高和性别的这个人。你知道的,就是你心里清楚的那个“我”。
对我来说,人生旅程的第一个阶段就是提升这个“我”: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快乐、更睿智、更有才能,不那么情绪化。这体现在方方面面——无论是作为篮球运动员、音乐家、还是作为丈夫、父母和老师,我都在追求更好的自己。
提升自我通常包括更好地了解“我”:我是谁,我从何而来,我想要什么。这是一段漫长的探究之路,旨在理解自己行为的动机以及他人行为背后的逻辑。
在这个过程中,我进行了个人疗愈,参与了团体心理治疗。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我还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参加各种课程,并聆听哲学、心理学和心灵方面的讲座,同时研读了大量自助类书籍。
“自助”这个理念恰恰体现了这第一阶段的核心:我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我,这个自我不仅可以,而且需要被提升,以便变得更快乐、更宁静、更有目标、更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最终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在这个阶段,人们往往会选择一个学习场所或寻找导师指引,比如进入大学、研究生院,或在职业生涯中寻找导师与精神领袖。
虽然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改变选择,但核心目标始终是提升自我。我们需要为这个“正在提升的自我”找到合适的道路、导师和向导——那些已经有所领悟、走在我们前面的人。
这种提升离不开系统性的支持和正统理论的指导,无论是在医疗、法律、表演、创业还是投资领域。
对大多数人来说,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社群也很重要,与那些走着相似道路、持相似世界观的人在一起,在自我提升的旅程中互相扶持。
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看似真实的信念之上:我是可以成长、提升和进步的,也许终有一天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回首往昔,我满怀深情地怀念那段时光。能怀抱着希望去成长和进步,能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原因,这个过程让人心生愉悦。弄清楚这些“为什么”给了我希望和掌控感。
例如,我发现自己存在依恋问题,在一个有成瘾问题的家庭中长大,一直试图弥合与上帝之间的距离。我是一个INFJ型人格,九型人格中的2号类型,一个后现代的、具有白人特权的美国顺性别男性。
关于我为何成为现在的我,以及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样的探索清单似乎永无止境。
这种提升人格的阶段一直延续到我四十多岁。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和我一样,自我提升是推动他们度过中年时期的主要动力。
第二阶段:质疑头脑
Questioning the mind
第二阶段对我而言,是学会不再盲目接受大脑对现实构建的主观故事,换句话说,就是要摆脱对思维判断的完全依赖。
这个阶段虽然可以看作是自我提升的下一步,像是待办清单上的下一项。但根据我的经验,这个阶段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进入这个阶段是通过开始意识到,我和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一个过滤器。我通过思维的镜头来看待和感知现实,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我的想法。
事实上,我逐渐认识到,我们大多数人从未直接体验过现实,而只是在体验自己的思维及其对现实的诠释。我们被困在自己的思维中,而且这种困境是无意识的;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被困住了。
第二阶段的转变始于我们开始将大脑和不断涌现的思绪视为可观察、可质疑的对象。在这之前,我们通常不会去质疑自己的头脑。
对我来说,这个阶段主要是在实践享誉世界的心灵导师拜伦·凯蒂(Byron Katie)的“转念作业”(The Work)。
拜伦·凯蒂通过观察发现了一个重要真理:当我们盲目相信自己的头脑时,就会感到痛苦;而当我们学会质疑并放下这些思维时,痛苦就会自然消散。
她认为痛苦并非必然,而自由和快乐才是我们的本然状态。每个人内在都蕴含着一种智慧,能帮助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通过“转念作业”,我们可以唤醒这种内在智慧,获得更深层的洞察力和自由。
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我开始学着把自己的想法当作可以质疑的对象,而不是不假思索地接受它们为真理。
过持续的观察,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头脑是如何顽固地坚持某些想法,也看清了自己是如何武断地认定自己对现实的理解和判断都是正确的。
我开始质疑所有的应该和不应该。我发现自己的头脑中充满了无尽的清单:我应该、他应该、她应该、它应该,以及同样长的不应该清单。
我逐渐意识到,我的头脑对世界应该和不应该是什么样子持有着非常强烈的观点,并且一直在试图让现实符合它认为应该的样子。
这个阶段与第一阶段有着根本区别。在第二阶段,我不再试图改善任何事物或任何人,而是专注于观察、直面并揭示自己的想法和信念。第二阶段的开始更像是一个解构信念结构的过程,而非构建自我的过程。
我花了很长时间来识别并质疑自己的信念。最初,我从那些引发痛苦或不安的信念入手,随后逐步探索关于自我本质和现实本质的更深层信念。
这个过程并不轻松,常常令人感到恐惧。当我开始不再盲信自己的头脑时,我找不到可以依靠的支点,无法让自己保持稳定。我感到茫然无依,曾经的确定性被不确定性所取代。
然而,这种转变虽然开始时缓慢,但随后却呈现出意想不到的加速。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一个深刻的真理:有一样东西远比我们的信念和对现实的诠释更加坚实、稳定、值得信赖,那就是现实本身。
我开始体会到,当下就是好的。
当我质疑并转化自己的信念时,我发现剩下的不是不确定性,而是一种源自直接体验的确定性,让我深知此刻真的很好。不,不仅仅是好,而是无比美妙。
这并不意味着生活中不会有痛苦、失去、恐惧、愤怒或悲伤。这些情绪依然存在,甚至以更加鲜明的质感和层次呈现,但这一切都没关系。
我开始体验到一种持久的平静,这正是我一生所渴求的。随之而来的是一种自由感,这不是摆脱某事的自由,而是与生活本来面目共处的自由。
第一阶段关注提升自我,第二阶段则是关于从执着的信念和思维叙事中解脱。这两个阶段都需要深度投入和严格的自律,但根据我的经验,第一阶段始终无法兑现它的承诺——成为一个更完整、更快乐的自我,而第二阶段却能做到这一点。
“提升自我”给了我们一个希望,让我们相信有朝一日能获得一个完整的自我。然而,这是一个虚幻的承诺。
在第一阶段,我们获得的只是更多改善自己的机会,而非真正的满足和完整。我们会发现自己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却永远无法真正达到那个“完整的自我”,最终陷入永无止境的循环,始终感到不满足。
相比之下,第二阶段确实实现了它的承诺:当我们超越头脑的故事时,就能找到真正的平静、自由、爱与深层的安全感。
第三阶段:发现没有“我”
Discovering There is No Me
即便当我写下“没有我”这些字时,一个拥有头脑和信念的“我”还是会说出这样的话:
别谈论这个话题
别人不会明白的
他们会觉得你疯了
你甚至都不知道这是否是真的
但是,那个“我”是谁呢?那是谁的“头脑”?那些又是谁的“想法”呢?对我来说,以及对处于第三阶段的其他人来说,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重要问题。
美国的知名精神导师、作家和心理学家Loch Kelly将这种自我感称为“小我”。
当人们尝试寻找这个自我时,通常会首先认为它位于头部某处。然而,通过直接观察,许多人发现这种自我感是无法被找到的,它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
这并不是说不存在一个叫Jim Dethmer的人。他确实住在芝加哥,与Debbie结婚,正在敲打这些文字,拥有自己的性格、身体和生平。
但这种实在的自我感却是找不到的,它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可以被找到的实体。它不像一个物体那样存在于某个地方,而是通过我们的思维、感受和记忆来构建的。
我向很多人推荐过Sam Harris的Waking Up和Loch Kelly的网站。这两个资源都能有效地帮助人们探索“我是谁”和“我是什么”这些根本问题。
他们将古老而深奥的教义和修行方法转化为简单的应用程序——每天只需10分钟,就能可靠地探索自己内在的深层实相。这种转化之巧妙,总是让我感到惊叹。
最后,让我来谈谈我所提出观点中的一个悖论:
当我越来越少地将自己视为一个需要改善的人格,不再执着于捍卫自己的信念和故事,也不再把自己当作位于眼睛后方、颈部之上、头脑中央的小“我”时,当这个“我”的存在感逐渐减弱时,生命本身就能以其所有的混沌、美丽与丰满被更完整地体验。
以上就是我的心路历程。之所以在此分享,是因为我看到许多人都在走着相似的道路。
对一些人而言,第一阶段的自我提升是终身事业。另一些人则在寻求突破,开始通过审视信念来质疑自己的头脑和思维。虽然这类人数较少,但这个群体正在逐渐壮大。还有一个更小的群体,他们在探寻那个终极问题:“我是谁?”
当你审视自己的旅程时,你是否发现自己更多地是在提升、质疑还是发现呢?
写在最后:
在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意识到,2024年其实就是我从第一阶段迈入第二阶段的转折点。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许多原有认知和信念被打破,对于自我、生命和宇宙的理解都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这种转变对我来说意义深远。虽然才刚刚开始,但我已清晰地感知到自己踏上了一条与过去截然不同的道路。这是一段无法回头、只能继续向前的新旅程。
当然,我并不是要否定第一阶段的意义和价值——自我成长和提升确实是必经之路。但我想通过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这并非成长之旅的终点,在此之上还有新的旅程等待我们去探索。
作者简介:SusanKuang,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SusanKuang(ID:susankuang2014),畅销书作者、心理学研究者,CBT人生教练,专注于认知与情绪调节、目标管理,以及高效能思维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希望帮助更多人建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蓬勃绽放。
互动时间
读者朋友,你正处于哪个阶段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