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运动心理学:「查询」运动员的精神状态
作者:Mindfront
来源:微信公众号:曼朗mindfront(ID:mindfront)
写在前面:
在奥运的辉煌篇章里,心理挑战常常是运动员荣耀之路上的隐秘障碍。
长期占据世界之巅的选手王楚钦,因球拍意外受损而被迫启用备用装备,最终惜败于瑞典强敌莫雷加德之手。赛后,王楚钦坦言器材故障对心态有所扰动。
泳队覃海洋在连续爆冷后,坦诚否认了外界猜测的客观原因“我心理上有些问题,个人问题导致的。不是泳池的问题,就是个人状态没有调整过来。我想法太多了,可能就是因为这是奥运会,会出现这样的状态,可能还是得经历吧。”
不难看出,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态调整至关重要。
即使是最优秀的运动员,也可能会因为心理压力而影响表现。这不仅是对运动员个人的心理挑战,也是对整个运动团队心理支持系统的考验。在未来的训练和比赛中,如何更好地整合心理干预,将成为提升运动员整体表现的关键。
01
临床运动心理学是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心理困扰会影响运动表现,但临床运动心理学通常不会将重心放在关注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上。他们通常会帮助运动员解决抑郁、焦虑、饮食失调、创伤、人际关系以及其他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运动员群体中,欺辱和霸凌在体育运动中相当普遍,而家庭暴力和性侵的比例也要更高。
因此运动员精神心理疾病的研究,现逐渐成为临床心理学的关注热点,多项研究表明,运动员比起一般人群更加易感精神心理障碍。
焦虑症和抑郁症
一项纳入了千人的现役及退役运动员精神健康状况综述显示,仅是这两类精神疾病,现役运动员的患病率为34%,退役运动员的数字是26%,远远高于美国一般成年人群患病率。
厌食症
很多运动例如体操、跳水、举重等项目对于体重有着严格的要求,有研究发现与体重相关的竞赛项目中有10%的女运动员有厌食症状。
其他精神障碍
此外体坛的年轻运动员也遭遇精神心理问题困扰,一项收纳了17个研究的综述显示:15-19岁的运动员患ADHD的患病率为4.2%-8.1%。
运动员这一独特群体,在面临纷繁复杂的精神心理压力与挑战时,对专业、针对性的治疗策略有着迫切的需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临床运动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应运而生,它专注于为运动员提供解决精神心理问题的科学途径。
该学科的研究目的主要针对运动员、教练、运动员家庭成员的精神心理疾病、心理及行为问题、人际关系等问题提供评估和治疗方案,属于临床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自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初露端倪以来,临床运动心理学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及大的发展历程,直至本世纪初迎来了其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进程中的几个重要里程碑见证了其成长轨迹:
1988年,美国奥委会(USOC)率先建立了临床运动心理学家的注册制度,这一创举不仅为专业人才的认证与管理奠定了基石,也标志着该领域开始走向规范化、体系化。
2006年,Frank Gardner与Zella Moore合著的《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横空出世,作为该领域的首部权威专著,它不仅系统地阐述了临床运动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法,更为后续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指导。
2007年,随着《Journal of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的创刊,临床运动心理学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专业学术期刊,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学术成果的交流与传播,也标志着该学科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正式步入了成熟发展的快车道。
02
它是如何起作用的?
临床运动心理学有三个主要任务 :
首要任务在于精准评估、明确诊断并有效治疗运动员可能遭遇的心理障碍或疾病,旨在全面恢复其心理健康状态,为他们重新构筑坚实的心理防线。
其次,通过心理咨询及其他科学疗法,该学科致力于辅助心理状态健康但身处多重压力之下的运动员,教会他们如何正面应对挑战,提升心理调适能力,从而稳固并维护其心理健康的基石。
再者,临床运动心理学还聚焦于助力那些心理健全却面临成长困惑的运动员,通过深度自我认知的引导,激发其内在潜能,不仅提升其竞技层面的表现,更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铺设一条宽广而光明的道路。
专为运动员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如同一把钥匙,精准解锁他们心灵深处的枷锁,引领他们走出精神心理的阴霾,重归最佳心理状态。
随着心理困扰的逐渐消散,运动员们将在赛场上展现出更加坚韧不拔的心理韧性,这种转变将直接映射在他们的运动表现上,助力他们在竞技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临床运动心理学有三个主要的干预方式:
▍心理技能训练(PST)
这种干预主要针对心理正常的竞技运动员,以教育和训练的方式,使他们掌握相应的心理技能(如放松、目标设置、积极想象、积极自我对话等),以促进健康、积极的行为,提高竞技表现水平。
▍以预防运动员心理障碍为目的的干预
它主要针对遇到各种困惑(如运动损伤、角色转换、人际冲突、运动退役等)的运动者,以咨询的方式,帮助他们顺利应对各种难题,促进适应不同环境,降低出现心理问题与障碍的可能性。
▍对运动员的心理治疗
即对有心理障碍(如各种神经症、情绪障碍、饮食障碍、愤怒控制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物质滥用等)的运动员进行矫正性的心理干预。
此外,Gardner教授独具匠心地提出了正念-接受-承诺(Mindfulness-Acceptance-Commitment, MAC)干预策略,旨在进一步提升运动员的运动能力。这一创新方法相较于传统的心理技能训练(PST),展现出了显著的差异与优势。
MAC不仅融合了目标设定、表象训练、唤醒控制及自我谈话等多元化技巧,还倡导这些策略的交叉与综合应用,以强化对内部体验的自我调控能力,旨在构建一种最为理想的竞赛心理状态。
与PST强调通过严格自我控制来追求最佳心理状态的传统路径不同,MAC采取了更为开放与灵活的姿态。它不再将焦点局限于运动员的内部心理状态调整上,而是直接聚焦于行为表现本身。
MAC鼓励运动员以一种非评判性的“接受”态度面对内心的一切体验,包括那些可能带来不适的消极想法与情绪。这种方法不追求立即改变、消除或控制这些内部经验,而是允许它们的存在,同时保持觉察而不深陷其中。
通过MAC,运动员学会了将注意力从内心的纷扰中解脱出来,重新聚焦于与当前表现任务紧密相关的线索上,并全身心地投入到与之相关的行为中。
这种策略使得运动员即便在面临心理压力或情绪波动时,也能保持高度的专注与执行力,因为MAC的核心在于行为表现的直接提升,而非追求一种理想化的心理状态。如此,运动员能够在赛场上更加自如地应对各种挑战,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03
临床运动心理学展望
在中国,临床运动心理学虽然是个年轻的领域,但它的发展速度真的很快。这些年,这个领域有了很多进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它不再只是研究理论,而是开始真正关注运动员在比赛中遇到的运动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是让这个领域的研究变得更加成熟和规范,现在它涵盖了提高运动表现、解决运动障碍、保护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
一项详尽的综述研究,通过对680篇临床运动心理学文献的深入剖析,揭示了我国该领域研究力量的主要构成——体育学院与研究所的学者群体,他们共同构筑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当我们谈论临床运动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时,确实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变得更好。比如学科设置可以更贴近运动员的真实需求,教育体系可以更加灵活实用,人才培养上也要更加注重实战经验和国际视野。
每一位运动员的背后,都承载着无数次跌倒又爬起的坚韧,是无数次在坚持与放弃间徘徊的挣扎。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身体,更磨砺了他们的心灵。
正是这种坚韧与挣扎,塑造了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他们在运动场上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毅力和勇气。
在这一过程中,临床运动心理学不仅是一个理论的探索领域,更是一个实践应用的桥梁,它连接着运动员的身心,促进着他们的和谐共生。从个体的关怀到团队的发展,临床运动心理学见证了每一位运动员在汗水与泪水交织中的成长与蜕变。
因此,临床运动心理学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它致力于为这些勇敢的运动员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在追求速度与力量的同时,也关注心灵的滋养与修复。这种支持和帮助,对于运动员在竞技场上发挥出最佳状态,实现自我超越至关重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虚拟现实(VR)、生物反馈等前沿技术正逐步融入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之中,为临床运动心理学增添了新的动力与可能。这些高科技手段通过模拟真实比赛场景,让运动员在安全的环境中直面并克服内心的恐惧与挑战,为他们在实际比赛中的卓越表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临床运动心理学教会我们,运动员的每一次挑战,每一次突破,都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灵上的。
它提醒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要保持内心的坚韧和平静,用心灵的力量去战胜一切。随着专业训练水平的提高,运动心理工作者的资格认证制度也将变得更加严格,以确保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
总而言之,临床运动心理学是一门充满潜力且日益重要的学科。随着中国"十四五"规划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临床运动心理学将得到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发展,为国际和国内运动员群体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