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话题引起的意义感思考
众所周知,死亡是一个相当容易引人焦虑的话题。作为一个00后,和其他人提起这个问题,很多时候会收到惊讶的目光,但是正如发展心理学所说,成年早期是一个思考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我一直希望自己有机会深入思考这个问题。
在这篇文章里我将会首先谈及起因,然后做一个解释并且给出另一个视角,最后谈及解决方法。
01
一念一起因
虽然说年轻了想着还有很多时候,死亡是后来的事,但是这个问题我是5岁孩提时候就有想过的,9岁时太奶去世,也会真真实实因为再也见不到她而难过。
我在看到死亡后感觉明显焦虑的时候是最近看到生命日的时候。我设置了预期寿命85岁,结果看到剩余22222天的时候我忍不住哭了出来。我是一个对数字比较敏感的人,虽然我是一个00后,一直认为自己很年轻,但是却很惊讶于自己的时日并不像我想像的那么长了。对刚刚开始就结束的惆怅油然而生。
02
一因一解释
就像发展心理学所说的,人在成年早期对死亡的态度是逃避和愤怒。不禁感叹老天爷不会让我们知道死亡期限的神笔。
比如说我自己,会对自己持有着比较悲观的态度,如果我知道了我真正的寿命,我可能会一直计算我自己离死亡还有多久,因为死亡时间是固定的,光阴铁面无私,不可能做到讨价还价,只会越来越少,进而会引发我不断的焦虑,我会和工作狂一样把时间掰成分分秒秒,这样无疑对于体验人生是没有好处的。
同样的,若囿于外界的评价和枷锁,给自己的体验制造麻烦,这也意味着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甚至没有机会去享受真正的活出自我的感觉。
如果抓的太紧,是否意味着会感到非常恐慌,但是真的从某种意义上,恐慌有可能降低幸福感,进而降低自己生命的质量。抓的太紧也使得逝者和生者都会难以割舍,减少逝者临终的幸福感,也会让生者更难放下。
临终心理学里面有提到生病老人会有一个与周围的人,与孩子,最后与另一半告别的过程,正所谓辞世,即与世界,与他人慢慢隔绝关系,接纳死亡,来降低临终时对世界的抓取感。
03
人际抓取感
抓取感中必然会涉及到人际关系。这让我想到了社会心理学中的角色理论。我们不仅仅作为一个个体而存在,在我们的社会中更多的是某些群体中的一部分。
在每一个群体中我们都需要演好一个角色,一位有了家庭的年轻女性,一般来说在家里需要扮演好女儿、好伴侣、好妈妈的角色,在工作单位要扮演好员工、好同事,在社交圈中扮演好朋友的角色。
随着她们步入暮年,大多数人不再为社会卖命,此时家人和社交圈变得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寿命延长的灵丹妙药,因为它们提供了社会支持。这两种关系处理得当可以更好地安享晚年,也会减少临终时的遗憾和对世界的执念。
如果膝下许多子女绕身,那要扮演一个大家庭的主心骨,与另一半互相照顾,维持膝下儿女之间的良好关系的角色,因为老人去世而子女之间疏远了关系、或者是因为遗产问题处理不清楚而分崩离析的事情数不胜数。
而社交圈的构成则可以是同龄人,这样比较容易有共同感受和共同话题,也可以是年轻人,通过帮助年轻人来获得壮心不已的价值感,会增加智慧的实现,增加意义感,减少对这个世界的抓取感和恐惧感。正如埃里克森所言,成年晚期重要的生命议题就是智慧的实现。
04
另一个视角
我也想过,如果说人真的能够永生,那确实会导致世界上的一片混乱,会导致老生命和新生命为了争夺资源而相互折磨的场景。基因决定了我们每一个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造福后来子孙的体验,基因驱使我们心甘情愿为后辈努力,让世界越来越好,毕竟我们也在待在前人栽的树木的阴凉处呀。
因为他们后代身上,流淌的是我们的血,传承的是我们的基因,就像我们不管是谁都希望自己的子孙过得好一样的呀!他们代表了我们继续活下去,继续为这个世界创造价值!这就是基因的自利性以及互利性,即更高级的自利性,我觉得每一个生命存在于世界上意义就在于此。
所以说,私以为来到世界上就是一个体验,你我都是过客,虽然说让自己不试图掌控整个世界是反人性的,但是不得不说这种做法是比较有利于自己的。
让它变得不反人性有一个方法,就是找到生命中其他的掌控感:提升自己的能力,并且把注意力转移到掌控自己能掌控的事物,进而挑战自己努努力能掌握的事情,放下完全掌控不了的事情,即洛文杰最高阶段“整合阶段”中的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这样能够最大程度上获得意义感。
05
何为意义感
所以接下来要引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人问我,死得其时是什么,我会给出这样一个答案:是每一件事情,在临终时回想起来都感觉自己做的有意义,或者更直截了当地说就是每件重要的事情,回想起来都会觉得有始有终的。不管对于我一个00后还是我周围的老人而言,有遗憾都是一件很折磨人的事情。
发现人生中何为重要的意义在于明晰我们努力的方向,更好地为我们的能动性提供指南,也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并且富有意义。能动性于我而言最重要。
很多东西都是基因决定的,可以说人就像是被写好了部分程序的机器。但是老天爷也为了我们能够有给子孙创造更多价值的机会而让我们的命运可以被自己改写。
有一部分程序是可以自己改的,就比如我们解放自己的思想,就能更好的完成使命。正如经济学兼心理学大家卡尼曼所言,人都是在有限理性和限制条件下做出对自己最好的选择。而有限理性这里指的就是我们自己的思想,是能动的部分,限制条件就好比是老天爷决定的部分,通过能动的部分可以影响到老天爷决定的部分正是生而为人要努力的方向!这正是作为人最大的能动性!
06
遗憾不再憾
但是万一不可避免有一些遗憾怎么办呢?因为人大概率都是会带着遗憾离开的,人生不一定没有未完成的事情,这里我希望提到两种办法。
1、完形疗法
里面涉及到了对未完成事件的处理。其中有很多治疗技术,比如说对话练习、空椅子技术等,可能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遗憾。比如说空椅子技术。
“空椅子技术是使当事人的内射外显的方式之一。此技术运用两张椅子,要求当事人坐在其中一张,然后再换坐到另一张椅子,而让当事人所扮演的两方持续对话。
这项技术本质就是一种角色扮演,让当事人去扮演所有的部分。通过这种方法,可使内射表面化,使当事人充分地体验冲突,而由于当事人角色扮演中能接纳和整合胜利者与失败者,因此冲突可得到解决。”
2、改变认知
这是CBT的一个重要思想。对遗憾的认识也会对我们的情绪产生影响。如果我们把一件遗憾的事情当作是生命的礼物,找到它对自己有益的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遗憾的感觉。可能对于某些人来说这是比较难以操作的办法,按照以下的步骤会让这件事情变得更容易:
觉知。尝试觉察出现的想法,记录当下的情境、情绪和身体感觉。
重新思考。质问原来的想法,换成替代的好的想法,比如说“每一件事情都是在当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的最好的抉择了”。
试验。练习按照新视角行事。
重复第一步。有了进步不要忘了奖励一下自己。
综上所述,希望大家找寻到过得更有意义的方法,找到生命的价值。世界和我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