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那么好,为什么TA不领情?—青少年需要哪些心理营养?|青少年心理
作者:陈琼
来源:微信公众号:红树林心理咨询服务(ID:hongshulin38295867)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家长听到孩子抱怨的次数越来越多了,有的孩子抱怨家长很唠叨,有的孩子抱怨家长不理解自己,有的孩子抱怨家长管的太多。
绝大多数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也是掏心掏肺对孩子好,为孩子省吃俭用,在孩子的生活上和教育上投入很多时间和经历,但得到的却是孩子的抱怨、排斥甚至反感,家长难免感到非常的难过、困惑和无助。
家长对孩子好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但这个好也许不是孩子需要的,这个好也许过度了,所以孩子不领情也在情理之内。
家长想对孩子好,光会用力是不够的,有时候用力过猛还会带来反效果。
正确的用力是找对方向,摸清孩子的心理需求,为孩子提供心理营养,才更可能求仁而得仁。
那么,青春期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有哪些
01
获得安全感的需要
婴幼儿期照顾者对待婴幼儿的方式会在孩子心中形成各种不同的依恋风格。
依恋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影响着与人相处的模式以及应对外部世界的挑战。
而拥有安全型依恋的人信任自己,也信任别人,更勇于去探索外部世界,也更愿意在遇到困难时向周围人求助,也能更自洽的生活。
婴幼儿期,照顾者及时且敏感的回应,有利于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照顾者对孩子的回应,既包括孩子的生理需求的回应,也包括对孩子的心理需求的回应。
青春期是孩子人生的第二个婴幼儿期。
在这个时期,敏感而回应孩子的需求对于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很重要。如果孩子在婴幼儿期没能建立好安全感,青春期也能成为一次补救的机会。
尽管孩子现在有了更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这并不代表孩子愿意和父母沟通以及很善于沟通。
因此,父母可以尝试多和孩子沟通,主动关心孩子,主动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看到孩子的需要,帮助孩子获得安全感。
当然,有的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也需要家长多一些耐心和敏锐,觉察孩子的需要,提供适度的满足。
02
被接纳的需要
每个孩子都想被父母接纳,想要被朋友接纳,想要被集体接纳。
很多孩子因为各种原因感觉到不被接纳,有的孩子担心自己太胖不被周围人接纳,有的孩子担心自己太敏感不被周围人接纳,有的孩子担心自己成绩不好不被周围人接纳。
作为家长,对孩子有失望是一件正常的事。
有的家长因为孩子没有遗传到自己的外貌优点而失望,有的家长因为孩子没有遗传到自己的艺术特长而失望,有的家长因为孩子没有遗传到自己的雷厉风行而失望,有的家长因为孩子没有在自己很擅长的科目里取得好成绩而失望,诸如此类的失望很多。
当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期待时,家长是如何处理自己内心的失望的呢?
有的家长会不停催促孩子朝着自己期待的方向努力,结果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家长因为看不见自己的失望,反而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来鞭策或者逼迫孩子。
直到有一天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才惊觉一直以来看不见孩子,才看到孩子就是没有艺术天分的,才看到孩子就是性格比较随性,才看到孩子不擅长的科目怎么使劲也比不上自己曾经的水平。
接纳孩子常常体现在细节里,也常常体现在孩子不被人喜欢的举动里。
如果孩子乖巧,懂事,听话,积极上进,慷慨,有毅力,有责任感,乐观开朗,这些积极的性格特质很容易被家长接纳。
最难被接纳的部分是那些消极的情绪和消极的行为,比如拖拉磨蹭,暴躁暴怒,逃避责任,邋遢,顶嘴,摆烂等等。
当然,接纳孩子,不代表无原则去满足孩子的需要或者放任孩子的行为。接纳不等于溺爱,也不等于无视孩子的各种不良行为。
有的时候,家长对孩子的不接纳和对自己的不接纳有关。
因此,接纳孩子意味着看到孩子有缺点也依然相信ta是有价值的 ,接纳意味着即使孩子不优秀但ta也是有优点的,接纳意味着即使孩子有不当行为但还是可以去调整的。
03
被肯定的需要
每个人都有被肯定,被认可,被赞赏的需要。这种被肯定被认可被赞赏的体验构建了人类自尊的基石。
当孩子肯定,被认可,被赞赏时,ta们的内心会变得很有力量。
在遭遇挫败或遇到人生的不如意时,ta们也难免会自我怀疑,但一个常常被肯定被认可被赞赏的孩子有快速的复原力,能在合适的时间里恢复饱满的自信,积极的应对生活中的困境。
肯定孩子听起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很多家长也在生活中去实践肯定孩子,而孩子却感觉到很多否定。这里有一些隐蔽的否定表达,可供参考,避免踩雷。
01比较
“你这张画画的真好,不过你同学比你画的更好。”
“你上了2小时课,可你同学上了4小时课。”
这样的表达潜藏着父母希望孩子能够超越别人的愿望,但这样的表达并不能达到激励孩子超越别人的目的。
古人云,胜人者力,自力者强,说的就是真正的强者是超越自己,而不是超越别人。因此,不妨引导孩子和自己的过去比较,并对未来寄予希望。
02指责或道德评判
“你这样做太自私了。”
“你好小气。”
这样的表达非常容易引发孩子的敌意和对抗,也让孩子觉得自己被贬低了。因此,需要留意自己不小心溜出口的指责或者道德评判。
03恐吓或者预测
“你不努力学习,以后找不到工作,长大捡垃圾。”
“你和ta交朋友,你以后也跟ta一样没出息。”
这种表达的背后是家长对孩子的担忧或者恐惧。家长的心中也许有一个既定轨道,只有在轨道里行驶,才能一个比较熟悉的或者安全的结果。
对于孩子来说,这种说话方式传达了对孩子的不信任,不信任孩子的眼光和选择,孩子也觉得自己的是被否定的。
因此,要学会肯定孩子,首先要避免使用以上的表达方式,再使用积极正面的表达来传达肯定。
首先描述孩子在做的事情的细节,描述孩子努力的过程,再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个肯定的方法为可以总结为说观察+表达感受。
04
被尊重的需要
青春期孩子特别想要自己做决定和获得成年人的尊重。
父母小时候对孩子的一些举动在青春期却让孩子感觉到很反感。这恰恰说明孩子进入了青春期,家长不能用原来的方式对待孩子了。
在这个时期,要尊重孩子想要“为自己做决定”的愿望,要尊重孩子想要“自我探索”的愿望,要尊重孩子想要“自己解决问题”的愿望。
另外,还需要注意以下3点,避免踩雷。
01不要唠叨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会经常唠叨孩子,孩子的反应通常不会很大,甚至显得没有反应。
到了青春期后,家长提醒孩子做一件事,一般提醒了3次,孩子就会显得很不耐烦。有的时候,家长提醒的话还没有说出口,孩子就已经想好了对策堵住家长的嘴,这说明孩子极其不耐烦了。
某种程度上,父母的唠叨会被当成不信任,也会被当成干预。
因此,家长不妨学着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尽量不唠叨。
02不要经常讲道理
孩子小的时候,视父母为心中的权威,所以会非常听从父母的教导。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孩子非常想要和家长“平起平坐”,不再对家长的话全盘接收,甚至经常和家长的意见不一致。
家长讲道理时,不自觉把自己放在一种更高的位置上,孩子也很容易觉察到这种不平等,自然觉得不被尊重。
03不要发号施令
孩子长大了以后,身体和心智都更成熟了,对于父母的想法不再会言听计从了。
因此,涉及到孩子自己生活和学习的安排以及家庭活动的安排,可以多去引导和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孩子做决定,引导孩子往有想法而又能为自己负责的方向努力。
毕竟,很多事情都是旁人不可代替自己去完成的。
第一次当父母,摸着石头过河,难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失误。如果父母能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养育知识,践行养育方法,和孩子一起成长,那就是孩子和家庭最大的福气。
作者简介:陈琼,广州红树林心理高级心理咨询师;华中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方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绘画心理分析师。擅长方向: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困扰;自我成长或探索;家庭婚恋情感困扰;青少年学习情绪人际关系等困扰。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红树林心理咨询服务(ID:hongshulin38295867),红树林心理咨询,十七年专注心理咨询,擅长儿童青少年、婚姻情感、情绪压力、个人成长、职场管理及咨询师培训。我们将会用专业与爱陪伴您,守护您心灵的家园,愿您自在且有力量。
原作者名: 陈琼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红树林心理咨询服务(ID:hongshulin38295867)
转载原标题: 对孩子那么好,为什么TA不领情?—青少年需要哪些心理营养?|青少年心理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