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意象的超越性功能|解析电影《深海》中父性心理与母性心理的差异
本文节选自最近完成的一篇关于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的论文,选用了我很喜欢的《深海》这部动画电影来解析,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视角谈论原型能量对于个体转化内在创伤的作用。
借此献给那些同样拥有孤儿情结的人们,当你感到内心犹如置身于无人之境,即使尚有现实中的父母,但心中却无法产生更深的情感连接与依附。
那么,请寻求并在心灵的指引下与那更大的父亲原型、母亲原型意象连接,感受大地母亲、宇宙父亲的爱与神圣,陪伴你穿越伤痛,获得转化。
生命的原初经验与影响——来自主要的养育者——通常来说即是父亲、母亲。从个体层面来说,对于养育者一方,也就是作为父亲或母亲的身份角色,似乎顺理成章的承担着教养与护佑的功能,有些地域也许由于文化的差别,父亲与母亲的职责有所不同。
但从整体来说,人类对于父母角色的体验有着较多共通的情感连接与理解。同样,在被养育者的内在世界里头,也在持续发生着强烈的心灵现实过程,孩子所经验与内化的来自母性的心理能量与父性的心理能量总是有着很大的差异。
“供养、护佑、规训是父性和母性兼有的功能。……而传道和胜利的功能是父亲独有的”(成雪峰,2020)。“传道”和“胜利”,这似乎与生命的传承与发展,甚至是超越有关,如何理解这样的差异,特别是父性心理独有的部分?
在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视角下,个体的自我发展虽然与生理学上的父亲、母亲有着高度关联,所谓原生家庭决定论,但关于生命所探寻的自性化历程则需要透过与原型父亲、原型母亲的连接得以实现超越,最终获得转化。
这里所说的原型父亲、原型母亲,有别于现实中的父母角色,而是存在于个体内在的心灵体验之中,存在于人类古老的集体无意识之中,关乎于个体在原型层面所连接的意象与情感能量。
“荣格式的心理分析工作就是为了在成长发展过程中让自性从黑暗中带到光明,让它去影响你的自我身份感知”(Murry Stein, 2022)。从黑暗到光明,从自我到自性,也许这就是一条从母性到父性,从共生到分化,从供养走向胜利的心灵历程。
故而,本文希望可以将父性心理、母性心理,与更大的原型意象连接,在集体无意识层面尝试探讨原型父亲与原型母亲意象之间的心理差异。以下笔者将通过解析电影《深海》中所呈现的原型意象,与主人公在心灵转化历程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以期可以更为直观的表达与阐述两者之间的差异。
电影《深海》是一部关于心灵自我救赎的故事,在电影结尾也用极具隐喻的方式揭示了所有这一切都是主人公的一场梦境。主人公在被孤儿原型所占据,险些自我放弃的时候,心灵为她创造出来一场极具疗愈意义的梦。
梦在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是心灵的智慧,是与自性连接的治愈能量,万物皆在梦中。这也是一部剧情并不复杂的电影,导演运用强烈的视觉动画效果,唯美的画面,缤纷的色彩,形象的表达,贯穿其中的情绪体验与内在历程,如同心灵在穿越漫长的成长之旅,最后镜头定格于片尾的那行字幕:“献给度过长夜的你。”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位9岁的小女孩参宿,她曾经有过美好的童年,直到3岁时父母离异,母亲离开了小女孩,她跟着父亲以及新妈妈一起生活,后来新家庭又有了一个小弟弟,弟弟成为爸爸捧在手心的宝贝,参宿变得越来越不被重视,小女孩不仅失去了妈妈的爱,又因为父亲的忽视,慢慢陷入抑郁状态。可是,孤独无助的她不敢有任何表达,只能默默察言观色,用微笑伪装自己的悲伤,用妈妈留下的一件红色毛衣紧紧的包裹着自己。
某一天,父亲带着一家人来到海上的一艘大游轮,准备为即将要上幼儿园的弟弟庆贺,而当天实际上是参宿的生日,只是她已被遗忘、忽略习惯了。带着无尽的麻木、沮丧,参宿在甲板上意外落水,弥留之际她“见到”了一位跳海救她的船长南河。
南河拥有一艘名为“深海大饭店”的大船,这艘船是一家餐馆,可以潜行深海,而她误入其中,之后在那里度过了一段曲折而有意义的时光,并且在南河的支持与陪同下,他们一起奔赴深海之眼,与原本最惧怕的“丧气鬼”搏斗,最终勇敢直面内心的“梦魇”,获得重生。
当这一切梦醒后,参宿也被人从海里获救,虽然梦中的南河已经消失,但参宿过往的伤痛却被疗愈,成长的力量得以寻回。最后的片尾曲,导演为故事画上句号,同时也为参宿未来的人生,撑开了心灵的桅帆:“伫立在隆冬,就盼望来年的春风……于是,我也开始期待漫长的一生。”
所以,从头到尾并未出现一位现实中的人物,并非参宿日思夜想的母亲,也没有理想中的拯救者,而是小女孩在面临死亡的那一刻,心灵所产生的自救意识,梦中英雄式的人物“南河”,是参宿生命中第一次连接到的极具力量感的原型父亲意象。
这也是笔者试图在这里想要阐述的第一个主要观点,原型父亲所给予个体的心理能量是关于独立、成长,发展出向外探索与冒险的勇气 ,这是父性与母性在原型层面的差异之一。如同河田準雄所描述的父性心理和母性心理的差异,父性以“分割功能”为主,母性以“包容功能”为主。父性心理的目标是希求个体的确立和发展,强调的是个体、竞争,展示自我的勇气(河田準熊, 2014)。
参宿从父亲带着她乘坐的一艘游轮,那艘亲生父亲所在的“舟”,切换到了梦中的另一位男性“南河”收留她的“舟”,同样的两次泛舟于海,不同的是这一次南河作为船长,亲自驾驶着这艘深潜入海的大船,显然这是比亲生父亲更具能力与力量感的体现。
在这两艘由不同的父亲意象所引导的大船之中,参宿所获得的内在体验也截然不同。面对抑郁孤独的参宿,亲生父亲对她说:“只要多笑笑,自然就会好起来。”这样的父性心理在现实中也很常见,男性被塑造成与自身的情感隔离,忽略真实的内在体验,一味追逐自身权威,追寻外在成就,甚至被文化禁锢,沿袭“重男轻女”之类的社会现象。
此时的父亲对于孩子来说是缺失的、割裂的,是负性的原型父亲占据了个体,成为高高在上、不苟言笑、无法有真实情感连接的父性。在这样的父性心理之下,孩子很难具备向外冒险的勇气,反而会转而失去与内在自性的连接,终日渴望回归母体,寻求理想中的母性或依附于外在的权威,于是生命发展的脚步要么停滞不前,要么自我放弃。
而梦中的南河告诉参宿说:“你不想笑,可以不笑,但是如果你要笑,希望你是真心的。”这对于参宿而言,应该是一种温和且坚定的存在吧,这样的一种父性心理,充满着清晰的界限,尊重孩子的选择,可以笑,也可以不笑,同时传递出一种父亲式的关爱与支持,无论如何,她都可以做自己,真实的表达自己,不需要与他人一样,简洁却有力,充分体现着父性心理中的“分割功能”。
与此同时,影片中对于南河的角色塑造也非常符合父性心理中的胜利功能,并且这样一位“南河”式的英雄人物更贴近与参宿内在原有的父亲意象整合。指挥着“深海大饭店”行驶在深海之中的南河并不完美,他不仅没有任何超能力,看上去就是一个普通、平凡的人,甚至在别人眼中也许更像是一个小丑,为了盈利不择手段,笑脸迎客,制造各种获取收益的买卖,但他却可以是参宿心中的英雄。
他训练了参宿如何在深海之中谋生,看似严肃,甚至冷酷的促使参宿投入到人群之中,发展与他人的关系,慢慢学习应对各种危机的能力,同时最最关键的,当参宿面对内心对于母爱的渴望,对于梦魇的恐惧,对于过往创伤的退缩时,南河坚定的站在她身旁,推动她勇敢的去直面伤痛,获得心灵的转化,并在最后一刻成为参宿的模范,义无反顾地驶入深海之眼,犹如一位胜利的冒险家与梦想家,犹如那强大的原型父亲意象。
在笔者看来,正是与这样一种强大的原型父亲意象的深度连接,使得参宿最终唤醒了自身内在的力量与生命力,穿越深海之眼并从中获救。这是父性心理对于生命朝向自性化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是在连接与涵容的母性心理之下,能够实现超越的转化性元素,是父性心理与母性心理之间的又一个主要差异。
综上,父性心理呈现独立、勇敢、冒险与超越的主要特征,引领与推动生命朝向个体化、自性化的人生发展道路前行,一个足够强大的原型父亲所对应的父性能量将成为个体内心遵循的方向与模仿式的英雄形象,支撑与护佑生命之舟持续航行。
当然,电影里最无法被忽略,也始终投射于观众心中的另一种原型意象即是母亲原型。深海,作为孕育与涵容所有海洋生物的存在,象征着大母神,而这一切的故事均发生于深海之中,大海之上,就像所有的生命都离不开母亲,这是一场在母性的空间里头所催生出的心灵故事。如同母性心理与孩子的关系,融合、共生,如影随形般的整体感。
故事中的主人公在深海之中竭尽全力想要寻回抛弃她的母亲,此时的深海也象征主人公内在的无意识世界,这里连接着她内心的母亲意象,也意味着她的心理发展依然停留在与母亲共生的状态之中。然而这片深海里头却有着两个截然不同的存在——“海精灵”和“丧气鬼”,“海精灵”象征着正性的母亲意象,一种如同精灵般给人予关爱、美好、支持和希望的母性心理。
主人公非常渴望重新获得这样的完美母亲,于是她在深海中不断追寻“海精灵”的声音,通过这样的声音唤起内心对于曾经与母亲在一起的美好回忆,带给她温暖与满足的体验;“丧气鬼”则是负性的母亲意象之下主人公所体验到的抑郁状态,那样的母亲是吞噬性的,带有强烈的毁灭感,如果没有逃离将可能失去自我,陷入极大的恐惧之中。
也正是因为体验到了不同的母亲意象,如同大母神原型的不同面相,个体对于完美母亲的幻想逐步破灭,催生出自我意识,开始渴望获得重生,但通常来说,这个阶段负性母亲意象的毁灭性力量依然过于强大,如果仅仅只是依靠个体自身的力量是非常艰难的,就像是参宿面对“丧气鬼”时所感受到强烈的恐惧感,此时的生命就如同置身于暗夜之中。
而父性的出现,就是将黑暗带到光明,如同影片中南河对参宿说的:“有的时候,这个世界看上去是灰色的,不像梦里那么五彩斑斓,可就算是这样,也一定有些光亮在等着你。”此时的父性心理,对于个体来说,象征着心灵所内化的力量与勇气,不再停留于原地,而是冲破黑暗,寻找那一丝光亮。
所以,母性心理是生命最原初的经验,在包容、接纳、滋养的母爱之下生命得以健康成长,它为生命孕育了一种内在的心理空间,并持续涵容与连接着母子之间的关系,而父性心理作为一种分割功能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共生状态,同时赋予生命以足够的能力与勇气开始向外探索,如果父性心理还能够成为英雄般的胜利存在,那么,对于生命而言,将是一种更加坚定与勇往无前的模范,就像参宿在南河的引领和示范之下,最终直抵深海之眼,超越了心中的梦魇。
母性如海,父性如舟,泛舟于海,驶向自性。母性给予生命足够自由与宽广的心理空间,而父性教会生命如何具备泛舟的技能与力量,当自我足够成熟与自如时,承载着父性的力量、母性的包容,生命终将驶向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