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的维度分析之一|i人的精神世界多少有些分裂
这周的客体关系理论课程,我们梳理了一遍费尔贝恩关于精神病理学思想,他认为通常所说的i人其实是因为精神分裂的结果。我个人喜欢去追寻事物的发展规律,也就是探究因果。所以费尔贝恩的理论更加对我胃口,在这里就用他的理论来和大家聊聊,关于i人的特点。
这里说的精神分裂不是指精神分裂症,而是一种对于我们精神现象的描述。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将人分为内倾和外倾,i人是内倾性人格,e人是外倾性人格。
费尔贝恩认为荣格的内倾和外倾只是一种人格描述,而他的“精神分裂”则是人的心理发展的解释性概念。用大白话来说,荣格只是给了告诉你是怎样的人,而费尔贝恩告诉你为什么你是这样的人。
在费尔贝恩的概念里,没有人是完整的正常人,大家多少都带点分裂机制,只是分裂多少的问题。
我们没有得精神分裂症只是因为我们没有遭遇到足够糟糕的环境,目前的人格基础还能应对当下的情况,所以即使有一点分裂症状也不影响生活。所以精神分裂症状的出现取决于你的基础人格分裂程度与环境的恶劣程度。
费尔贝恩认为精神分裂的产生源于婴儿期依赖发展的固着,特别是婴儿口唇前期,大概在半岁之前。这个时期的婴儿遭受了情感上的强烈挫折引起的创伤。具体的表现是他觉得母亲没有把他当成一个人来爱,他的爱母亲也不接受和重视。
这种挫折就引起了婴儿的被剥夺感和自尊感。而他们对于母亲的需求被封印在里面,一生都在牢笼中。
怎样才是被当成一个人来爱,婴儿的爱被妈妈接收呢?试着简单描述一下,当婴儿喝奶的时候,妈妈满眼都是宝宝,宝宝喝着奶抓着妈妈的手,也能看到妈妈知道自己,发出满足的哼哼声,这个时候两个人都在愉悦地感受彼此的链接,婴儿喝完奶深深的睡过去。
当婴儿咿咿呀呀的时候,妈妈也会跟着回应,觉得婴儿是在和自己对话。妈妈抱着婴儿的时候会和孩子互动,亲密的表达喜欢。这种表达不会过分入侵,不会让婴儿感觉不舒服。婴儿发出的信号妈妈是能接受到的,然后也能回应他们的需要。
而不被当成一个人来爱的感觉,就是你哭喊了很久还没有人来,你的需要总是没有办法获得及时的满足。
妈妈总是有各种事情要忙,给你喂完奶就去干活了,甚至在喂奶的时候她还在干活,无法深情地看着你,于是你的满足感和对她表达的爱无法被接收。
或者妈妈的情绪状态低落,她们总是沉浸在无力和抑郁的状态中,无法回应你的咿咿呀呀,这个时候你的爱和需要也被阻隔了。
那为什么费尔贝恩认为i人是精神分裂的呢?我们先来聊聊他关于精神分裂者的三个显著特征:
01
全能的态度
相信很多人都有一个体会,你在某件事失败后就会开始反思自己,到底哪里做的有问题,如果自责比较多,也就陷入了全能感的状态中了。这种全能感可能是意识中的,觉得自己什么都应该会,都应该做的很好。
也可以是潜伏在底下的欲望,比如有些人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觉得自己完不成任务,所以感觉总是自卑和沮丧。这种人内在的逻辑是:我应该全部都能完成,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做好。所以当不能满足内在潜意识的需要时,会反向形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生活中我们是否经常处于我能做好和我做不到这两端来回摆档?内在的感受就是我是完美的和我是无能的。这就是全能感在作祟,容易给内心带来极大的冲突,一会在天上飞一会在地上感觉被摩擦。相信很多i人也会经常处于这样的内耗当中,感觉热情高涨的时候就会勇往直前,一旦遇挫就会萎靡不振。
在前几年我还经常处于这样的状态中,一旦个案有了突破就感觉自己可以了,但内心还是会隐隐的担忧,这是否是自己的错觉,个案如果出现了困难,就会被沮丧的情绪给淹没。所以经常看到自己一会上一会下的,一周感觉好的爆棚,下一周必然就跌下神坛。
每次出去做讲座时也会如此,觉得自己讲的不够好,哪句话不够准确,哪个人的回应我没有抓住,在内心里不停的折腾,这都是一种全能感在作祟。
因为后来我发现其实讲座只是讲座,现场其实大部分人并不会特别关心你的每句话,大概的感受对了他们就觉得很好了。在后面很多人的反馈中我才发现,自己其实已经很不错了。
02
冷漠和隔离的态度
其实这个特征只有i人自己最清楚,因为他们在外的表现大部分都是很亲和友好的,甚至是热情的。为什么i人不愿意社交,是因为这种假装的模式确实消耗人。
不是说i人就是冷漠的,而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如何和人顺利的交互沟通。因为被婴儿期依赖固着的影响,他们总是觉得没有人会真的在意自己。
因为他们那时候的哭喊和表达都无用,也就形成了习得性无助的感觉。我既然不被爱,我的爱也是坏的,那么我就收起自己的需要和爱。所以冷漠不是他们的本意,而是一种习得的生存模式。其实心底深处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渴望着爱与被爱。
因为匮乏的联结感,也让他们害怕冲突,因为冲突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深度的联结功能。冲突需要建立在安全感的基础之上,而i人是没有的。
不过冷漠和隔离并不意味着i人没有情绪,因为他们心底下的渴望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在某些特定情景之下,他们的情感和情绪浓度非常之强烈,或许也只有他们自己最能感知到这部分的涌动。
03
专注于内部现实
这个点是i人最重要的特征,他们习惯通过自己去思考这个世界和他人。经常会在自己内心上演很多剧目,推演很多逻辑。这不是说他们不注重外部现实,有时候他们也会用外部现实代替内部现实,认同外部现实。有时候也会将内部现实投射到外部现实中,总之,得找个适合自己内部逻辑的套路。
所以i人为什么喜欢和自己玩?因为婴儿期被抛在一个虚空的世界里,他们没有办法获得来自外界的帮助,只能自己照顾自己。看看周围的环境,红的黄的,太阳电灯,床和来回走的人影……
总之他用观察来消磨时间,也会建构内在的世界。慢慢的他就处于观察的位置,也习惯用外在的那些元素和当下自己的感受建立联结,然后利用这些联结理解世界。
I人其实特别适合和一些事物打交道,比如学习理论、操作技能、艺术发展等。他们擅长于控制事物及其规律,而不擅长和人互动。后期他们慢慢成长的过程中,也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互动,找到人际互动的规律并按其进行行动。
所以他们的人际互动都是需要学习和模仿的,而不是自发性的。这就让他们感觉那种互动方式不是自己,所以有隔离和冷漠的感觉。
作为i人的你可以来说说我的这个推论是否合心意?因为我是i人,所以愿意去梳理内部世界的发展,喜欢找到逻辑和因果。对于i人的探究也是我更熟悉的领域,毕竟研究从自己内部开始比较容易。
继续来说说i人的一些特点,也和以上的发展因素有关。
i人容易去情感化,很难表达深层次的情感需要,会有理智化的倾向。表达情感会有点要命的感觉,本来就匮乏的情感再给出来是点像无源之木的,另外因为以前的爱不被接收,那么现在去表达爱不就是再一次遭受耻辱感么?所以i人要是表达情感那是要命的交情。
因为没有被当成一个人来爱,所以i人只有部分客体的功能,也会将他人看做部分客体,容易低估他人的价值。可以这么说:对于全能感的愿望,看很多人都觉得不够好,很难将他人理想化。
他们是很容易进行角色扮演的,在生活中看上去能够应付很多问题,拥有极大的能力,但谁知道他们内心有多么耗竭。还有一种是“表现癖”,就是愿意展示自己的成果,比如艺术作品、优异的成绩等。
所以i人会有很多乖孩子,他们沉浸式的与事物打交道,当然也能获得一些成就。但这种展示或者表现不是给予,所以不会消耗他们的内在能量。如果要把他们的作品拿走,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不喜欢写很长的文章,后面的部分就不扩展了。总之,我觉得研究人格类型是怎样发展出来的,要比他们是怎样的有意思多了。后面有机会我们再来分析一下e人,也让我看一下,有多少e人愿意了解呢?是不是e人更注重行动和外部世界,可能对于分析自己没有那么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