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内在批判者是内化的父母
“我父母从来没对我说过重话,但我总是反复骂自己是个蠢货,这说明我本质上肯定是有问题的,虽然他们很严厉但从来没有说过这两个字。”
这是因为我们会将父母内化。当我们稍有不完美时,内化的父母就会出现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向我们做出“那个表情”。(这里所说的不完美,包括思想、感受和行为)
01
我们把父母内化到自己心中
1. “批判”也会成长
内在批判者的“批判”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会收编我们的创造力,并通过一种“全新改进后”的方式模仿父母的蔑视。
父母的蔑视是造成「情绪虐待」的关键因素,会使我们产生「毒性羞耻感」。
而毒性羞耻感会让我们无助地陷于闪回中,在情绪上加剧「自我攻击」,是导致遗弃抑郁的情绪基础,也是内在批判者的情绪基调。
2. 正常羞耻感VS毒性羞耻感
羞耻感
在主流心理学中,羞耻感通常被描述为一种社会情绪。正常的羞耻感是一种较为健康的自律情绪反应。当我们被人目睹以不公平、具有攻击性或伤害性的方式行事时,我们就会出现这种反应。
毒性羞耻感
它会让我们在不被别人目睹的情况下就会突然遭到羞耻感的攻击。
比如,当你打翻了一杯水,旁边就算没有人也会很惊慌。
毒性羞耻感极具有社会性,它可以在一个无形的社会脉络中攻击着我们,并能在我们与父母的病态交流中发展出内在批判者。
02
应对内在批判者的固执
你要知道的事
在之前的文章中有提到,长期生活在弥漫的危险氛围的环境里,会迫使我们的超我「过度追求完美主义」并「设想各种危害」(超我是一种通过学习父母的规则来寻求接纳的心理)。
父母将内在批判者设定的「完美主义和设想危害」的“程序”烙印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不知不觉中模仿着父母并将其固化。成年后,我们随之沿袭父母施加的有害影响,甚至还起到了强化作用——重复自己没有价值的信念。
如果缺乏足够的正念,我们就会通过无数次的愤怒和自我厌恶来重复父母对我们的评判,从而伤害自己。所以要应对内在批判者,你需要知道并练习的是:
1. 不完美≠羞耻感和困境
如果小时候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就会认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是不完美和危险的。
在最严重的情况下,光是产生说话的冲动都有可能引发自己的恐惧和羞耻感,因为只要想到自己一开口就会带来更强烈的指责和更严厉的惩罚,就会下意识回避和沉默。
完美主义是遭到情感忽视的一种本能的防御机制,它为孤立无援的孩童时期带来了方向感和一定的意义——追求完美可以让我们获得一丝控制感,而进行自我控制也能让其感到安全。
而完美是虚幻的,不完美才是世界的本质,相信不完美才是改善的利器,所以我们不必感到羞耻和痛苦。
2. 我很安全,我很放松
就算克服了完美主义的自我攻击思维,但我们却很有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脑海中仍然有可能充斥着令人恐惧的想法和画面,那就是设想危害。
设想危害里有两个最关键的运作过程:
1.极度关注负面并且不断自我延续;
2.持续的过度警觉,为了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灾难而竭尽全力。
决绝的遗弃、公开的羞辱、致命的疾病、孤独的离世、眼前的攻击、落寞的流浪……
这时候,我们可以重复对抗危害设想的口诀:“我很安全,我很放松。”
3. 愤怒地说“不”,在内心设立界限
要缩短极端化和完美主义的心理,我们可以在心中默念“不!”“停下!”或“闭嘴!”
这是一种利用愤怒对内在批判者进行「思维阻断」的方式。
思维阻断是通过意志力来摆脱毒性思维和毒性想象的过程。有时,在思维阻断的同时,想象出一个“停止”指示牌的画面,会有助于强化思维阻断的效果。
由于父母的不当养育方式,削弱了孩子对抗的能力,导致孩子受到伤害。要想恢复“战”反应,关键在于挖掘愤怒,并强制将愤怒转向内在批判者,而非自己。
愤怒地对内在批判者说“不”,便能够在内心设立一个界限,反对不自然、反自我的过程。
它是自我“翻新工程”中的一部分,帮助我们重建自我保护的本能。此外,将愤怒导向那些造成我们发展出内在批判者并将其留在我们体内的人,有助于强化疗愈效果。
结语
有效的疗愈需要我们不再盲目跟从这种只关注自身消极方面的思维,但转变自我否定的思维是一项艰巨的目标,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不过根据神经科学的近期成果展示,长期的重复性疗愈练习可以从生物学层面削弱根深蒂固的心理模式,并以新的模式取代。就像健身塑型一样,需要大量的重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