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之间的隐形攻击文化|你是否曾被一个女孩嘲笑或折磨?
女性主义正在崛起,这是值得开心的事,很多人表示有些打女拳的女生过于极端,我想这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这些女性可以影响和带动那些缺乏个人动机、容易向男性妥协的女性。这是很有可能的。
还有一种可能是她们的过激行为来源于受过太重的伤,为了不再有人往伤口上撒盐,只有时刻紧绷神经来自我保护。
一个女性朋友曾表示:她们一直想要的是一种平等而非公平,而被看见很难,难到真的会让人发疯。
刻板印象一层层被撕开,我想是时候分享女生之间的隐形霸凌了。以增强女性之间——乃至全人类的归属感,我们都可以好好生气,以积极的方式释放愤怒,进而促进更好的人际关系。
为什么女性那么会阴阳怪气、拉帮结派?
为什么女孩子之间总是谣言四起?
为什么对女性恶意最多的是女性?
……
这类现象和行为是一种非肢体攻击,这种攻击没有通用的定义或描述方式,因此被称为“阴险”“有心计”“邪恶”“狡猾”。
诗人阿德里安娜·里奇说,“大部分关于女性的描述都在说我们反复无常、狡诈、微妙、摇摆不定。”
从原始社会开始,女性就被认为是善妒、阴险狡诈、不忠诚、拒绝服从、遮遮掩掩的。更遗憾的是,这种行为很少成为人们研究或批判性思考的对象,一向被人们认定为这是女孩子成长过程中会经历的自然阶段。
01
女性非肢体攻击行为的出现
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1、女男性先天被社会赋予的角色不同:
对于男性,社会期待他们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和保护者。“攻击是男子气概的标志”,可以让男人有能力控制环境和谋生,所以成年人完全不介意男孩们扭打在一起,还常常会从长辈的嘴里听到“哪个男孩小时候不打架”的言论。
而对于女性,社会期待她们承担照顾者和母亲的角色。窈窕淑女、甜美、乖巧、伶俐、温柔可亲的“好女儿、好妈妈”可是和“攻击者”的形象水火不容,“女孩子家家打架像什么样子!”
人们期待女生没有愤怒。攻击有损形象,影响女性关爱他人和表现“友善”的能力,有悖社会对好女孩的期待。
因此,承认自己生气了等于挑战我们对“好女孩”的基本假设。
2、【不能有攻击性,不能生气,不能发生正面冲突】
文化就是这样通过定义“友善”来剥夺女性的权利的。
研究证实,从很小的时候,父母和老师就会阻止女生们肢体攻击或直接攻击行为;而面对男孩的小冲突,成人或表示鼓励,或不屑一顾。
还有一个研究发现,就算男生更吵闹,但是频繁被要求文静的却是女孩子,频率大概是男孩的3倍。
3、关系上的损失
危险是什么
男孩认为危险是落入圈套或窒息;
女孩认为日常中的危险是被孤立。
攻击是什么
男人:攻击是控制环境和捍卫尊严的方式;
女人:攻击会结束自己所处的关系。
关于母亲的养育
男孩:人们鼓励男孩不要过于依赖母亲,要培养男性特质的感情控制能力。
女孩:大人会鼓励女孩认同自己母亲的养育行为,女性整个童年都在练习照顾和关爱,例如幼儿园的(妈妈、医生)角色扮演、包包里装上纸巾和雨伞,而她们对亲密关系和人类联系的享受,从建立友谊开始。
关系和情感在女性生活中居于首位,所以她们对损失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和反应。
由此女孩对关系的重视让隐形霸凌有了可乘之机。
4、性格被性别污名化、贴标签
坚定自信的女孩,也容易被贴上侮辱性标签,类似于“贱人”“女同”“男人婆”“女汉子”“性冷淡”,蔑称远远不止这些。
每一种谩骂的背后都指出了这个女生是违反了女性既定照顾者的角色:
“贱人”不喜欢任何一个人,也没有人喜欢;
“女同”不喜欢男人或小孩,只爱女人;
“性冷淡”的女性冷漠乏味;
“男人婆”难以应付,没有人爱。
敏锐的女性会觉察出社会的双重标准,她们知道,约束男孩的规则是不一样的,如果女孩公开表现出自己的攻击行为,一定会被社会谴责。
出于种种原因,攻击者无法通过肢体或口头的形式直接对目标表达愤怒/攻击,她们就不得不转为非肢体的攻击形式。
02
三类非肢体的另类攻击行为
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心理学研究小组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分出三类攻击行为:关系攻击、间接攻击和社交攻击。
1、“关系攻击”行为:
通过损害(或威胁损害)人际接纳、友谊或群体融入中产生的关系或感情来伤害他人。
关系攻击行为包括通过不予理睬(“我不跟你玩了”)来惩罚他人或满足自己的愿望,使用社交排斥手段实现报复,采用消极肢体语言或面部表情,蓄意破坏他人关系,通过绝交来威胁对方同意某种要求等。在这些行为中,攻击者把她与攻击对象的关系当成了武器。
2、“间接攻击”行为
攻击者通过间接攻击避免与目标发生直接冲突。这是一种隐性行为,攻击者看起来并非有意伤害对方。间接攻击的方式之一是将其他人作为工具,让攻击目标承受难以言说的痛苦,比如散布谣言。
3、“社交攻击”行为
旨在损害攻击目标在某个圈子里的自尊或社交地位,其中也包括一些间接攻击行为,如散布谣言或社交排斥。
这些行为统称为“另类攻击行为”。
这些女孩采用隐形攻击的目的是什么?我大概总结了3点普遍性目的:
保留完美的形象:在成人面前装成友善的模样,以得到她们的夸赞或不被指责。
逃避探测:从甜美的外表下退却,无声地进行伤害,悄悄使眼色、传纸条,隐秘地控制目标,身边的人极难发现。
逃避责罚:隐形攻击看起来就不像欺凌,乖巧的形象可以迷惑老师和家长,以此避免被责罚。
03
老师与家长们的不以为然,最为残忍
如果你觉得女孩们这样是正常的,或者不想插足女孩子们的感情生活。那么这个逻辑里蕴含着对女孩之间关系的两个价值判断:
1、暗示女孩的另类攻击行为与异性间的肢体攻击行为、新闻里播报的攻击不同,暗示其无足轻重,等女孩与男孩接触更多后自然就减少了。
2、该判断轻视了同龄人在儿童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从而催生了这样的谬论:童年生活是在“为生活做培训”而非生活本身。不干预否认了女孩们存在的真实友谊,回避了她们人际关系矛盾的核心问题,同时也低估了足以给自尊心留下永恒印记的强烈情感。
老师们普遍更关注扔纸团和打群架的男孩们。女孩们对成人压力的嗅觉更敏锐,他们知道传诋毁别人的八卦纸条和一个白眼然后收回,这种无足轻重的行为很难引起疲惫的老师们的注意。
如果学校拒绝管理,还有一个更简单的原因:他们需要维持表面上的教学秩序。
04
可以怎么帮助自己/女孩?
在正常冲突中,两人用语言、拳头解决争议,就事论事,对两人的关系不会有什么影响。然而,如果愤怒无法表达出来,或不具备应对冲突的能力,那么就很难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作为老师、父母,或正在试图寻找破解方法的你,可以做些什么呢?
第一反应:表达同理心
同理心是陷入社交斗争时的人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很多积极倾听的父母/老师最能帮上忙。
你可以在孩子哭泣时紧紧拥抱她们,时不时询问她们今天过得怎么样,问问她们有什么需求。
向女孩表达同理心你可以这样说: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我很难过。”
“听起来太可怕了。”
“换作是我,我也会感到_______。”
“听上去你现在很______,可以理解。”
同理心和表露情绪不是一回事,这不是你分享自己感受的时候。如果父母在孩子最需要同理心的时候哭泣或倍感无力,会让孩子感到非常不舒服。她们会感到需要照顾的是父母,而不是自己。
第二步:培养女孩的复原力
复原力是一个人应对外界挫折和变化的能力。大人的本能是采取保护措施,但她们的健康发展还是取决于能否学会处理生活带来的挑战。给女孩们机会,让她们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吧!
在表达同理心后,你可以询问:“你打算怎么办?”她可能会说:“我也不知道。”可以进一步和女孩一起尝试“女孩方案”(GIRL),这是可以帮助女孩应付任何挑战的方案:
女孩方案
G(Gather)——汇集你的选择
(列出应多情形时你可能做出的所有选择)
例:“不再跟她说话;背后议论她;在微信上告诉她我的感受,问问她的想法;与信得过的长辈聊一聊;和其他朋友玩。”
I(I)——我选择……
(做出选择,从上述策略中选一种)
例:我选择在网上问问她。
R(Reason)——理由是……
(解释你的选择,列出选择该策略的理由)
例:在线上问比当面聊更轻松更容易。并且这个方法也不会伤害任何人。
L(List)——列出后果
(预想:做出该选择后可能会发生什么?)
例:她可能会否认,或者觉得在微信上沟通更舒服,所以愿意说实话。
G步骤中让女孩以实际的态度自由探索自己的选择很重要——即便你不同意她们的选择。自己独立走完这四个步骤也许更有用,这样她就能完全跟随自己的选择并承担后果。
“女孩方案”能够帮助她们磨炼一些关键技巧,而这些技巧能让她们在面对友情危机时做到冷静坚定,从而增强自己的复原力。
发散时间
你身边存在哪些隐藏的性别刻板印象瞬间?
“你长这么好看,肯定有男朋友了吧!"
"那个女孩子又温柔又善良,那个人居然看不上!"
"她在班上很乖,经常帮老师做事情。"
"她说话轻声细语的,女孩子就是要这样吧。"
"你一个女生都能把理科学好,真厉害。"
"你们夫妻真甜,你老婆肯定很贤惠吧。"
暂时想到这么多,就算是善意的,也会造成对女性的捆绑和束缚,这不是夸赞!
真诚、率真、坚韧、勇敢是我们,脆弱、愤怒、无聊也是我们,这才是五彩斑斓的我们!
部分资料来源|《女孩们的地下战争》谢谢一直为女性发声、研究女性议题的everybody!
作者:呀梨
责任编辑:日月银
互动时间
你曾经收到过怎样的刻板印象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和感受
希望这些刻板印象不曾将你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