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机遇和挑战,你会选择“迎难而上”还是“安稳避险”?
作者:雅棋
播音:艺儿
排版:嘉璇
来源:微信公众号: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
为什么有些人看到挑战总是能迎难而上,为什么有些人又总是左思右想犹豫不前?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面对一个要求很高的机会,你怕自己时间不够做不好因此没去,但你的同学却去了,最后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收获,你心里很不甘心......当然,这种“迎难而上”不总是好的,有时也会让自己变得焦头烂额,此时没有参加的人反而成功“避雷”。
01
如何解释这种心理?
其实,哪怕是同一处境下的人,对于每件事的关注点也不同,所谓挑战本就包含困难与机遇两个部分 ,更关注机遇的人可能更愿意尝试,更关注困难的人可能更愿意求稳;心理学上关于这两个关注点类似的理论有很多,本文主要关注“调节定向”这一理论。调节定向(Regulatory focus theory)分为促进定向(promotion focus)和预防定向(prevention focus)两个维度,具有促进定向的人关注成长、发展;具有预防定向的人关注安全和责任,关注社会标准(Higgins, 1997)。面对挑战,促进定向可能会让我们有更多的趋近动机,让我们向着那些机会前进,而预防定向可能会让我们有更多的回避动机,让我们回避那些可能的风险。
02
这种关注倾向是固定的吗?
我具有某种调节定向,我面对所有的事情就都会只关注它可能的机遇或风险了吗?当然不是。调节定向可以被分为特质调节定向和状态调节定向。前者更像是我们性格特点的一部分,是我们面对某种类型的事件大部分情况下会产生的思维倾向;而后者更多受到具体事件的特征和我们当下的状态影响。在心理学上,前者大多通过量表测量,因为它随时间稳定,后者则可以在实验中被改变。在量表中,在国内最常被使用的是2001年Higgins等人开发的调节定向量表(Regulatory Focus Questionaire, RFQ),我们可以拿其中的两道题来举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调节定向的概念:“你曾经完成一些事情,这些事情的成功让你更加努力吗”是促进定向维度的一道题;“你经常遵守你父母定下的规矩吗”则是预防定向的一道题。
状态调节定向则可以通过让人们思考并写下最近的理想与期许,或写下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等方式来启动。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当我们要决定是否参与一个有风险有收获的活动时,不妨分别仔细思考“机会”的部分是否符合我们的理想,“风险”部分是否违背或损害我们的责任与安全,并在两者之间进行权衡,做出理性的决策。
03
调节定向有什么用
调节定向自从被提出,在各个领域,尤其是职场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研究发现,促进定向会导致更冒险的策略,而预防定向会导致更保守的策略(Smith, Wagaman & Handley, 2009)。具有促进定向的个体对提升需求敏感,更注意与收益相关的信息;具有预防定向的个体对安全需求敏感,更注意与损失相关的信息(Higgins, 1997)。具有促进定向的人喜欢尝试新事物并寻求挑战,而具有预防定向的人则更喜欢熟悉、普遍的领域,因为这更容易避免错误(Higgins, 1997)。
04
工作中的调节定向——调节适配性理论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当中,促进定向可以激励我们对工作投入更多的精力,而预防定向则让我们在工作当中产生更多的倦怠(Lichtenthaler & Fischbach, 2019)。这难道说明具有预防定向的朋友在工作当中就天然处于劣势吗?这就涉及到调节适配性理论(Regulatory Fit),它表明,当我们追求的目标与我们的调节定向符合时,我们工作的动机和绩效就会增强(Higgins, 2000)。然而,Petrou, Demerouti和Häfner(2015)的一项研究在三个实验中都发现,这一效应只对具有预防定向的个体起作用,也就是说,如果当前的工作更强调为了“避免错误”而不是为了“获得成功”,具有预防定向的个体就会表现得更好、更适应、更投入,并且感觉到更少的疲惫。这也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具有预防定向的个体对于环境是否与其需求契合更敏感。将结果推广到实际生活中来,如果我们在工作当中更强调工作细节的注意,说不定可以提高大家工作的效果。
调节定向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了解自己的途径,给我们提供对自己在面对挑战时不同行为的解释。但需要注意,两种调节定向并没有绝对的好坏,我们的世界这么丰富多彩,总能找到与自己的特点契合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不要让这些“了解和解释”成为对自己的束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