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再假装自己是个外向的人。”
作者:Mindfront
来源:微信公众号:曼朗mindfront(ID:mindfront)
写在前面:
这几年互联网上讨论热度最持久的群体并不是那些光鲜亮丽的网红或明星,而是那些自称“I人们”。他们或许并不善于在人群中展现自己,但他们的话题却能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和讨论。
“生活不易,I人装E”“没有J人能走出P人的房间”“世界属于E人,互联网属于I人”……
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
它们都是MBTI的衍生,如今那一百多道题的性格测试俨然成了社交媒体新型门槛,见面不先自报MBTI,就别说自己在互联网冲过浪。
01
当人格有了标签
MBTI全称为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由美国作家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在荣格八维模型的基础上共同制定的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
该模型用E/I、S/N、T/F、J/P这8个字母描述对立的四组性格,将人们划分为16种人格类型,由于其他三组字母代表的性格倾向不怎么直观,比较好理解的E/I(外向/内向)就成了最热门的一组标签。
然而,随着MBTI流行,一种刻板印象逐渐形成:E人都高情商、会来事,总能在各种场合上占尽优势,而I人则似乎沉默内敛,永远吃亏。
甚至有些企业面试也考察起了被试者的MBTI,你精心设计的简历严丝合缝的回答最后得到的拒绝却是一句——“对不起,这个岗位只要E人”。
但真是这样吗?
其实并非如此,首先大多数人都不是极致的内向或外向,性格处于中间地带,按刻板印象的描述过于绝对了。
其次,回到MBTI测试的实际定义,我们会发现,E/I不是描述“社牛/社恐”这种表面的性格特质,而是能量来源于外部还是内部,是否能通过社交获取能量才是他们最大的区别。
I人也可能是大家眼中的“社交恐怖分子”,但无论看起来怎样积极活跃,和他人接触都是一个耗能的过程。
相反,E人通过社交来蓄能,他们可能表现得像社恐,但很渴望社交,不一定所有E人都是聚会的焦点,他们只是喜欢参加聚会。
但确实,容易被社交消耗的I人更可能在不熟悉的人面前感到尴尬,出现脸红、结巴、心跳加速等状况,不知道该说什么或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产生一种不自在的心理,这就是社交羞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害羞(shyness)。
如果经常出现这些念头或情况,那么你可能就有社交羞怯:
害怕在社交场合看起来很傻
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经常回避需要社交的场合
在场的其他人似乎总是比自己有意思
当有人拒绝你或不感兴趣时,认为是自己的错
很难接近人群或加入对话
在与他人相处一段时间后,倾向于复盘、批评自己的表现
社交后,经常对自己感到难过
02
我好像对人过敏
心理学家认为,害羞并不一定就是坏事,适度的羞怯心理是自尊、自重的体现,能帮助我们自省,作出比较谨慎的决定。
所以容易羞怯的你,也不必觉得自己有问题,只是,如果羞怯心理发展到严重的地步,的确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困扰。
一方面可能让我们在争取机会时落了下风,遗憾错过重要的人或事,另一方面,害怕被审视的心理让我们过得很拧巴,想表达却不敢开口,情绪好像“堵住”了。
毕竟社交联系是影响我们心理健康的关键,总在社交中受挫会导致紧张焦虑,甚至出现抑郁症状。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在社交时如此害羞呢?
2017年一项发表在《精神病遗传学杂志》的研究表明,这可能与先天基因密切相关,如果你的家庭成员都是容易害羞、不擅社交的,那么你也容易和他们一样。
近年的另一项研究发现,羞怯心理也可能与杏仁核过度活跃有关。杏仁核是大脑所谓的“恐惧中心”,负责处理各种情绪。
羞怯者的杏仁核往往很容易被激活,因此更容易感觉到焦虑,并且焦虑症状也更为强烈、持久,以至于影响到个人的正常生活。
除此以外,后天的思维模式也是羞怯心理的重要成因。可能受原生家庭或挫折经历影响,他们往往是自己最大的批评者,对自己的要求很苛刻,不停地向内攻击。
羞怯者常有这些思维模式:
认为自己很无聊、不讨人喜欢或很奇怪
觉得在场所有人都在评估和评判自己
认为如果自己犯了错,就会被拒绝和批评
相信被拒绝或社交尴尬是毁灭性的
认为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决定了自己是谁
因此,社交在他们看来是很可怕的,周围人似乎紧盯着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个微表情就可能让他们怀疑是不是自己哪里说错做错,又不敢开口问,陷入沉默和纠结之中。
03
人生没有那么多观众
但实际上,人们比想象中包容得多,也许在你看来,在社交中犯错误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每个人都会对你评头论足。其实每个人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所以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无视,而不是大惊小怪。
而且我们的人生不是舞台剧,没有很多观众,所有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忙,或者像你一样关注着自己。
当你开始意识到并没有人在审视和评判你的一言一行时,就会自动减少社交的紧张感。
你不必要求自己改变性格去适应社交,重要的是从心底接纳那个有些内向的、有小缺点或是小怪癖的自己。
没有人是完美的,也不是完美无缺才会被喜欢,有时候,正是弱点和缺陷让我们感觉更亲切、更接近,更理解彼此。
接纳自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于习惯批评审视自己的羞怯者来说更是困难,可以尝试着做自己的一个“隐形朋友”,想象如果我们是一个好朋友,会怎么鼓励、理解自己。
当你想用负面的话语攻击自己时,让这个“朋友”充当调停者的角色,反驳可悲、没用、愚蠢等字眼,转向同情自己,说一句“不是你的错”。
如果一些社交场合就是让你感觉非常不舒服,坦率拒绝能为自己省下很多精力。
当然,你也可以学习一些方法和刻意练习让自己不至于陷入无话可说的境地。
一个很实用的技巧是:环顾四周,评价你看到的东西。根据周围环境和场合来选择话题,比如在聚会当中,你就可以谈谈场地、音乐和食物,不一定要夸奖,小小吐槽可能让两个人一拍即合。
还可以就你和对方的共同点自然地引出话题,比如喜欢同一项运动、孩子在同一所学校等等。
记得说出口的话最好让别人能接得下去,不要提一些只能以“是”或“否”作答的问题,保持开放的态度。
大部分人都是愿意谈论自己的,当他们说话时,我们可以时不时点点头、说句话表示有在听并且愿意听下去。
除此以外,在交流中别吝啬赞美的话语,真诚的夸奖能让对方感受到你释放的善意,即使一开始对夸奖的回应比较平淡,也会留下一个好印象,为下次交流的展开提供机会。
当然,聊得再开怀也要注意边界感,不要打探个人隐私,避开宗教政治等敏感话题,尽量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
04
我们不必为I做E
在社交中,有时我们也会鼓起勇气想“E”一回,但结果却可能是“一次外向换来终生内向”,对方也许会一句话把天聊死甚至直接拒绝交流,留下无所适从的我们懊悔不已:再也不装E了。
这样的情况是很正常的,不必因此过分内耗,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的交流方式有问题,也许对方当时心情不好或是性格使然,对交谈、交朋友本身就不感兴趣。
即使真是你说了不太合适的话,就当是一次试错练习吧,从中吸取教训,别太纠结出错的原因,更不必因此给自己贴上失败者的标签,每个人都可能说错话,这并不代表你就交不到朋友了。
别人的看法并不能决定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真正重要的是你对自己的了解,你有什么性格特点、怎样的社交场合属于你的舒适区,摸索着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会帮助你进行更自在的社交。
和性格相似、志趣相同的人打交道可能会让你更加自在,加入一些社团组织,你们可以聊聊社交过程中共同的经历和感受,这能有效减轻孤独感和焦虑情绪,
要知道I人和E人、内向和外向并没有优劣之分,每种性格都有自己好的一面。对I人来说,不必为性格自卑,发挥自己细心体贴、善于倾听、深入思考等优势同样十分有魅力。
诚然内向的我们不怎么能说会道,但尝试着把想法说出来其实没有想象中困难,可能一开始会磕磕绊绊,笨拙却足够真诚的表达往往最打动人心,也许就有出乎意料的共鸣产生。
总之,MBTI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快速了解自己和他人性格的方法,但并不意味着这四个字母就能定义你甚至决定人生的成败,尤其是那些包含很多刻板印象的性格描述,我们需要以谨慎的态度来识别、对待。
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永远是真诚和善意,尊重并欣赏不同的性格,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能理解和接纳彼此,是一切美好情感的开始。
也许,最好的生活方式与“I”“E”都无关,而是走自己的路。摘下那许多标签,愿你的人生永远“自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