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起效的4大关键(含案例演示!)
10分钟写出一篇论文、1小时画出上百张图……在AI面前,突破人类的现有极限,并不是什么难事。
由于更新快、易掌握的特点,AI也正在被市场投入测试使用,并在短时间内取代了一部分工作。
比如文字工作者、原画师等职业都面临着现实的就业焦虑。
那么问题来了。
解决人类精神健康的心理咨询师,有多大可能被AI所替代呢?
今天我邀请了知名心理咨询师-【李还胜老师】,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给大家新思路,也欢迎大家转发、分享给更多人。
01
心理咨询的起效机制
要讨论AI能不能代替心理咨询师?要看心理咨询的起效机制!
对于心理咨询而言,部分起效的机制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相信,没有人的需求是离群所居,渴望离所有人远远的。包括我们生活中遇到社恐的那类人,一看到人群,就想逃跑……
为什么呢?
这就是源自于他与别人之间的互动,有了很多关系的问题,如:压力。
在人与人的关系当中,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本源上是需要被理解、被支持、被爱、被肯定的。
如:作为小朋友的时候,我们需要“在父母养育者的爱和关心”这段关系里面,存活下来。
而有一些人因为在他早年经验里面,少了一些这样的“东西”,以至于他有很多的困难。
这时候,他需要心理咨询,他需要一段稳定而安全的关系。
咨询的过程,就是一个关系的疗愈。
这其中涉及4个重点:
01 陪伴和情感交流
有的来访者会告诉你:
“我很孤独”
“心理咨询师就坐在我的身边,但我感觉他跟我离了千山万水”。
这映射出,在现实社会中,当他们面临种种困难时,缺少一个能坐在他身边的人。
因此,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作用,就是扮演那个“坚定地坐在他身边”的角色。
咨询师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可以帮助来访激活他内在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慢慢地成为更好的自己。
02 被倾听和被理解
曼彻斯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Edward Tronick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静止脸实验( Still Face Experiment)。
在实验之初,家长与孩子正常互动,孩子很开心。
当实验开始,家长们被要求在三分钟之内控制自己的情绪,无论孩子做什么,都要保持面无表情。
一开始,孩子还会想方设法吸引妈妈的注意。
但她发现,任何动作都得不到妈妈的回应,她开始逐渐焦躁不安,最后崩溃大哭。
这个实验证明,人从婴儿时期开始就存在情感需求,渴望外界温和积极的回应,外界正向的反馈会带动正向的情感产生。
同样的,这也体现在来访者身上。
来访者对外界释放信号时,如果长时间没有收到良好的反馈,他会慢慢对人际互动感到失望,将自己封闭起来,形成回避型人格。
他会认为,自己不需要有任何的互动。
一旦受到额外的压力,这种负面的反馈,会导致他的封闭又被进一步加深。
这类来访坐在咨询室里,最需要的是被回应和被听到。
✅咨询师可以告诉他:
我看到了你那里发生了什么
我体会到了你那里发生了什么……
通过这种倾听和理解,让来访获得正向的情绪体验(被理解、被陪伴、被贴近),重启他的互动机制。
03 正性的情感体验、矫正性的体验
对于一些来访者来说,在早年经验里,他们常常处在一个在被惩罚、被否定、被恐惧支配的状态中走不出来。
这种状态,会被复制粘贴到来访者的人际关系当中。
✅这个时候,咨询师的作用就在于:稳定的,无条件积极关注的状态。
我看着你、关注着你
在这里,你的所有的情感都很重要,你的每一个情感,我都不想忽视
我想跟你见证你的既往经验、你现在的成长……
这就是我们讲的“正向情感体验”的状态。
咨询师的无条件积极关注,给来访者营造出一种暗示——“我一直都在、我是稳定的”
除了正向情感体验,我们还要给来访提供“矫正性情感体验”。
矫正性情感体验的基本原则是:
在来访者同意的情形下,让来访者暴露他过去不能处理的情感经历,然后,帮助来访者经历矫正性情感体验。
这种体验,可以修复来访者既往经历中的创伤性影响。
比如,有的来访者在生活中,他很焦虑,不停的发消息,想要去确定对方是不是在的。
而在咨询中,当来访者不确定对方(坐在她对面的咨询师)是不是在听,是不是在陪伴,她也会不停地说自己对于对面人的不满(强迫性重复)。
咨询师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忽视了她,而是在回应她,让他能感受到:哦,我被看到了,我可以安心的觉察我自己了。
通过这样的咨询过程,修复来访者曾经在关系中可能被忽视的互动模式。
也就是,矫正性的情绪体验。
04 “过渡空间”和“实习基地”
英国精神分析中间学派的一位代表人物Winnicott(温尼科特)提出过一个重要理论——过渡空间。
过渡空间是既不属于内在的意识空间,也不属于可观察到的外部世界。
它处于幻想与现实之间的中间区域,是第三个精神世界。
下面举个简单的例子,方便大家理解。
婴儿把大拇指/奶嘴放在放在嘴里,能够体会到妈妈哺乳时的安全感与满足感。
这时候,他的第一个过渡空间就产生了。
随着孩子的成长……
过渡空间会从安抚玩偶、小毛毯转移到动画片里面的超人等等。
过渡空间,对于人们的成长是非常必要的。
在这个精神空间里,我们可以自由地想象、试错与成长。
对于来访者来说,心理咨询,就是他的过渡空间。
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他进入过渡空间体验、练习、重建、表达的过程。
在咨询工作中,有的来访经常会问:
我是不是被喜欢的、被爱的?
可不可以表达我的需求/不满?
我要以怎样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绪?
✅在这种时刻,咨询师要做的:
首先,回应来访“这是被允许的”。
然后,引导来访自我探索,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慢慢地尝试表达自己的需求、练习如何表达。
最后,来访从“咨询空间”回到“现实空间”中去。
当然,回到现实世界中,这并不意味着结果一定是圆满的。
来访有可能学会了表达的方式,也有可能在现实中再次受挫,又需要重新回到咨询空间中重复练习的动作。
也就是说,这样的练习和尝试,不一定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作为来访的过渡空间和实习基地,其存在的特殊性,对心理咨询的起效机制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来访在咨询这一特殊的“过渡空间”中,倾诉自己的过往、情感、需求……
同时学会分离当下和过往,寻找内在的体验和边界,最终回到现实世界中进行表达,慢慢地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就是,心理咨询的起效机制的关键因素。
这样的体验,是AI或者其它智能产品所无法提供的。
02
在心理咨询中
最重要的是“人”和“关系”
人的心灵,是世界上最复杂且迷人的事物。
我们完全可以说,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不同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表达出来的情绪状态也是不同的。
智能AI,只能基于过往的案例数据来提供解决办法。但在复杂的人心面前,它无法准确识到,更别说人类特有的潜在语言:眼神、手势、肢体动作……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
——良好咨访关系的建立,是心理咨询起效的关键。
在复杂的现实情况面前,咨询师能以“人”的身份,一步步构建关系、信任和理解。
这是人工智能AI所无法实现的。
(*扮演存在心理困扰的人,向 ChatGPT 寻求心理帮助,看看会得到什么样的回应)
那心理咨询师最有可能被什么取代呢?
我想,可能是咨询师的“内在情结”。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会触及很多让自己有情结的问题。
比如,指责战斗型的来访,他会不停地攻击咨询师:“你这个人不行”。
如果咨询师本身就是一个偏自责的人,面对来访者的攻击,就会衍生出挫败感,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好,陷入不停的内耗当中。
唯有丰富内在,我们才不会被自己的内在情结所取代。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们需要足够多的自我照料和关怀,才能更好地服务来访。
关于文章:咨询师之家公开课文字稿,节选自2023公开课《心理咨询师会被AI取代吗?》,主讲人李还胜老师,由咨询师之家编辑明月、颖茵整理。
本文作者
李还胜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
咨询师之家入驻督导师
心理辅导与咨询学博士在读
情绪聚焦疗法ISEFT认证咨询师
从业13年,个案时数7500+
擅长恐惧、自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的心理辅导
?
你觉得
AI会取代心理咨询师吗?
欢迎大家在文章底部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