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努力摆脱焦虑,你只会越焦虑
每个人都焦虑。
包括我,尽管我的工作就是帮助别人减少焦虑。
每天早上一睁眼,我就带着轻微的焦虑感进行“清晨三问”:今天的日程是怎么安排的?第一个来访者是谁?几点开始?
有一个阶段,每个周六上午去即墨带领CBT团体,需要比平常早些起床,准备早餐,且可能遇到雨雪天气、高速封闭等意外状况。这些早晨,总会让我更焦虑一些。哪怕焦虑水平不太高,也足以让我决定,下一期CBT团体改到下午进行。
尽管每个人几乎每天都焦虑,而且每个人的焦虑水平都不一样,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和事件的进展,焦虑水平都会降下来。比如,等我的“清晨三问”都有了答案,我就完全放松下来。等我顺利且准时到达CBT团体现场,我的焦虑水平就基本为零。
焦虑会来,焦虑也会走,这本是基本规律,但为什么有人会被焦虑严重困扰,甚至会得焦虑症呢?
那一定是我们用了什么错误的方法,才令焦虑变得持久不退。
01
这样想,会让焦虑加剧
在视频中第一次见到小N,我最强烈的印象是:这是一个不快乐的孩子。整个咨询过程中,从眼神、表情到语调,她都没有显现出一丝快乐。
她陷在严重的焦虑之中。她对我没那么信任,在第一次咨询的最后几分钟,我才大概知道引发她焦虑的原因。经过第二次咨询,才大概勾勒出她的焦虑:
在她非常痛苦的时候,曾经得到一位国学老师的帮助。有一次,国学老师告诉她,她命里有财有官,这让她很高兴。但国学老师貌似轻描淡写的另一句话,“32岁的时候,你需要注意一下自己的情感”,让她陷入焦虑之中。
在她的想象中,32岁的自己结婚有娃,伴侣突然大发脾气,自己非常害怕,不知所措,压抑且绝望。而且这样的事情不能给别人说,也没人能够理解自己。对婚姻失望的自己会忙事业,努力赚钱。那时候孩子还小,所有的事情都得自己扛。长此以往,自己会在工作上力不从心……这样的生活,想想就很绝望。
小N今年16岁,32岁时的苦难让她夜不能寐。
分析一下导致小N焦虑的思维模式,主要包括4个方面:
1、夸大威胁的严重性:不论实际情况如何,总是想着最坏的结果。
比如,喜怒无常的伴侣,年幼的孩子,经济及工作上的压力,这些叠加在一起,成为一种巨大的苦难。
2、夸大威胁发生的可能性:认为坏结果发生的概率比实际情况更高。
小N认为,这种状况一定会发生,甚至是一种命中注定。
3、预想自己的无助:觉得自己根本无法应付或解决未来的困难。
小N认为自己无法应对伴侣突然大发脾气,无力应付独自养育孩子,和努力工作赚钱。而且,还没有一个人理解、支持自己。
4、低估安全性:看不到所处情境中安全的方面。
比如,小N现在很安全,那些灾难都是想象出来的。她看不到自己的心理状态比最差的时候已经好了不少;母亲也曾在很多事情上给予自己支持等。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焦虑加剧的公式:
焦虑加剧=夸大威胁的严重性+夸大威胁发生的可能性+预想自己的无助+低估安全性
这个公式可以进一步简化为:
高度焦虑=高估危险+低估自己的能力
所有包含“不确定性”和“失控”的情境,都会引发我们的焦虑。我们通过高估危险,低估能力,给焦虑添了一把火,让它熊熊燃烧起来。
02
不耐受,会让焦虑循环
小M开始尖叫。
起因很小。她早上想睡懒觉,母亲收拾房间的声音打扰了她,她叫母亲不要发出声音。母亲答应着,但过了一会,又有声音传来。她不耐烦地再次叫母亲安静。当再次听到声音时,她觉得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大叫一声:“我再也受不了了!”
她拿起床头柜上的杯子,狠狠摔在地上。母亲冲她嚷了一句:“这孩子怎么能这样!”然后,她开始尖叫。
小M很担心自己会早死。最近一段时间,她经常因为很小的事情发疯:发卡找不到了,鞋带没系好,身上出汗了,房间太闷了……那种心呯呯跳、喘不过气来的感觉,让她觉得自己得了心脏病。
后来知道是焦虑导致的,这并没有让她安心。她认为焦虑让自己发疯,这样焦虑下去,将严重损害的健康,总有一天自己会猝死。
小M对焦虑引起的生理反应特别害怕,这种害怕被称为焦虑敏感性。很多焦虑症患者都对这种焦虑感觉特别是生理反应不耐受,害怕、紧张、心悸、窒息的感觉,都会让他们觉得大难临头。对他们来说,焦虑是一种最让人无法承受的感觉。
和小M一样,除了对焦虑的不耐受,很多人还坚信持续的焦虑有害健康,这会让他们产生对焦虑的焦虑,形成焦虑循环。
认知行为疗法的创始人阿伦·贝克在《这样想不焦虑》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些对焦虑无法忍受的典型信念:
“我无法忍受焦虑的感觉。”
“如果我不采取措施控制这种焦虑感,它就会变得非常糟糕(引发心脏病、失去理智、彻底失控,等等)。”
“除非我采取措施终止焦虑,否则它会不断持续下去。”
“焦虑比身体疼痛、失望或失去都要糟糕得多。”
“持续的焦虑有害健康。”
“焦虑时,我能感到自己就要失控了。”
“保持冷静,别让自己紧张激动,这一点很重要。”
导致焦虑循环的公式总结如下:
焦虑循环=焦虑不耐受+焦虑很危险
焦虑的大火在熊熊燃烧,你在其中惊恐万状,倍感煎熬。你对焦虑的焦虑不仅又添了一把火,而且还能让烈火循环不止。
03
这样做,会维持焦虑
焦虑让人如此煎熬,很多人就想尽一切办法减少焦虑。最常用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逃避行为,另一种是安全行为。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逃避’现象”,《这样想不焦虑》中将逃避总结为三类:
1、经常逃避的情境、物体和其他外界因素
在陌生的地方开车;
独自一人在家;
封闭空间(比如电梯,隧道);
看牙医;
人群;
做演讲;
主动跟陌生人搭话;
接电话;
参加聚会;
走在人群面前。
这类逃避在场所恐怖症、特定恐怖症、社交焦虑症患者身上常见。
2、经常逃避的想法、想象与冲动
令人厌恶的性想法,比如用不适当的方式抚摸孩子;
造成伤害、受伤或死亡的想法;
亲朋好友、至爱之人会遭遇灾难、坏事的想法;
令人作呕的想象,如残缺不全的尸体;
对曾经的个人创伤的回忆或印象;
在别人面前感到尴尬的想法或印象;
关于疾病和感染的想法;
上天的惩罚、世界末日一类的想法;
怀疑某个人的性取向;
关于自己的死亡的想法。
这类逃避在强迫症、疾病焦虑症患者身上常见。
3、经常逃避的生理感觉
心悸;
气短;
头晕目眩;
出暴汗;
反胃或想吐;
视线模糊;
脸色发红;
恶心;
呕吐。
这类逃避在惊恐障碍患者身上常见。
人们寄希望通过逃跑和回避行为,减少自己的焦虑。但遇到实在无法逃避的事情,就会使用安全行为。
逃避行为旨在减少焦虑感,安全行为旨在寻求安全感。
小K来做咨询是因为一次上台演讲搞砸了。为了这次演讲,她准备了很长时间,做了PPT,将演讲的内容背得滚瓜烂熟。还专门翘了前一节课,以便更充分地准备演讲。她甚至幻想这次演讲,会成为自己的一个里程碑,从而克服自己的演讲焦虑。演讲开始后,她只讲了个开头,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我和小K一起寻找她为了克服焦虑而做出的安全行为:过度准备、写逐字稿、化妆、穿正式服装。
我的另一个来访者,每次在咨询中都要喝大量的水。后来我才意识到,喝水是他的安全行为。每当他觉得焦虑,开始口吃时,就开始喝水。
《这样想不焦虑》总结出的安全行为如下:
一察觉到焦虑的苗头便马上离开(逃避);
随身携带抗焦虑的药物;
带着手机,在焦虑发作时打电话求助;
在令你焦虑的情境中,需要朋友或家人的陪伴;
有随时可用的水或其他饮料;
焦虑时听听音乐;
焦虑时注意放松,或者深呼吸;
焦虑时躺下歇一歇;
吹口哨,给自己唱首歌;
焦虑时紧绷肌肉,或者需要抓住其他物体;
不去看自己害怕的东西,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寻求他人的安慰。
逃避行为和安全行为会维持焦虑,因为这两种行为无法让我们验证那些关于危险的认知,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焦虑维持=逃避行为+安全行为
至此,你又为焦虑添了一把火,而且让焦虑的火种生生不息。
04
这样想/做,不焦虑
了解了焦虑之火是怎样燃起、加剧、循环、维持的,解决之道也就出现了——我们需要在每一个添火环节调整认知,改变行为。
针对夸大的危险,通过现实证据的检验,把灾难化的想象变成一种理性的担忧,这叫去灾难化。
比如,担心自己32岁经历情感问题的小N,需要认识到,她想象中的伴侣突然发脾气,哪怕真实发生,也不至于成为极度恐怖的事情。另外,她想象中的叠加压力,同时发生的可能性也不是太大。同时,她也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无能和无助。
与其担心想象中的灾难,她更需要操心的,也许是学会如何在别人突然发脾气时更好地应对。同时,她还需要学习更多的人际交往技能,增强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对于由焦虑引起的生理反应,以及其它负面感受和情绪,可以通过意象、正念等方式增加耐受。这正是小M需要学会的技能。对这个主题,我之前写过多篇文章,在此不赘述。
小K要解决自己的演讲焦虑,除了逐级暴露外,还必须停止过度准备、逐字稿这些安全行为。
总结一下应对过度焦虑的公式:
应对过度焦虑=验证(威胁性认知)+接纳(耐受负面情绪)+发展(学习新技能)-逃避/安全行为
写到这里忽然发现,应对过度焦虑的最好方式,其实是让过度焦虑根本不发生。
焦虑原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会焦虑。只要不努力摆脱焦虑,我们就不会过度焦虑。
所以,最好的方式是:焦虑来了,让它来。焦虑走了,让它走。
作者简介:代桂云,一个追求心灵自由的实践者与分享者。心理咨询师、私人心理顾问、树心理创始人,擅长整合式短程心理咨询,为来访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个人公众号:云心理 yunxinli-aiziji(转载请留言,并标注以上信息)
责任编辑:日月银
互动时间
当焦虑来时,你曾是如何应对的呢?
现在你又会什么做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