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原创|浓人or淡人:性格标签背后的自我探寻
编辑:魏欣葳
责编:陈家欣
监制:刘燕南
来源:微信公众号:受众研究中心(ID:cuc-arc)
还在适应“e人”和“i人”的身份标签,“浓人”“淡人”两个新人设又横空出世。根据网络上的划分标准,“淡人”是指为人处世平淡如水的人,心境平稳、极度松弛,对什么事情都是“淡淡的”。“浓人”则和“淡人”刚好相反,他们充满激情,有着充沛的精力和浓烈的情感,生活中的一切都要“热辣滚烫”。
图源网络
事实上,性格标签的讨论热度一直高居不下。从最开始的星座,到近年来成为“社交货币”的MBTI,再到“浓人”和“淡人”,我们始终在寻找不同的词汇和多样的标签来定义自己、认识自己、表达自己。不断变化的性格标签背后,是否也正反映着我们从古至今不变的“认识你自己”的追求?
01
层出不穷的标签,逐渐模糊的自我
随着“浓人”和“淡人”被讨论的越来越多,对于这两个标签的定义和解释角度越来越丰富。比如在工作中,“淡人”的特征是保持冷静,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不强求结果,浓人则充满活力,在工作和交往中投入大量情感;交谈中,“淡人”用一两个字回复的事情,“浓人”可能会连发好几条消息,并加有语助词或感叹号。
公众号“GQ实验室”对浓人说话特征的总结(图源网络)
这样对比鲜明的划分与MBTI测试中的“e人”“i人”存在一定相似之处,“外向E—内向I”代表着心理能量的不同指向,“e人”从外部获得精神能力,“i人”反之。[1]MBTI测试是基于卡尔·荣格(Carl Jung)的人格类型理论构建出一套人格类型量表测试,它将人们的性格类型按照注意力方向、认知方式、判断方式及生活方式四大维度分成外向E/内向I、实感S/直觉N、理智T/情感F、判断J/理解P八大类型,排列组合后产生16种不同的人格类型。近年来,MBTI俨然成为人们在社交过程中绕不过的话题,从互联网上的各种群组、表情包到线下的自我介绍、日常聊天,MBTI已是年轻人中当之无愧的“社交名片”。
MBTI 16型人格(图源网络)
需要承认的是,性格标签为我们认识自我提供了一条直接的路径,也能在社交场合中帮助我们更迅速地对陌生人产生初步的印象。但正因其过于“直截了当”,这种身份认同的方式也隐含着将自我标签化的风险。标签效应(Label Effect)正是在提醒这一点,它指的是个体倾向于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的内容相一致, 给个体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标定的方向行动。也就是说,被贴上标签之后,人们的行动、性格会与标签越来越趋同,甚至即便本身性格并没有标签所示的那样分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标签的影响下作出与“本意违背”但与“标签符合”的行动,最终反过来限制了自我探索的多元性与个体行动的进一步延展。
豆瓣J人和P人小组(图源网络)
因此,在与越来越多的性格标签相悖的是,我们受之左右和限制的力量越来越多,真实的自我也越来越模糊。在MBTI爆火的同时,也涌现出不少反思的声音:我们到底是利用这个测试来理解自我,还是在被这个测试利用从而被一个想象中的自己框定?
02
热衷于定义的背后,是自我认同的困境
在当代社会学家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看来,“我是谁”或者“我应该如何生活”是身处晚期现代社会的大众必须直面且必然要回答的问题。[2]而层出不穷的测试和各种各样的标签正是我们试图回答问题的一个切片,也是我们自我认知与自我认同困境的一种缩影。
哲学家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在《现代性的隐忧》中提到,在现代之前,人们并不谈论“同一性”和“认同”,并不是由于人们没有(我们称为的)同一性,也不是由于同一性不依赖于认同,而是由于那时它们根本不成问题,不必如此小题大做。而在后现代社会,人们脱离稳固的社会结构束缚,在“为自己而活”的普遍信念下,成为一个个孤立的、原子化的个体。这种趋势下,一方面,人的独立性与主体性高高扬起,个体获得了空前的自由和选择权;另一方面,社会的流动与分化导致原有的自我认同的方式丧失,人们深陷个体身份焦虑与危机之中。换句话说,在个体化浪潮之下,个体虽然从传统中被解放出来,却又走向了流离失所的状态。
图源网络
吉登斯认为,对人类来说,“存在”意味着拥有对于“我是谁”的认知,并在日常惯例与习俗再生产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具有连贯性的叙事,通过由此建立起来的本体安全感来抗击外部世界无序状态带来的威胁和焦虑。在这个基础上去理解,人们根据对自身的了解,结合浓人、淡人或MBTI测试的结果进行自我反思,明确自身特点和优势,增强自身对于自我积极方面的认同,解释自己在特定社会情景下采取的行动和当下的反应,或许是我们建立本体安全感的一条简单直接且门槛较低的途径。自我认同是个体自我反思性建构的产物,在各种标签的启发下,我们虽然无法得到直击“我是谁”问题的答案,但或许能够让囿于困境的个体,寻得搭建自我叙事的角度或起点。
图源网络
03
标签之外,回到“认识你自己”的命题
“认识你自己”是铭刻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墙壁上的一句箴言,苏格拉底以此作为自己的哲学原则与精神法则,“认识你自己”由此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时过境迁,始终不变的是,人们仍在追寻主体性的路上孜孜以求。从这个角度看来,层出不穷的测试、标签、类型也许可被视为探索这一命题的一次大众化的尝试,也正呼应着自古以来人们对认识自己的强烈渴求。
正由于这种对个人化信息的渴望,人们具有在模糊的描述中找到与自己相关信息的倾向,进而出现了“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指人们会对于他们认为是为自己量身订做的一些人格描述给予高度准确的评价,而事实上,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和普遍,以致能够放诸四海皆准,适用于很多人。因此,再认同的标签,再符合的描述,对于定义一个个体来说,都难免有笼统化、片面化、程式化的嫌疑。和“非黑即白”标签比起来,个体的性格与真实的自我更像是五光十色的光谱,一些无法被定义的选择、打破常规的尝试、偏离极限的中间值,才真正诠释着真实的、复杂的人本身。
罗翔老师节目访谈(图源网络)
同时,在性格标签“大行其道”的当下,我们还需要突破“因为我是某种人格,所以我采取了何种行动”的叙事迷障,跳出由标签禁锢的因果关系,转而更加坦率地面对自我性格的特别之处,更加勇敢地为自己所渴望的品质付诸行动。换句话说,可以让“浓人/淡人”或MBTI帮忙认识你,但别让这些标签最终成为你。
“标签”是灰色的,唯“探寻自我”之树长青。在“认识你自己”的路上,我们不可能获得一劳永逸的答案,或永远有解释力的万能注解。我们能做的,是以一种多元和包容态度,认识自我,接纳他人,并以持续性且不断深入的沉思,终其一生去探索这个终极的命题。
参考文献:
[1]曾维希, 张进辅. MBTI人格类型量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02): 255-260.
[2]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晚期现代中的自我与社会[M].夏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44.
[3]樊小玲, 陈祉睿, 邓颜. 断裂与重构:现代性背景下青年的自我指称与身份认同[J]. 中国青年研究, 2023, (07): 34-40.
作者简介:魏欣葳,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受众研究中心(ID:cuc-arc),受众研究中心(ARC)主要从事媒介传播效果研究及受众行为研究,本订阅号旨在为中心与社会各界提供交流联系的渠道。
互动时间
撕掉“浓人”“淡人”“E人”“I人”的标签后,你会如何形容自己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原作者名: 魏欣葳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受众研究中心(ID:cuc-arc)
原文标题 ARC·原创|浓人or淡人:性格标签背后的自我探寻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