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松弛感秘诀!别让压力和焦虑缠着你
作者:宛荻
主播:Aplin
排版:Royal
责编:宠露
来源:微信公众号: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
马上又要开学,想到早八晚九被人流推着走的生活我不禁焦虑难安。
“为什么我永远在向前?”
“为什么我一直不停?”
“为什么稍作休息我就会感到不安?”
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又或是听着身旁的人这样焦虑着?
在“内卷”之后,“松弛感”也一跃成为了网络热词。似乎在这个卷王频出的时代,这变成了我们所求却难所得的目标。它代表不费力气,它带有光芒,甚至带有极大程度的褒义。在娱乐圈,我们亦用它形容一个明星的状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同于冷艳,松弛更代表着一种不加雕琢的美。
其实作为一个孤身在外的留学生,我也对“松弛感”有一份长久的向往。每每行色匆匆地走在放学的街头时,许多时候,阳光正好,风也正好;但脑中排出长长的To-do list仿佛总让我觉得我得立刻回去开始码paper/做实验/搞复习。
往往不经意地一瞥,看着许多外国同学们躺在草坪里和身旁的朋友谈笑风生、亦或者独自闭目养神时,我心底总翻起一些涟漪,是一些微妙却难以言说的感觉,是羡慕、是佩服、还是自嘲?他们是真的松弛啊!他们有在好好地放空,有在好好地感受生活啊!
那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充满魅力的人生追求。
01
何为松弛感?
松弛本身就用于形容减少压力和紧张程度的样子;而松弛感更是彰显一种不骄不躁、应对自如的人生态度。
不似常态化般的焦虑与紧绷感,它给了我们一个休息停歇的理由。
有人说,中国人好像就没有gap year 的概念;也有人说,纯粹的放松与玩乐好像带来的不是纯粹的快乐,而是负罪。
是啊,年少时的假期哪次没有作业的陪伴,成年后的休假又哪次没有加班的参与?我们仿佛一刻不停:不敢落后一年入学,不敢落后一年工作,但却时而不知自己在忙碌些什么。或许,那长长的to-do list后,是一种自我逃避。
02
为什么难以松弛?
科学来看,这是我们规避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这种结局的“手段”。这在早期被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提出,也是抑郁症的一种归因。
我们不愿意当下或而后的情形是自己无法掌控的;这种对结果的不受控制与无能为力就是紧张、害怕的来源。因此,我们恐惧放松,从而用努力抵抗,希望事事顺意,渴望掌控全局。
小时候,我们遵循着一个既定的教育体系,或许为好成绩打拼可以获得舒心的赞扬;长大后,我们又遵循着一个社会时钟,或许早点成家立业可以不受异样的目光。
此时,松弛感人人渴望,却难能可贵。它亦是gap,是脱离,让我们“打破规则”,冲出束缚。
所以啊,放松与焦虑像是一对孪生兄弟。
有时,拥抱人生中的不确定与可能性何尝不是一种能力?
03
松弛感与热爱
同时,松弛感也不似让人感觉“罪恶”地躺平惫懒,它并非让我们放弃前行。为了一个目标努力奋斗可谓美好中事;如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少些关注结果的可控性与好坏程度,或许其中的快乐和自身热爱更能够被我们感知。
也正所谓,尽人事,听天命。大抵,努力可以创造美好,但许多也是命中注定呢?
不知你是否有过?在准备轻松地干一件事情时,突然有人过来对你命令或催促你,甚至跟你强调这件事的重要性之后,你瞬间就不想干了?你好像失去了一开始的兴趣与热情。
这便是社会心理学中的过度理由效应(Overjustification Effect):在我们为了外在动力/理由(Extrinsic Motivation)完成一件事情时,我们正在失去原本由内而发的内在动力(Intrinsic Motivation)。
我想,松弛感能够带来的应该还有或许曾经缺失的、但属于自己的东西。
所谓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它让我们慢慢找到热爱,而热爱也让我们更享受它。
所以说,松弛感的一大魅力在于其代表一种平衡,既不焦躁,又不偷懒。
04
松弛感是必要的吗?
那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松弛感吗?我们真的可以做到“完美的松弛”吗?
虽说它可以有一个客观的定义,但我始终觉得状态也是主观的。无论是慢慢地接纳自己,还是肆意地寻找所爱,都已然在往属于自己的松弛感中迈出一步了。
这个世界本没有那么多要求,许多也不过是人为添加的。如果把松弛感当作另一个社会时钟而去遵循,它也丧失了值得追求的意义。
You can try hard;
You can be effortless.
You have a choice an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