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攻击了吗?
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你邀请三五好友在家小聚,拿出一瓶珍藏版82年红酒,可是当你用开瓶器拧开瓶塞的时候,橡木塞却裂开了花,但依旧稳稳当当塞住酒瓶,你愤怒地把开瓶器扔向垃圾桶。
你下班开车回家,在小区转悠一圈未发现合适停车位,突然看见转角处的泊位上居然停着一辆助力三轮车,你下车想挪动一下,却发现前后轮都锁着,你气愤地用脚踢了两下。
你埋头苦干忙着写月底总结,又是目标达成对比,又是业务结构拆解,又是人员匹配分析,图文并茂满满当当,电脑却突然蓝屏,重启后文档只剩标题,你盛怒之下把鼠标摔在地上。
其实,你平时温文尔雅,难得说一句脏话,更难得动一次粗,但是不知为何,遇到上述情形,你就会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为什么?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就是多拉德和米勒提出的挫折-攻击假说理论的核心内容。
如下图所示,攻击总是挫折的结果,攻击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前提,反之,挫折的存在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
挫折-攻击假说引起了心理学界的大量研究,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三个具有精神分析特色的话题:挫折与攻击,替代性攻击,宣泄与攻击。
挫折与攻击
挫折-攻击假说提出,挫折可能会导致攻击,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场合都能见到。如家里遭到忽视和控制的儿童有明显的推打行为,如失业率和暴力犯罪呈正相关等。
为什么我们在遭遇挫折之后产生对内或对外的攻击行为呢?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道出了答案:因为我们不愉快!
当我们遇到受挫的事情时,我们本能性的快乐原则受到了阻碍,生命本能的能量得不到释放,此时压力就会产生,做出的反应就是针对这种不愉快。
回想10多年前的春运候车大厅,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烟味、汗味和说不清道不明的怪味,耳畔回旋着嘈杂的吆喝声、喇叭声和莫名奇妙的哭喊声,仿佛每个人都处在焦虑和不安中,稍有摩擦,轻则上演一幕口舌之战,重则出台一场武侠格斗。
因此问题不在于一件事情是否使人受到挫折,而在于它使人不愉快的程度,而恰恰是不愉快的体验才会促发攻击。
另外引起消极情感的想法会使整个经历更不愉快,从而增加攻击的可能,使消极情感减弱的想法就会降低攻击的可能性。
前天某音刷到一个视频,一对夫妇经过停车场道闸时,妻子被落下的栏杆碰到,那位男士感到受挫,不分青红皂白对着道闸一通猛踹,造成严重损坏。认为妻子是不小心,和认为道闸是故意落下,他的挫折反应可能完全不同。
替代性攻击
挫折-攻击假说预测,我们并不总是直接攻击挫折的源头,我们有时会把挫折引发的愤怒指向无关者,这在很多社会事例中得到了支持。
在新冠肆虐的前两年,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其带来的伤害甚至比疫情更可怕。因为新冠对普通老百姓来说都是一个心理应激事件,有人投资失败了,有人工作丢掉了,有人亲戚离去了,有人婚姻解散了...几乎每个人都感受到疫情带来的挫折,而网络暴力就是这场挫折之后的攻击行为。
我们对这些间接目标的攻击,往往比攻击让人受挫的疫情更便捷,也更安全。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踢猫效应”完美诠释了这一点。但是并非所有受到替代性攻击的人都是完全无辜的,有时替代性攻击的目标人做了一些事惹恼了那个攻击他们的人。
如昨天临近下班前电脑突然罢工,苦思冥想半天的分析报告瞬间清零,我只好忍气吞声加班加点重新码字,回到家已是将近八点,妻子开门说道:“为何今天这么晚?”本是一句普通的招呼,却因为单位的受挫理解成质问,从而导致你来我往的争吵...
宣泄与攻击
挫折-攻击假说认为,攻击导致释放压力的宣泄,宣泄又导致攻击需求的减弱。
这种说法虽然在生活中找到实例,也得到世俗观点的赞同,但似乎是错误的。很多研究者发现,宣泄不仅没减少攻击,这种带有攻击性的动作还会增强攻击倾向。
为什么会这样呢?
常见的宣泄有两种方式:直接宣泄和间接宣泄。
直接宣泄,指的是攻击替代性的人或物。如责骂小孩,击打沙袋,虐待猫咪等,由于这些对象没有能力,或者弱于自己,这种行为存在着攻击情境,就会刺激我们更具有攻击性。
间接宣泄,指的是幻想一个对象做出攻击行为。如通过网络游戏枪战或街霸等,在脑海中想象自己是强大无比的英雄,把愤怒的对象统统击溃。由于这些暴力情节可能会引起其他有关攻击的记忆和情绪,就会带来愉悦感,攻击动作更被强化。
不论是直接宣泄还是间接宣泄,攻击动作都可能导致一种抑制解除。我们大多数人的自我都会强烈地控制对别人身体伤害的本能,但是一旦破坏了这一规则,我们就更容易攻击他人。
人生一世,挫折在所难免,情绪起伏不定,如何正确应对挫折,如何合理处理情绪,唯有关爱自己,接纳自我,丰盈内在,积极面对,持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