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食,家长该怎么办?
作者:张迪达
策划:蔺秀云
编辑:蒋颖
排版:蒋颖
来源:微信公众号: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ID:familybnu)
14岁的小红成绩优异,做任何事都力求完美。一个月前,妈妈意外发现青春期正在长身体的女儿,竟然瘦得肋骨清晰可见。询问后才得知,半年前有同学开玩笑说小红胖,自此,她便开始刻意节制饮食,即便是偶尔贪嘴多吃了几口,也会悄悄溜去洗手间,采取催吐的方式以求保持体态。
妈妈试图劝说女儿多吃一些,但向来乖巧听话的小红,在这件事上却异常固执,每天吃饭时都会和妈妈发生不小的争执。时间一天天过去,小红的体重非但没有增加,母女关系还变得异常紧张。最终,妈妈决定带小红前往医院寻求专业帮助。经医生细致评估,小红被确诊为神经性厌食症。
01
神经性厌食症
一种可能被低估的进食障碍
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AN)是一种持续性的、由过度关注身材导致的严重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往往会无休止地追求极端苗条,会因为害怕长胖,而极端节食或过度运动来让自己体重下降。同时,患者会对自己的身材感知紊乱,很多患者即使体重远低于正常标准,还是会觉得自己不够苗条(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22)。
目前,神经性厌食症常见于青少年女性和年轻女性,男性患者相对少见,患者男女比例约为1∶11。神经性厌食症的终身患病率约为0.6%,发病的两个高峰年龄分别为13~14岁和17~18岁,且绝大多数患者会在25岁前发病,25岁以后发病率仅为5%(王向群, 王高华, 2015)。因此,家中有正处于青春期的女儿的家长,尤其应该关心孩子的进食状况。
02
需要重视:危害程度大且范围广
神经性厌食症对儿童青少年的危害是严重且非常广泛的,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学业表现以及人际关系等造成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
在心理健康方面:当患有神经性厌食症的青少年陷入对体型体重过度关注的强迫思维时,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可能会降低,也常常会因为进食、身材陷入自我否定,甚至可能会产生轻生念头。有研究表明,神经性厌食症作为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其死亡率高达5% - 20%,在所有心理障碍中死亡率最高(王向群, 王高华, 2015; Keel et al., 2003)。
在学业表现方面:患有神经性厌食症的青少年因为身体营养不足、精力欠佳、记忆力下降等诸多原因,会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也难以在学业上保持良好的表现,成绩可能会不断下滑。
在人际关系方面:神经性厌食症可能会让青少年由于担心他人对自己体型的看法而害怕参与社交活动,在集体环境中表现得很退缩,进而难以和朋友维系正常的情感交流,在学校中变得孤僻、不合群,也可能会使其因为饮食相关问题和家人发生矛盾冲突。
此外,神经性厌食症还可能会导致低钾血症、消化系统问题、内分泌系统问题及女性闭经等多种躯体并发症 (陈涵 等, 2024)。
03
防患于未然
正确教养预防AN的发生与发展
所谓“上医治未病”,相较于孩子表现出症状后再就医诊疗,更重要的是父母在日常养育过程中能够预先防范神经性厌食症的发生与发展。具体而言,父母可以尝试采取以下行动来进行预防:
避免体重和外貌评论: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讨论体重、外貌相关的问题,尤其是不要将体重和自我价值联系起来,这样可以减少孩子对体重和外貌的焦虑。
建立开放沟通渠道:与孩子保持开放的沟通。一方面,孩子在身体形象、饮食方面遇到困扰时会和父母进行讨论,父母也能及时发现和解决相应的问题;另一方面,孩子也不用通过饮食、躯体上的症状来向父母传递自己真实的想法与感受。
提供均衡饮食: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不同的食物,鼓励孩子品尝食物的不同味道,和食物建立良好的关系,而不是只吃他们认为“健康”的食物,或者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食。
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完美主义与低自尊是神经性厌食症发生的高危因素,因此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培养自信非常重要。家长可以通过认可孩子的努力与优势,来增加孩子的自我认同感,也可以鼓励孩子参加他们擅长和享受的活动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04
预防失败:识别早期信号
神经性进食障碍一旦发展成形,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如果孩子已经表现出了AN的苗头,家长能在其发展的初始阶段就识别出来,做到早发现、早面对、早治疗就非常重要。那么当孩子传递哪些信号,家长应引起重视呢?
1、饮食习惯改变
当孩子表示自己享受饥饿的感觉,吃饭时吃得特别少,突然开始非常挑食,吃完饭后呕吐或饭后常去洗手间洗澡,拒绝和家人一起吃饭时,家长需要引起重视。
2、对食物和体重过度关注
孩子在吃东西时表现得很焦虑,只吃特定的“健康食物”、不停计算食物的卡路里,频繁地称体重,非常害怕长胖时,家长需要关注。
3、运动习惯变化
孩子不断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在感到疲惫、精力不济时,还是会进行高强度的运动时,家长应该引起重视。
4、出现情绪问题
孩子情绪低落、沮丧,对以前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经常表现出焦虑、烦躁不安时,家长需要关心孩子的状态。
5、出现明显的营养不良症状
当孩子因为营养不良,开始头晕、掉头发、骨质疏松、怕冷、指甲脆弱、电解质失衡、闭经时,家长需要特别地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22; James Lock, 2005; Lancet, 2019)。
05
识别信号之后
早治疗、多理解、常陪伴
当家长识别到孩子的厌食症信号后,作为家长的我们能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1、主动学习相关知识
父母可以通过阅读《帮助孩子战胜进食障碍》《金色牢笼:厌食症的心理成因及治疗》《青少年自尊手册》等书籍,关注“SMHC进食障碍诊治中心”“ED Healer”等公众号,深入学习AN相关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积累更多应对AN的经验,也能更多地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更好地理解、共情孩子。
2、尽早就医并积极配合治疗
家长识别到厌食症信号后,应该尽早将孩子带到医院,由专业人士来进行诊断、评估。一旦确诊,父母应带孩子在医院接受包括营养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在内的多学科联合治疗。
现阶段,营养治疗是对于神经性厌食症最重要、最紧急、最基本的治疗方式,被各国指南一致推荐作为神经性进食障碍的一线治疗方式 (O'Connor et al., 2016; HALE et al., 2019)。心理治疗中,基于家庭的治疗(FBT)对于青少年进食障碍患者的循证证据最多,是治疗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循证一线疗法 (王向群, 2015)。
在国内,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进食障碍诊治中心总结的“基于家庭合作的多学科全病程干预模式”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陈涵 等, 2024),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也开设了专业的进食障碍诊疗中心。
父母往往是孩子能恢复健康的关键,可以以多种形式参与到治疗过程中,比如多与医生沟通,询问医生自己如何配合治疗;直接参与到心理治疗中,和孩子一起接受家庭治疗等等。
3、营造支持和温暖的家庭环境
父母要共同为孩子创造积极、支持的家庭环境,避免指责与争吵,不要因为孩子的病情指责孩子,也不要把孩子生病归咎于孩子自身或者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要理解孩子的感受,给与孩子情感支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理解。同时,父母也可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压抑自己的情绪,帮助孩子缓解情绪压力。尤其是当父母之间存在意见分歧时,应该私下协商解决,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
06
结语
神经性厌食症并不是孩子不好好吃饭那么简单,父母应该重视孩子的进食情况。对于神经性厌食症,一旦确诊,父母应努力学习相关的知识,带孩子接受科学的治疗,耐心陪伴孩子,理解孩子的感受,在照护过程中不断提升共情、沟通、情感表达的能力,改善和孩子的关系。
同时,陪伴与照顾神经性厌食症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焦虑、担忧、无力、内疚等诸多负性情绪。所以,父母在照护之余,也要多关注自己的情绪,做好自我关照 (黄楚贤,施忠英,刘玥,2024)。
参考文献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22).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text revision (5th ed.).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Chen, H., Chen, Y., Han, H. Q., Li, X. N., Zhang, L., Kong, Q. M., … Chen, J. (2024). Chinese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norexia nervosa.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5, 509-520.
Help Your Teenager Beat an Eating Disorder. (2005). Publishers Weekly, 252(5), 65. PWxyz, LLC.
Hale, M. D., & Logomarsino, J. V. (2019). The use of enteral nutri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eating disorders: A systematic review. Eat Weight Disord, 24(2), 179-198. https://doi.org/10.1007/s40519-018-0572-4
Heruc, G., Hurst, K., Casey, A., et al. (2020). ANZAED eating disorder treatment principles and general clinical practice and training standards.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8(1), 63. https://doi.org/10.1186/s40337-020-00341-0
Huang, C. X., Shi, Z. Y., & Liu, Y. (2024). Qualitative study on the care experience of parents of adolescent patients with anorexia nervosa. Shanghai Nursing, 1, 11-15.
Huang, Y., & Chen, J. (2020). Application of family-based treatment in eating disorder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6, 460-462.
Keel, P. K., Dorer, D. J., Eddy, K. T., et al. (2003). Predictors of mortality in eating disorders.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0(2), 179-183. https://doi.org/10.1001/archpsyc.60.2.179
Lock, J., La Via, M. C., &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AACAP) Committee on Quality Issues (CQI). (2015). Practice parameter for the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eating disorde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54(5), 412-425. https://doi.org/10.1016/j.jaac.2015.01.018
National Guideline Alliance (UK). (2017). Eating disorders: Recognition and treatment.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NICE).
O'Connor, G., Nicholls, D., Hudson, L., et al. (2016). Refeeding low weight hospitalized adolescents with anorexia nervosa: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Nutri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31(5), 681-689. https://doi.org/10.1177/0884533615627267
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s Network (SIGN). (2022). Eating disorders 2022 [EB/OL]. Retrieved July 15, 2023, from http://www.sign.ac.uk
The Lancet. (2019). ICD-11. The Lancet (British Edition), 393(10188), 2275.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9)31205-X
Treasure, J., Duarte, T. A., & Schmidt, U. (2020). Eating disorders. Lancet, 395(10227), 899-911.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0059-3
15. Wang, X. Q., & Wang, G. H. (2015). Chinese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eating disorders. Chinese Medical Electronic Audio-Video Press.
作者简介:张迪达,那就去码头整点薯条。北师大家庭与儿童发展实验室,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ID:familybnu)。
原作者名: 张迪达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ID:familybnu)
转载原标题: 孩子厌食,家长该怎么办?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