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仑:“面对专业的来访者,我们需要变得无知” | 临床实操案例
作者:李仑
编辑:商博良
来源:微信公众号:李仑团体(ID:lilun-grouptherapy)
我把这些年来在治疗室里经常发生具有典型特点的咨客的表达,整理了十几份文档,并且给出了参考答案与注释。
这份本应保密的内部教学资料,现在被我放在这里,权当是滋养大家,以回报大家长期以来默默的关心与支持。
所涉内容均已征得咨客同意作为教学使用,转载请注明作者。
01
来访者A:我记得我父亲晚年时,尤其是父亲临去世的两年里,那时我下班回家,常常看到一个情景:在傍晚黄昏昏暗的气氛里,父亲坐在家里唯一的一个长沙发上,目视前方,久久一语不发,就那样坐着,久久地坐着......
当时的我觉得奇怪,父亲坐在那儿想什么呢?直到父亲去世多年以后,我才明白,爸爸坐在那儿那个情景的含义。
爸爸是一个事业型的男人他的一生都扑在工作上了,可是当他晚年时,他才发觉,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方面:自己的家庭。他的两个孩子都有病,可是他老了,他自己也没有回天的能力了,面对这个事实,他很痛心,很矛盾!
但是他又是一个坚强的男人,于是他只有那样静静的坐着,在思考,在回忆.....就那样一语不发。
共情式回应:听起来你父亲离去之后你才能真正理解他,你讲出这些话非常非常不容易,里边包含这么多的情感。
PS:也许你像我一样,也感觉到了这一大段话里咨客对于父亲的愧疚、思念与分离——丧失后的后知后觉;也许你像我一样,起初想把这些全部呈现在语言里,反馈给来访者。
可问题是,这些感觉的唤醒、排列、命名应由谁来完成?咨询师过分要求对于咨客感觉的准确反馈是要追求都对皆准吗?是咨询师避免受挫的自我保护吗?还是咨询师对于话语权力的迷恋?
把关系中所发生的感觉呈现命名的权利还给来访者,咨询师应当只需呈现来访者在表达过程中本位的感觉,在这一刻,共情进程尤重于共情内容。
02
来访者B:我们发生关系的时候我感觉还好,可是在这之后他对我越好,我就越讨厌他,因为他对我好让我感觉自己像个妓女。
共情式回应:当关系更加深入的时候,你承担了巨大的压力,你还好吗?
PS:咨客对于身心交融的关系怀有的羞耻感,是阻碍她享受关系的障碍,如果你把羞耻感呈现出来之后,如何确定对方已经准备好谈这个部分了?这句“你还好吗?”就是信号,可以帮助对方了解一下自己,是否准备好碰这些障碍关系的感觉了,就某一个问题深入感觉并且完形是——需要热身的。
03
来访者C:我通过防御表述来获得自恋时,似乎会影响别人的自恋!
除了你没有几人能顶住!当我叙述完无话可说时觉得羞愧!你的支持眼神让我觉得我是好的!
共情式回应:在你还没有学会防御这个词语的时候,你用什么词语来描述这种感觉?
PS:越来越多的来访者是半个心理学家,可惜并不都是临床的专家,换句话说,在他们口中某些专业名词即借代了某个情结,我们需要无知——
什么也不知道地去解构与探索,甚至在一次治疗中我说能不能假设咱们都是文盲,咱们会如何交流呢?会谈点什么呢?——象征与隐喻的匮乏正是问题固着的核心。
04
来访者D:我记得大概在七八岁的时候,跟妈妈睡在一起,一天晚上半睡半醒之间,我听到妈妈鼻子里发出的声音,我觉得妈妈要跟我发生关系。
共情式回应:你现在还活在那个预言里吗?
PS:俄狄浦斯永远都是有关于自我预言的禁忌,我们既要关心也要呈现、既要拉对方回到现在,也要避免陷入所谓的真相探究。你感觉到这句话既中立又充满力量了吗?这是我们一生都要学习的——中立的力量。
05
来访者E:奶奶是最疼我的人,可是奶奶在去年的时候去世了,从那之后我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人爱我了。
共情式回应:我愿意和你一起面对这份孤独。
PS:丧失之后对于亲密关系不确定,及再建立亲密,则是背叛前者的禁忌,在这句话里隐藏着,还有一条核心认知也在里面——
没有奶奶那样无条件疼我的人,我就不建立亲密关系。
咨询师要刷新对方的感觉,这句反馈则能够使对方感觉到咨询师在这里,和自己一起承载这份孤独。当然同样重要的是——当咨客把这些内容向咨询师呈现时,本身也是在邀请咨询师和自己一起面对,咨询师要知道这一点已经发生了,更要在语言中发生。
留个作业:
也许你会被以上这些发生在真实咨询室里的语言所扰动,若有所思,感觉自己还需要成长——
需要我们知道的是,我们是用所学所感来为咨客们服务的一群人,在专业的角色里诚心诚意的为咨客的成长付出一切辛勤智慧与劳动是我们的永恒追求——我的意思是说,划出界限,自我成长与工作。
最后留一个作业,你们来反馈下面一条,该如何表达呢?要记得,你是在工作。
来访者F:我必须拥有强大性能力,特别是我和现在的女友相处的时候,是占为己有的时候了,但我紧张。我有时候正常,有时候很糟糕,说的是性能力。时常有疼痛感,吃药是没有作用的,大夫们的说法很不统一,何况里边还有商业因素。疼痛感时常折磨我。我如何突破困境?
你会如何回应这位来访者?欢迎后台留言给我们!
作者简介:李仑,编辑:商博良,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李仑团体(ID:lilun-grouptherapy),李仑,存在主义取向团体咨询师,英国塔维斯托克人类关系研究所认证团体动力师、美国团体治疗学会(AGPA)会员,著有《忘忧十二夜》。
原作者名: 李仑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李仑团体(ID:lilun-grouptherapy)
转载原标题: 李仑:“面对专业的来访者,我们需要变得无知” | 临床实操案例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