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布洛芬”治愈你了吗
作者:孔德淇
题图:曾斌生
来源:微信公众号:当代江西(ID:ddjxweixin)
消费购物不再单纯地满足功能需求,正向着情感互动层面的方向发展。
从“好运喷雾”“心灵树洞”,到“虚拟蚊子”“爱因斯坦的脑子”,或新奇趣致,或“无厘头”,市场上主打情绪价值的虚拟商品琳琅满目,成为一些消费者爱不释手的“电子布洛芬”。
在中文互联网世界,“情绪价值”这个词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消费者也愈发重视自己的精神世界,更愿意为情绪埋单,“情绪消费”等现象备受关注。
“情绪消费”缘何受到热捧?它击中了年轻人哪些痛点?
01
“情绪消费”又名“情感消费”,用以指代重视精神满足感的消费行为,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专栏作家荒川和久提出。
“情绪消费”的产生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生育率下降、家庭规模缩小,独居者、独居家庭占比连年上升。这种“社会个人化”趋势带来了“消费个人化”特征——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彰显个性且疗愈悦己的“情绪消费”。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指出,除了追求性价比之外,情绪释放已然是影响年轻一代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有望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消费热点。
Z世代无疑是这一新消费模式的主力军。他们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去满足内心的情感需求,并通过分享、交流来增进人际关系。这种消费心理的转变,带动了全新的消费场景的崛起。盲盒、绿植、捏捏乐等引发情感共鸣的产品,在社交媒体上广受年轻人追捧,成为他们分享生活、抒发情感的“新宠”。
与传统消费截然不同,情绪消费不追求实用性,而是更多地契合内心的感性需求。饶有趣味的是,情绪类商品有时甚至不存在实物载体。一个颇为生动的案例就是某电商平台的年度热销产品榜上,赫然出现了一件名为“爱因斯坦的大脑”的商品。
原来,当消费者下单后,客服人员会专门发送鼓励信息,即将迎来考试的他们加油打气。仅仅这样一段简单的话语,即为店铺创造了8万多的销量和3万余元的销售额。
“爱因斯坦的脑子”上榜某电商平台年度十大商品。图源网络
02
尽管各种情绪类商品和服务,多少有些“天马行空”,但对于追求精神慰藉的当代消费者来说,它们或许无法给予工具理性的获得感,却能直抵消费者内心,带来实实在在的满足感。
精神满足。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许多人更注重情感寄托。情绪消费正是顺应了这一需求,让消费者在心理层面获得自我认同和价值感的提升。这种精神层面的追求,折射出当代社会文化和消费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消费购物不再单纯地满足功能需求,正向着情感互动层面的方向发展。
当然,倡导“情绪价值”,寻求“心灵慰藉”的同时,也应警惕过于依赖商品和服务的副作用,避免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从而陷入情感上的空虚。
社交满足。当下很多年轻人常感孤独无助,他们内心渴望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情绪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打开了社交的通道。通过购买和使用那些独具魅力和个性化的商品,年轻人不仅彰显自己的品位和态度,还能借此建立起一种基于共同兴趣和爱好的社交圈子。这种社交互动,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他们找到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慰藉和情感寄托。
一款限定手办、一件潮牌服饰,都可能成为结识新朋友的“桥梁”。这种基于消费而产生的社交关系,虽然无法完全替代真实的人际互动,但却能在某种程度上点亮一盏心灯,驱赶人们积郁的孤独与焦虑。
体验满足。不难注意到,越来越多提供情绪价值的消费,其“热销”“火爆”的背后都蕴含着人们对独特体验的强烈追求。这与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最高层级的自我实现需求不谋而合。许多人渴望借助情绪消费,去探索一种自我疗愈和提升的奇妙体验。
像“开封王婆”“长春雪饼猴”“我的阿勒泰”等IP品牌,以及贵州村超、淄博烧烤、尔滨冰雪游等网红文旅持续爆火,看似千变万化的新玩法与新场景,实际上都蕴藏着一个共同的内核——通过独一无二的体验,向游客提供情绪价值。
“情绪消费”正成为新的消费热。图源网络
03
可以说,“情绪价值”早已渗透到人们的消费决策之中。未来,或许会有更多企业投身这片“蓝海”。在此过程中,相关主体不仅要在提供商品与服务时,将消费者的情感诉求和价值体验贯穿始终,更要思考如何推动行业有序发展、行稳致远。
规范市场秩序。眼下,“情绪消费品”市场如同一片未经规整的荒野,正野蛮生长,但缺乏对服务提供者专业素养和伦理标准的明晰要求,导致“消费陷阱”层出不穷。许多商家为了迎合年轻人的消费热潮,疯狂进行包装和宣传输出,推出一些虚有其表、秀而不实的产品与服务。而在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的推波助澜下,这种误导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从而使消费者在无形中掉入不必要的消费漩涡中。有鉴于此,社会应强化教育引导和监管执法,促进“治愈系”消费健康发展,为年轻的消费群体创造趣味与规范并存的消费环境。
根植现实需求。从长远看,商品的“情绪价值”不能悬浮空中,必须牢牢扎根于真实的使用价值,并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与变化同频共振。只有不断守正创新、提升品质,并遵守现实的规则管理,才能确保这一价值真正落地生根。在当前经济大环境下,公众的消费行为逐渐趋于谨慎和理性,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但“情绪价值”的作用也不可无限拔高,更不能替代对产品和服务核心价值的创造。正如一家餐厅凭借个性化装修和服务,固然可以变成一个网红打卡地,但倘若其料理水平不尽如人意也难以“长红”。从长期看,消费者都是理性的,所有“情绪价值”的创造都必须聚焦核心价值。
创造持久价值。在市场竞争中,“情绪价值”并非独领风骚,若企业自主创新乏力,消费者对这种“情绪价值”的敏感度也会逐渐降低,最终导致其供给陷入严重的同质化,甚至引发一种新的“内卷”现象。
必须指出的是,“情绪价值”既不是万能钥匙,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商家应始终从用户的核心需求出发,在产品和服务上进行突破与创新,真正为消费者创造独特且持久的价值。
作者简介:孔德淇,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当代江西(ID:ddjxweixin),切热点抓选题、重原创挖深度、讲故事显温度、亮观点有态度、转文风说白话。
互动时间
你的“电子布洛芬”是什么呢?来评论区与我们一块分享吧!
原作者名: 孔德淇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当代江西(ID:ddjxweixin)
转载原标题: “电子布洛芬”治愈你了吗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