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朋友比我好时会觉得难受? | 咨询师解惑vol.31
Q
提问:心胸狭隘,经常嫉妒,怎么去化解这种心理呢?
当不如我的朋友超过我时,我会不好受;当朋友展现出一些好的品质时,我会不好受;当朋友比我过得好时,我会不好受。
我感觉我一直在和别人对比,一旦发现朋友的好,我就难免催生出一些内心的不满情绪。我不会明显的表现出来,关系维持的还算不错。
但是这种情绪真的很折磨,我和朋友相处的时候总是感觉很挣扎。我也曾经欣赏过别人,我很喜欢她。有时候我会嫉妒她,但最后都会转变成喜欢。
怎样去化解嫉妒心理呢,怎么不去比较?怎么去欣赏他人呢?
A
回答:
@刘艳婷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01
嫉妒之情是如何发生的?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梅莱妮·克莱因对这种情绪感受专门进行了研究。她有一篇经典的论文《嫉羡与感恩》发表于1957年。她在论文里提到了两个重要的词汇:一个翻译过来叫嫉羡(envy),一个翻译过来叫嫉妒(jealousy)。
梅莱妮·克莱因认为嫉羡(envy)是一种最原始和最基础的情感之一,也是一种愤怒的感觉,即感到另一个人占有并享受着某种东西,这种东西正是这个人没有的,并欲望想得到的。
嫉羡的冲动是想抢走他想要的东西或是催毁它。例如:“他太有钱了,他怎么能开那么贵的车,我真希望他快点死掉!”这个人就是在嫉羡当中,他想拥有那个人的车,他想将他的成功归于自己。
嫉羡也是很矛盾的一种情感,一方面他是想拥有这个好东西,另一方面他又非常绝望,他觉得这一切都是他无法获得的东西,因此嫉羡的人会呈现出毁坏和贬低。
嫉妒(jealousy)是相对晚一些时候出现的情绪体验。嫉妒其实是基于爱的成分,它是想占有他爱的人。
当孩子认识到了除了妈妈以外还有其它人的时候,嫉妒就出现了。嫉妒是基于比较完整的客体关系上的。嫉妒的目的是想要占有、控制和去主导客体。例如:他说:“妈妈是我的,你不许碰他。”“妈妈你只能喜欢我,不可以喜欢别的小朋友。”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会把嫉羡与嫉妒混在一起,或者说,这两种情感太原始、太微妙了,不容易让大多数人感知并且分辨清楚。
02
如何区分嫉羡和嫉妒?
现在,我们就来区分一下:
(一)嫉羡是一个发生比较早期的情绪,嫉妒的出现相对比较晚。嫉羡是一种二元关系,也就是最早期的母亲和婴儿的关系,它具有排他性。主体只跟一个人有关系。
嫉妒是三元关系,婴儿在发展到嫉妒情感的时候,已经认识到除了妈妈还有妈妈以外的其它人。它的目的争夺客体的爱。它可以跟很多人有关系。
(二)嫉羡从本质上来讲是在部分客体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产生的。
嫉妒是基于比较完整的客体关系上。
(三)嫉羡具有贪婪、破坏和毁灭性。
嫉妒更多的是源于爱的需要。
03
如何面对嫉羡与嫉妒的情绪?
当我们彻底区分了嫉羡与嫉妒,我们可以好好回看一下自己的情绪了。不管嫉羡还是嫉妒都是我们的天性,人性之中必存的情绪,因此我们不可能消灭掉这种情绪,我们需要做的是与之共存,或者叫做升华它们。
首先,要接纳嫉羡与嫉妒的存在,就像我们要接受人性的丑陋一样,它们是必然要存在的。但是我们知道它只是一个念头,只要我们不去做什么它并不具有破坏性,因此我们也不会害怕它的出现。我们相信自己内心与外在并不等同,我们是不会见诸行动的。
第二,我们需要增强内在的自信度,自信不是凭空夸赞出来的,自信是需要在实践中努力奋斗得来的,它需要在实践中取得足够的胜任力,自信才会慢慢提高。所以需要我们在自己的工作或者学习中付出汗水,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现实生活中责任与义务,也是一个成熟的成年人需要做的。
第三,“比较”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它应该是一个中性词。比较之后会让我们产生一个竞争关系,良性的竞争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其具有积极的意义。你之所以害怕竞争,也许会有嫉羡的情绪在里面,竞争失败就是被嘲笑、被贬低、甚至达到被毁灭的情况。
竞争的高级形式就是合作,把互相的敌对关系转化为互相帮助关系,取长补短,互惠互利,将敌对关系转化升华为友好的关系。这一点你在现实层面已经做到了。现在折磨你的就是内在心理层面的冲突:嫉羡与嫉妒。
心理上的转变可能会慢一点,在理解、消化、感受它们过程中也不是会很容易。那么,就给自己一些时间吧!期待你的转变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