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容的功能与接纳性时刻的发生
文 / 胡少锴 心理动力学取向心理咨询师
在婴儿观察的督导中,Pam问我们涵容的功能究竟是什么?我想以一个婴儿观察中的时刻,来对涵容功能做一个说明,并阐述接纳性时刻是在哪里发生的。
这是婴儿观察中的一个片段——
观察者打着呵欠,看着婴儿一个人在专注地玩着玩具,婆婆在边上看着手机,时不时发出咳嗽的声音。
观察者没有办法抑制不打呵欠,也很难理解此时此刻发生了什么,容易打呵欠的情况在平时的观察中并不少见。婴儿的专注就像是周围没有任何人,只是自己在玩着玩具。婆婆看着手机,很少去看婴儿在做什么,也没有与婴儿有任何互动,此刻观察者感觉到了浓烈的困意。
涵容功能是在关系间发生,包含了承接、消化、理解与返回的过程。
婴儿专注——关注的对象是玩具;
婆婆咳嗽——关注的对象是手机;
观察者打呵欠——关注的对象是婴儿。
婴儿和婆婆之间是缺乏鲜活的连接的,表现在没有任何说向婴儿的言语,只有咳嗽的声音在这个空间里时不时闯入进来。婴儿的专注更像是在隔离这种不知道何时会出现的咳嗽声的闯入,与其说专注,不如说是在隔离——因为婴儿并非在那里真正地玩游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去到公园看着一个孩子玩游戏的时候,是很难觉得困的——如果我们认同于孩子的感受,那我们可能会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如果我们认同于跟孩子互动的客体,那么我们一样也会感受到跟他一起玩的人的心情——而不是打呵欠。
打呵欠的情况,也时常出现在我跟有自闭倾向或解离特征的来访者工作的时候,他们的游戏或言语重复单调、碎片化,让人无法将思绪聚焦在当下。
在这个片段里,观察者实际做到了涵容功能中的承接与消化的过程,卡在了无法理解这个部分上,那更不知道返回什么给到婴儿去促进他心智化的过程。
在消化中多待一待是有意义的,因为理解需要心智能够将承接的部分消化得以吸收后才能逐渐形成。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咨询师在工作中会多鼓励来访者去待在体验中,耐受消化而暂时还未形成理解的过程。
接纳性的时刻我会理解为在经历了涵容后才得以发生——当一个人感受到被接纳,在心灵层面所发生的便是她的某些部分被承接,进而耐受消化的过程。
产生理解,形成言语返回到她的心灵之中,这是发生在主体间的互动,可以是无意识层面的一瞬而过——常见的说法就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感觉被接纳了;也可能是有了很多意识层面的努力与言说后才体会到的感受。
Pam老师最后还问了另外一个问题,她问如何打开我们的内心世界?她的回答是我们要“忘记”,就像是比昂说的,心理咨询中“无忆无欲”的状态,每一次心理咨询都是全新的两个主体间的相遇。
而我的回答是,要打开我们的内心世界,需要有承接的意愿,和耐受消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