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时候的迟到,是在述说什么内容?
我们在心理咨询中有一个流传很广的笑话:
当来访迟到了,心理咨询师会说来访在阻抗;
当来访早到了,心理咨询师会说来访很焦虑;
当来访准时到,心理咨询师又说来访很强迫。
所以在心理咨询师的眼里,好像没有正常人,都是病人,人们怎么做看来都是问题,这是个问题。
我想到有个来访在咨询中控诉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学家们研究这些鬼玩意就是想要赚钱的。确实不可否认我们需要赚钱,养活自己。这么说也没有毛病,但如果说我们真的只是趋利,那就是一种误解了。我们也经常调侃自己,大家都有病,只是谁病得更重而已。
不过对于这个笑话,我们还是得正视一下,特别是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不能把它当成自己看待来访者的原则。因为每个个体不同,每个表现背后的原因当然也是不同的。
我们一些新手咨询师会比灌以固定的格式套路,因为有个思路可以更容易工作,但也因为固定的地图,会让我们走错路。毕竟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嘛。
在咨询中,最常见的就是迟到和缺席,对于咨询师来说要应对这些情况有时候会变得棘手。如不能及时准确的对待,很可能会让咨询进入困难,甚至脱落。
大家在平时生活中也有一种感受,如果你们聚会约着时间,总有人迟到就让人感觉很烦。那些准时和提前到的人,需要被等待的感觉煎熬。里面有很多的情绪体验,比如忽视的委屈、被抛弃的愤怒、被否定的无助……
那么在咨询中出现这类情况,咨询师是否也会有类似的体验呢?那是肯定的。毕竟咨询师是血肉之躯,他们也必须要有类似的体验,才能和来访更好的工作。也正是因为有这些体验,咨询师才能更好的理解来访。
所以当来访迟到的时候,咨询师需要去思考,到底发生了什么。
最初的第一个设想,应该是上一次发生了什么让这次的咨询变得面对困难了?来访在表达攻击么?或者来访的内在需要是什么?一般情况一次迟到我们会先观察,但是如果来访坐下来就说迟到,那么代表来访准备好去谈论它了,我们可以深入去讨论。
有些来访一直很乖、懂事,迟到缺席这种事情对于他来说简直就是酷刑。他们的内在不允许自己越雷池半步,所以这一次的迟到或许是一种进步,让他感受可以自己决定自己时间点权利,也是一种松动。始终在规则之内的他们,需要感受突破规则带来的新鲜体验。
有些来访总是迟到,也不想讨论迟到,可能就是在用行动主张自己的主体性,想要掌控咨询,害怕被掌控。迟到是他的需要,他需要通过这种方式被包容、被关注。如果他早到的话需要承载等待他人的过程,那种焦虑可能会湮没自己。这种焦虑和恐惧,也可能来自于幼年没有被及时回应的体验。
有些来访偶尔迟到,想要测试咨询师是否会因为他的迟到行为惩罚他,就像是一个探究边界的孩子,想要找到可以摸到的边界。他们总是感觉不够安全,经常要对环境进行测试。看看环境是否会理解和允许他的一些出格行为,是否会有人在意他的行为,注意到他的不平常。
总之,有各种各样的来访,他们总是用不同的行为模式告诉我们,他们的内在到底发生了什么,过往的经历是怎样的影响他的。我们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真正理解来访的内心。我们需要和来访去讨论,属于他独特的内在体验和经历,获得对于自己行为后面意图的理解。
迟到出现的时机代表的意味也是不同的。
如果迟到在初期,那是来访的日常表达在咨询中的体现,这也是他一直以来渴望被关注、希望掌控局面、难以耐受焦虑的需要,这也有助于我们做好对于来访的个案评估。
初期以理解为主,不要去面质,只有在关系中存活下来,才有机会更进一步的工作。
如果迟到出现在中期,那对于咨询的进程有一些移情变化,或许来访在试探咨询师是否真的那么在乎自己,允许自己犯错。也可能在尝试掌控咨询的进程,咨访关系的远近。
这个时候可以比较深入的讨论迟到的意义,也是让咨访关系更进一步的关键。如果被忽视了,可能就会被来访测试失败,导致咨询的失败。
如果迟到出现在晚期,那是否对分离产生的焦虑?面对要分离的痛苦,来访开始焦虑,付诸在行动上就是对咨询的不耐受,会迟到、缺席。
这个时候也可以深入的讨论行为的意义,可以看到更深层次的潜意识需要。也能更好的抚平创伤,有能力应对分离。
真相往往藏于细节,需要咨询师有更细腻的观察和感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