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头了,中老年霸总短剧硬控我一分钟
作者:
来源:微信公众号:Dr昕理学 (ID:PKUPsyXin)
最近有好几位记者朋友想采访我关于“中老年霸总短剧”的看法。一开始我没有关注,因为我不太看短剧,所以不了解。后来问的人多了,我就好奇上了。
在鹿老师的指引下,我观看了几个老年人甜宠霸总剧,发现还有点上头了……基本上都是“单身的中老年总裁/董事长爱上年过半百的离异带娃保姆/保洁”的故事——男主角通常是看尽世间浮华只渴望拥有一丝家庭温暖的黄金单身汉,而女主角通常是出身贫苦但自强不息,为了供女儿上大学/儿子娶媳妇所以很需要钱,剧中通常还会有势利眼的亲家/恶毒儿媳/家暴赌鬼的前夫等角色作为反派。
我一开始以为霸总剧的受众是女性居多,但结果发现中老年霸总剧的付费观众中男性也占据了半壁江山。我和鹿老师讨论了一下,认为这些剧中除了男主角“专一多金,能力超群”受女性观众喜爱之外,女主角的人设都是“美丽、贤惠、温柔、朴实、节俭、勤劳、破碎、需要被拯救”,也很符合老年男性观众心中的白月光形象。而且男主人设虽然是手眼通天的“霸总”,但开篇往往以保安/维修工等普通人的身份来接近女主,并且在反派仗势欺人到关键节点时突然揭露真实身份:“原来他是A市首富/xx集团董事长!”,然后尽情欣赏势利眼们见风使舵奴颜婢膝的嘴脸,就也很适合普通男性观众代入。
还有一个关键点,剧中主角的儿女人设通常都很孝顺。
对于这种“狗血”短剧,有些人接受,比如鹿老师说:“我觉得剧情还挺吸引人的,虽然知道是瞎编,但还是很期待看到‘原来他是A市首富!’的那一刻,就是爽剧嘛,纯为一个‘爽’字。”
但也有很多嘲讽的声音,认为剧情土味狗血、老年人付费看短剧是被“割韭菜”、对生活毫无裨益等。
01
不被看见的需求
我觉得这种心态是一种源于“不了解”的偏见。
1、不了解老年人也有爱情的需求。
很多人认为老年应该是无欲无求、含饴弄孙的,而不是追求爱情的年龄。但其实老年人的情感需求特别强烈,其中也包括“拥有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
2、不了解老年人有“做梦”的需求。
A市首富爱上五十多岁的离异保洁阿姨,被小人欺负的保安摇身一变成了总裁,这些剧情确实是比较脱离现实(也就是“狗血”)。但是,郭靖开局只是个大傻子,韦小宝只是个黄毛,魏璎珞只是个一无所有的宫女,杉菜只是个长相平平的穷人家女儿……现实中逆袭太难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牛马翻身的超现实爽剧。现实中自我实现太难了,所以大家需要在“做梦”中追求自我实现——不仅年轻人需要,老年人也需要。
鹿老师插一句题外话:虽然当年我也熬夜看完了《流星花园》,也很为里面俊男美女的怦然心动感到甜蜜,但我很反感剧中的一些设定,比如男主角对女主有过霸凌、控制、不允许和异性说话、扇耳光等行为。高中时看到就觉得不适,长大后更明白,这是将控制欲、霸凌和暴力美化成爱到发狂的表达。(尤其是言承旭的眼神看狗都深情,哪个少女能不心动吧。)
我现在不反感中老年霸总剧是因为,目前我看过的这些剧情中并没有这样的情节。至少老霸总对女主都是关心和爱护,也没有把前夫的家暴和控制美化成爱。在这个前提下,我认为渴望拥有更好的另一半是没有错的,我配不配得上另说。(现实中配不上,还不许去网剧爽一把嘛)
3、不了解老年人追求“当下积极效应”的心理需求。
对于年轻人来说,追求“价值和意义”往往是为了长远利益,所以需要放弃眼前的享乐(比如家长经常叨叨的“你要好好学习,少看网剧”)。但对于老年人来说,未来已经是一个很短的区间,那么追求当下这一刻的快乐,是影响他们做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至于是不是“毫无裨益”,则不是很重要的考虑因素。
02
去人化:歧视的表达
而这些偏见,体现的是一种内隐性的歧视,也是一种“去人化”的表达。
去人化,是指对他人人类特质或身份的否认,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包括“动物性去人化”和“机械性去人化”。
“动物性去人化”,就是将人视作不同于文明人类的动物,举例:
种族歧视者会对着黑人运动员扔香蕉,这就是将其比作“猩猩”“猴子”;
疫情初期有些人会将感染新冠的病人称作“羊”,然后理所当然地对“羊”表达攻击和厌恶。
古代饥荒时期一些人将其他人类称作“两脚羊”,然后毫无心理负担地吃人。
“机械性去人化”,就是将人视作没有自我意志和情感的工具,举例:
性别歧视者会要求女性保证“完整性”和“归属性”,将人视作可以估价和交易的物品;
封建社会统治者发明“美人盂”,“暖脚婢”,将人当作体现骄奢淫逸的工具。
“去人化”不仅会使受害者面临更严重的攻击,还为攻击者提供合理化歧视行为的借口。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不觉得对老年人霸总剧的嘲讽和上述的例子有什么共通之处。
因为,上述例子中的几种“去人化”表达,属于“公然去人化”;而对老人的“去人化”表达是更内隐的,不易被察觉的。
人们并没有直接将老人比作动物或工具,但却是从“低人化”的视角来看待他们的。
03
低人化:更隐蔽的“去人化”
歧视者认为“低人化”的对象不具备复杂的次级情绪(例如:爱、惬意、忧虑、尴尬等),只具有初级情绪(例如:基础的喜怒哀乐等)。
我曾经听过有人谈论自己的母亲时说:“她对我说感到焦虑,我很惊讶,她一个老太太竟然也有什么焦虑不焦虑的。”——这就是很典型的认为老年人没有次级情绪的例子。
上面提到的“美人盂”例子,也是统治者认为“低人一等”的奴仆不具备“厌恶”“尴尬”“恶心”等次级情绪的体现。
而看一些对中老年霸总网剧的嘲讽我有种感觉,他们认为老年人拥有次级情绪是奇怪的、不合理的:比如,就算平庸也会渴望“爱”,逆袭反转时会“爽”会“兴奋”,求而不得时会“惆怅”,过生日收到花会“惊喜”等。
因为他们觉得浪漫、被爱、消费,是年轻人的特权。年老色衰了应该多做饭少花钱,不幻想“爱”,不渴望“兴奋”,不期待“惊喜”,无所谓“痛苦”——没有人类的情绪或个性,而与单调冷漠的机器类似。
这是在否定老年人的人类天性和人类情感,而将其视为他人热闹生活的背景板——这其实和“将女性视为物品,将奴仆视为痰盂”类似,虽然看起来可能不像后二者那么明显那么恶劣,但都属于“机械性去人化”的一种。
04
付费看剧,是“割韭菜”吗
另外,对于是不是“割韭菜”,我认为应该分情况讨论:
如果只是付费观剧,那么这属于合理的娱乐消费,不应该被嘲讽,更不该被干涉。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些研究发现,对老年人的歧视行为其中就包括:认为老年人“不应该消费社会资源”,这是对老年人“享乐”等心智感受能力的一种轻视。部分年轻人潜意识里认为老年人不应该有基本生存之外的花销,甚至一些老年人自己也认为自己不可以花钱购买享乐。
如果是剧中设置了钓鱼式消费陷阱(比如植入天价保健品广告),这就需要平台加强审核和监管,不要让劣币驱逐良币。同时我觉得子女也可以去帮父母搜索一些免费的或规范的看剧资源。
如果是有人担心老年人受到网剧影响,被恋爱式杀猪盘诈骗,那就是另一种情况了。这和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缺口也有很大关系,详情可见我的另一篇文章《六十岁阿姨的初恋靳东,可能是基层老年女性的救命稻草》,里面最后一段的“核心护航轨道”理论讨论过。
我的总体观后感:狗血但理解。毕竟像短剧里那样,拥有孝顺的孩子、总是能解决问题的爱人、富足美满的晚年,谁不想成为那样的老人呢?
作者简介:白鹿、张昕,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Dr昕理学 (ID:PKUPsyXin)。
原作者名: 白鹿、张昕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Dr昕理学 (ID:PKUPsyXin)
转载原标题: 上头了,中老年霸总短剧硬控我一分钟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