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堂 | 想象的分类:梦境背后的故事
说实话,我曾经是个很会做梦的人。
这里的“做梦”,不是比喻,不是象征和形容,就是实打实的“做梦”。
随手从日记中翻出几个十年前记录的梦境——
①
梦中是关乎情感的十八层地狱,我从第一层开始,慢慢走到了第三层地狱……
其中有一层,我与亲近的朋友在一张长桌上对坐着,距离不算远也不算近,我们在交谈,我想和她说说自己的那些不愉快和伤痛,可无论如何,都无法把这些话说出来。
想要倾诉却彷佛被贴上了无法表达的符咒。
(梦里只经历了三层,醒来时,只记得这个场景,然后我觉得,这的确是地狱。)
②
我躺在一个地方,睁开眼睛看到一根彷佛从天空垂下来的枝条。睁眼闭眼之间,四季的场景就是这个枝条上不断切换(从花朵,到果实,到落叶,再到白雪皑皑),四季褪去之后,最后一个场景,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条,背后是偌大的星空,布满了亮度不一的星辰,在空旷的宇宙中发着光……
(做完梦,我在想,是不是四季轮换与人生流转,都是这样转瞬即逝的事情。)
③
梦到我走在老家的胡同里,几个小孩在嬉闹,我从他们身边经过,突然一个回头,我看到了奶奶半透明的鬼魂,悬浮在地面之上,飘荡在那几个孩子和我之间。
别人看不到奶奶,但我能看到她,她朝我微笑,伸手递给我一个东西,我接过来,是一个纸条,里面写了一句话……
(梦中我清楚地记着那句话,但醒来之后,却忘记了……)
做这些梦的时候,还是读书的年纪,尚有大把自由的时光和闲散的心情,时不时爱写点随笔和小说,所以当时的一些梦境,成了我的灵感来源。
上面的第三个梦,奶奶半透明的灵魂和她塞给我的一张纸条,就牵引着我写了一篇小说——《奶奶的鬼魂》。
五彩斑斓、奇幻异常的梦,是一种想象,依托灵感去构思和完成一个故事,也是一种想象。
借着几个梦境和梦境背后引出的故事,我们谈一谈想象的分类。
01
无意想象
做梦的时候,你会刻意告诉自己今晚要梦点什么吗?
大概率不会。或者,即便你这样做了,提前设定的主题和内容也未必会真的入梦。
梦境里会出现什么,你的主观意识根本无从控制。
这是无意想像,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进行的想像。
走在路上,猛一抬头,看到天上的“浮云”,脑子里蹦出“神马”的想象;人在教室里,心在教室外,不自主地浮想联翩、神游万里……这些计划之外、不由自主进行的想象,统统属于无意想象的范畴。
而人类的梦境,更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因为在睡眠状态下,个体的意识已经沉睡,任何清醒时分的目的、计划、预期都归于平静,驱动梦境的,可能是杂乱的认知残留,可能是身体感受到的刺激,也可能是不安分的潜意识。
总之,梦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没有一丝丝预定目的和主观意识的掺和,是最为纯粹的无意想象。
02
有意想象
做梦是一种无意想象,但根据梦境线索去创作了一个故事,这就是另一种想象了。
这叫有意想象,来自于我们自身的预期和目的,在意识的操控下进行。相对于无意想象,有意想象要更为复杂一些,有着不同的形成方式和创造表现。
首先谈谈高阶的有意想象——创造想象。
顾名思义,这种想象有着较高的原创性和新颖性,可能只是一个灵感、问题或线索提供了最初的起点,个体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独立创造出了某些新的形象、场景或理念。
创造想象是创造活动的必然前提,人类在科学领域的先进发明,在艺术领域的典型创作,都必须先在头脑中通过创造想象的形式生成,继而在现实中得以具象化。
譬如,我借由梦境的一个场景作为线索和灵感,写了一篇半真实、半虚构的小说,这就是一种创造想象。
如果,你对这个故事感兴趣,看到那些文字描述,你的头脑中会不断生成场景和画面,这也是一种想象,是低阶的有意想象——再造想象。
读者阅读所产生的想象不同于作者创作带来的想象,前者有着现成的文字描述作为提示和线索,创造性程度比较低;但它又不同于已有的“记忆表象”,记忆表象只是过去经验的提取,再造想象则需要根据眼前的素材,将已有的表象以一种新形式重构起来。
这种想象需要结合个体以往的知识、阅历,所以,再造想象往往是一种“解释性”的想象,带有个人经验的色彩,这也是为什么没见过雪的南方孩子无法再造出“漫天雪景”的画面,也恰恰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所在。
最后,还有一种特殊的有意想象——幻想。
幻想是个人化的创造想象,主要是一种与个体自身的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这种想象形式,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小的时候,你可能幻想着自己长大了是一种什么样的光景,会遇见什么人、发生什么事;真的长大了之后,你哼着毛不易的“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很有钱”,在脑海里幻想一下中彩票之后躺平的舒坦日子……
当然,每个人指向未来的想象画面不尽相同,每个幻想的演变之路也可能有着迥然相反的结局,影响其中变数的,一是看所谓的时机和运气,看命中是否有中彩票的泼天富贵,二是看我们有没有一步一个脚印,为了自己的梦想去努力和付出。
当然,从心理学的角度,与其计较外部不可控的因素,不如尽力把握好每一个当下吧。
03
个人化的结语
彭凯平老师说,想象这种心理工具,我们从小就具备,但是随着成长和成熟,这种想象的机会反而变得越来越少。
回想小时候,天真烂漫的年纪有着最丰富的想象力,有不由自主的无意想象,也有着天马行空般对未来的幻想。
随着一点点长大,能够通过一本书、一首诗歌、一段文字,构造出一个场景,形成再造想象的画面,也可以试着从一个简单的支点出发,构思一些新颖、独特的念头,走进创造想象的世界。
对我们大多数平凡的人而言,曾经在某个时期,达到过想象的巅峰,然后又随着生活的日常琐碎与柴米油盐,一点点归于平淡和安静。
有点伤感,我好久没有做过那样的梦,好久没有写过那样一个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