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从疾病治疗到追求幸福,探索人类美好生活的科学革命
你说,“什么是美好生活?
又是什么让生活值得继续?”
“是什么让你得以应对生活的苦难?”
“那些被人称赞的美德有何意义?”
“你毕生追求的幸福又是什么?”
如果你曾经思考过这些问题,想必你会有自己的答案。
要是没有,现在你便可以跟随我们在这个系列中共同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
01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现在谈起积极心理学,往往习惯于把它与传统心理学放在一起讨论。
对于已经发展百年的传统心理学,大众所熟知的可能是弗洛伊德,是付不起费用的心理咨询,或是痛苦难耐的抑郁症......
在积极心理学家的眼中,传统心理学始终专注于研究人的疾病和缺陷,以及背后的原因和如何消除它们。
很大程度上,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所以不难看出,传统心理学重点研究人的消极属性。
而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则是一门研究人的积极属性的科学。
这个领域的学者们主张促进美好生活的个人品质、生活选择、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条件的科学研究,并以幸福、身体和心理健康、生活有意义和美德为界定标准。
他们试图找出美好生活的构成要素,考究人们如何培养幸福、力量和心理韧性,并提出和测试了提高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的实践。
但需要注意的是,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完全忽视或否认消极的情绪或问题,而是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人固有、潜在且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使人类最终走向幸福人生!
02
谁开创了积极心理学?
20世纪末,心理学几乎完全聚焦在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不想要的东西上。
不过与此同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实验室正在兴起一股新的思潮。
这股思潮的领导者便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 Seligman),塞尔顿(Kennon M. 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
1998年,在美国心理学会的年会上,马丁·塞利格曼作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竭力主张将心理学的研究从对病态心理的研究和治疗扩展到研究人类幸福和美德的科学上,并指定为他任期内的核心发展任务。
但直至2000年1月,塞利格曼和契克森米哈赖(M. Csikzentmihalyi)在《美国心理学家》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才标志着积极心理学的诞生。
这是一个利用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分支。
在那时便已经拥有众多的追随者,诸如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埃德·迪纳(Ed Diener)等等。
但塞利格曼被公认为开创了现代积极心理学领域,故被称作“积极心理学之父”。
回顾积极心理学背后的思想,其实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特曼(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讨,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以马斯洛(Abraham 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为先驱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以人的积极、创造为基本宗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
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由此产生的人类潜能研究奠定了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基础,“积极心理学”一词也是在马斯洛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中首次提出。
只是以马斯洛为代表的后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批判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历程中,逐渐走向了所有实证主义倾向心理学的对立面。
同时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几乎中断。
战时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以找到治疗和缓解的方法,心理学对人的积极属性的研究似乎被遗忘了。
因此,传统(消极)心理学模式在整个20世纪占据了心理学发展的主导地位。
03
与传统心理学是何关系?
心理学兴起之初,也曾关注天才的培养、婚姻的幸福和探索生命的意义。
那时心理学有三个特殊的使命:治愈心理疾病;鉴别和培养天才;让生活更加充实且有意义。
但在二战后心理学家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病理学和疾病,以及如何治愈心理疾病,渐渐地忘记了后两个使命。
心理学研究重点转移到评估和治疗个体的痛苦、心理失调和环境压力中的负性情感,如离婚、性侵害等。
塞利格曼也是如此,自1964年开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致力于研究“习得性无助”,后从中获得启发,如果无助感会习得,那乐观是否也可以?
并感慨心理学对异常心理、创伤、痛苦的关注如此之多,而对幸福、乐观、力量和繁荣的关注相对较少。
他认为对人、群体和社会的优点和积极特征的强调不足,这种对积极和快乐的另类关注远远超出了传统心理学的范畴,也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研究和应用途径。
同时基于治疗精神疾病与促进心理健康并不是一回事的基本见解。
提出心理学不仅要研究病态、弱点和创伤;也要研究力量和美德;治疗不仅要修复,更要培养积极的品质;
心理学不仅要关注疾病和健康,还要更多地关注工作、教育、洞察力、爱、成长和游戏。
因为摆脱我们生活中不想要的东西,并不会自动带来我们想要的东西。
这种研究人类积极品质的主张,看似将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
但塞利格曼强调,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消极)心理学而言更多是一种补充,而不是颠覆的革命,更不是取而代之。
只是发展的侧重不在于试图减轻痛苦,而是努力提高人类生活的幸福感!
04
如何生活在零点之上?
凯斯(Keyes)的研究突出了积极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幸福与健康远不止于生活没有不幸和没有疾病。
如果你不抑郁、没有不幸福、不觉得厌烦、并未面对重要挑战或失败,也没有与家人或朋友发生争吵......
这仅仅意味着你没有不幸福,但不意味着你正享受健康和幸福。
不存在消极事件,但又缺乏积极事件,可以描述为“生活在零点”,这一中性状态没有不好,也没有好,生活中的兴趣、目标和欢乐皆为零。
“零点”则是用于区分疾病和健康、不幸福和幸福状态的分割点。
传统心理学对于“零和小于零”的生活研究得多,包括压力、不幸福的婚姻和家庭的破坏作用,以及遗传对心理疾病的影响等。
但是,这些研究只告诉我们,哪些不正常会带来痛苦,但没有告诉我们,哪些正确的事物能带来积极健康和幸福。
积极心理学则涵盖了那些可让你我足以“生活在零点之上”的一切:
包括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的积极心理体验、性格优势、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社会环境对人的积极品质的影响......
如何生活在“零点之上”,即是如何利用个体最好的品质来实现积极健康和幸福生活。
其中,幸福是许多人的毕生追求。然而幸福究竟是什么?又如何追寻幸福?是许多哲学家都深入思考,却争论不休的问题。
积极心理学或许可以为我们指明方向。
塞利格曼坚持沿用心理学已有的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以实证的方法探索、发现、验证和预测人类走向幸福和完满的道路。
虽然人们已经对幸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了相当的了解,但幸福主题本身仍然存在众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全世界对幸福感提升的研究也才刚刚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