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市两会提案陆续出炉:青少年心理健康再成关注重点
作者:喜猫
来源:微信公众号:心榜(ID:psytop)
原文标题:汇总丨2023年全国各省市两会提案陆续出炉:青少年心理健康再成关注重点!
你好,我是心理界乖巧的喜猫。
2023年开年来,全国各省市陆陆续续召开了各地的两会。在本次省(市)级两会上,心理健康,尤其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再次成为一个关注重点,多地政协委员及人大代表都带来了相关提案。
今天,喜猫就整理一下近期全国各省市两会期间的心理健康提案,做一个汇总。
北京市
曹君:建立并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方联动的心理预防和救治体系
北京市人大代表,十一学校丰台小学书记、校长曹君提出:近年来,我国抑郁症发病趋于低龄化。抑郁症已经成为中国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巨大威胁。
对此,曹君呼吁:
1. 建立学校、社区、医院三级响应的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相关保障体系。
学校作为一级响应中心,形成由班主任、心理教师、学校危机领导小组共同参与的三级预警机制,优化心理教育、筛查机制和危机干预机制。
2. 学校教育要遵重儿童的认知规律,加强对小学生情感管理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
同时,要加强道德与法治师资队伍的建设,落实专业心理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的制度,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评聘工作。
3. 建设儿童友好型学校,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李静:共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市人大代表、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李静聚焦当下青少年及家庭的心理健康,关注到在“双减”政策实施下,师生、家长有可能在政策落实方面出现焦虑、压力等问题,提出共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议:
1.要严格落细落实义务教育“双减”政策,耐心引导家长全面认识政策内涵,从根源上缓解家长的焦虑感。
2.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服务人才培养体系,鼓励更多的青年人才加入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积极运用网上渠道,提供心理健康科普、在线直播、专家课程、心理自评等服务。
3.加强公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建设,构建成熟而科学的社会公益志愿者团队,与学校联合建立心理健康服务机制,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共青团和青联界别:构建“平战结合”青少年心理支持工作体系
基于共青团北京市委的调研,北京市政协共青团和青联界别提出了《关于构建“平战结合”青少年心理支持工作体系的提案》。
提案建议:
1.要加强统筹设计,实现“平时联动、战时协同”,联合各相关部门共同建立统筹联动等机制,出台青少年心理支持工作指导规范。
2.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深入挖掘心理咨询的社会力量,把医疗机构、事业单位等各单位力量联合起来,成立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人才库。
3.推动属地、学校、医疗机构等社会资源,围绕常见的心理问题加强科普,同时利用12355平台对青少年普遍的成长诉求进行科学研判,主动推出相关的预防措施。
程乐松:通过加强青年文化素养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政协委员程乐松指出,在线化造成的个体精神生活的孤岛化,以及包括视频化等趋势在内的信息碎片化带来的精神困境,特别是学业竞争、职场竞争以及生活压力带来的心理压力等都是造成青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
对此,他建议:
1.应从社会层面上形成一种心理建设的氛围,形成早期心理压力疏导的机制,同时将这些机制与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2.在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建构上,可以进一步融入个体成长、情绪处理、自我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形成价值观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
3.调动社会力量和社会组织积极性,围绕青年组织和跨年龄层的志愿组织,培育和建立青年群体的阅读习惯、思考能力,提升文化素养和品位,避免出现职场和专业为边界的社交孤岛和信息茧房。
江苏省
吴铁俊:将心理健康检测和筛查纳入中小学常规体检
今年江苏省两会,省政协委员、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党委书记吴铁俊带来了新提案《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建议》。
吴铁俊表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对此,他建议:
1.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管理。
“首先,家长要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学校要健全制度,优化心理筛查手段,同时建立信息联动机制,为综合评判提供动态资源。”
2.将心理健康检测和筛查纳入中小学的常规体检,为青少年提供更专业的健康管理专业支撑和资源保障,同时加大统筹管理力度。
“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全社会共同关注,协同发力。”
袁林旺:积极营造关爱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环境
省政协委员袁林旺代表民进江苏省委员会作题为《积极营造关爱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环境》的大会发言。
在发言中,袁林旺针对“如何营造关爱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环境?”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要切实转变政府工作理念,实现重视教育经费投入与更加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并重。
二是要切实转变部门工作理念,从下发文件指导转向更加关注社区落地见效。
三是要切实转变学校教育理念,从关注考分排名转向更加关注激活学生内生动力。
安徽省
汪育红:建议综合性立法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
1月16日,安徽省人大代表汪育红在省两会上表示:
这两年,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引发的问题屡见不鲜,顶撞教师和家长,校园暴力欺凌、厌学、抑郁、离家出走,甚至轻生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给学校、家庭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
汪育红表示,通过这些问题可以看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中存在着缺失和短板。
对此,她提出:
1.将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进行综合性立法,制订“在校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障条例”,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保障在校青少年心理健康。
2.将心理健康体检列入学生每年常规检查项目中,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评估和心理健康普查,让心理健康问题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3.将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纳入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将心理咨询持证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纳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4.医院增设“心理健康科室”,配备专属心理治疗师,开通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服务绿色通道。
5.将“医教整合”的心理服务体系引入基础教育领域,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筛查和干预工作,将常见心理疾病逐步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湖南省
陈其芳:配套落实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措施
湖南省两会期间,省政协委员、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陈其芳带来了《关于推进我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陈其芳指出,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沟通协调处置机制不顺,硬件设施配置不全,学校、家庭、社区心理健康教育联接网络不畅等问题。
对此,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是在组织领导上以上率下、高位推进。成立由党委或政府有关领导任组长,宣传、教育、发改、财政、民政、卫健、妇联等部门参与的各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二是在建设经费上落实标准、从严监管。包括各级财政要认真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设施设备、按照师生比配备专职心理教师等。
三是在保障措施上细化任务、挂图作战。
各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牵头在心理健康教育落实等一件件具体工作上,挂图作战,加强专项督导考核力度,确保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谢永红: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国家课程
湖南省两会期间,省政协委员、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谢永红带来了《关于加强和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提案。
提案指出,学生心理问题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学业压力大、睡眠质量差、运动时间不达标等,同时,部分父母更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和社会成就,对其心理需求关注远远不够。
对此,谢永红建议,从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统筹机制、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供给、推进学校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建设、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机制5个方面,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建议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供给,以老师、学生不低于1∶1000的比例配备;
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国家课程,按每两周一课时要求整体设计课程内容体系;
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统一编写或推荐使用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用书,为各地各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山东省
苏中华:建设“联网”阳光驿站,共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14日下午,山东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在山东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省政协委员、省戴庄医院院长苏中华在作大会发言时表示:
从近年来的实践看,医院、学校和社会机构均已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但条块分割、联通不畅等问题较为突出,部门间信息不联通、社会机构与教育系统各自为战,严重制约了服务体系的整体效能。
对此,他建议:
1.建设“联网”阳光驿站,整合教育、卫健、共青团等部门力量,做好精准对接,打通社会、学校、医疗机构间的业务壁垒、信息堵点,努力构建相互支持、高度融合的服务网络;
2.强化联动协作,通过专业人才入驻、卫教融合等方式,优化资源调配,进一步拓展服务的深度广度,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咨询、援助一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3.壮大服务团队,一方面“引”“育”并举,强化专业队伍建设;另一方面应“训”“提”结合,提升咨询服务能力。
广州市
龚元:遇到心理问题有渠道及时干预,完善多方参与的沟通平台
今年广州市两会,市政协委员、民革广州市委员会妇青委副主任龚元在拟提交的《关于立体化遏制后疫情时代青少年抑郁症上升趋势的建议》的提案中表示:
“学龄阶段的未成年人经历了长时期的线上学习、隔离停课、开学延迟、留学受阻等因素叠加,造成以抑郁症和焦虑症为主的心理问题上升趋势明显,这个趋势亟需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去遏制。”
对此,龚元建议;
1.相关部门要加强宣传科普,家长、校方和孩子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向专业医疗机构求助,安排孩子咨询就诊,避免贻误最佳治疗时机。
2.家长之间对孩子抑郁症的治疗要达成共识,为孩子康复创造良好家庭环境。
3.社会各界要完善多方参与的沟通平台,定期举办交流活动,增强精准干预、精准治疗的针对性。
徐嵩:加快制定在校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障条例
广州市人大代表、国智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徐嵩也长期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她提出建议:
广州市可考虑在全国率先就此进行综合性地方立法,推出“广州市在校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障条例”,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保障在校青少年心理健康。
该条例的的适用对象定位为在校学生,包括幼儿、大中小学生,探索建立覆盖全教育周期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体系。
通过设置在校青少年心理健康宣传周等创新性立法,全方位探索建立“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四位一体的在校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和保障体系。
上海市
安琦:重视疫情防控过程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上海市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安琦教授在今年上海两会中提出,要重视疫情防控过程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措施予以帮助。
为此,他提案建议:
1.上海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研讨,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出台文件或通知,要求各高校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措施。
2.各高校在疫情后要进一步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中释放自己的情绪,尽快从心理的困难中走出来。
3.各高校采取更加有效的学生思想工作,进一步采取措施搞好班级组织工作,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帮助。
联名提案:建议加强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管理
针对目前上海市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管理上存在的心理健康服务从业人员的资质认定、教育培训乱象丛生,能力水平良莠不齐以及人员数量供不应求等问题,上海市政协常委、明佳集团总裁赵丽佳牵头近百位上海市政协委员共同联名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构建社会共治格局,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包括:修订《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的,补充对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资质、规范等方面的细化规定;探索建立由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工商、民政等部门共同组成的联合执法机制,进行规范管理;依靠消协等社会组织,及时了解市场问题,加强监督检查;鼓励群众积极举报违法经营行为。
二是加强行业协会自身建设,提高行业管理与服务能力。
包括:加大对上海市心理卫生服务行业协会的支持力度,壮大行业协会人员队伍,提升行业管理能力;完善组织结构、内设部门;吸纳新的会员单位,提高协会的公信力;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开展能力培训、参与制订地方性法规和行业发展规划、构建完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等工作。
三是加强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规范治理和行为自律。
包括: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进监管执法和行业自律的良性互动;鼓励行业组织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发挥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建立健全企业信用档案,完善行业信用体系;借助信息技术开展网络公示、信息发布、年报年检等,为政府部门、协会自身、会员单位和社会大众提供信息指导。
江西省
刘春荠: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三年疫情,让很多人的家庭事业都有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令人措手不及的,其实很多人都没有准备。
如何来调整状态去更好地工作生活?今年江西省两会,江西省政协委员、民建省委会直属新联委员会主委刘春荠的提案就提出要加强心理辅导的体系建设,让更多人在疫情结束之后能够有更好的状态。
提案内容包括:
1.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2.扶助传统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转型升级;
3.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制度管理、软硬件建设和品牌建设;
4.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在医务工作、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灾难性突发事件中的应用。
四川省
民进四川省委:建议将抑郁症纳入重疾险理赔范围
1月10日,四川正式进入2023年省两会时间。当日上午,政协四川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成都正式开幕。
民进四川省委在此次两会将递交一份《关于加强四川省抑郁症防治体系建设的建议》的提案,主要围绕抑郁症的诊断及治疗所遇到的问题,建议将抑郁症纳入重疾险理赔范围,心理治疗纳入医保报销范畴。
提案指出,当前抑郁症治疗主要存在三个主要方面的问题:
一,家庭负担沉重,治疗率低。
二,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现实需求不匹配。
三,社会对抑郁症患者存偏见和歧视,抑郁症患者痊愈后回归社会存在相当的难度。
为此,民进四川省委提出6点建议:
1.将抑郁症纳入重疾险理赔范围,心理治疗纳入医保报销范畴。
2.加大心理卫生医疗体系的投入。
3.开展抑郁症流调,构建心理服务平台。
4.构建“联动”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站式”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促进精神病医院和社区良好协同。
5.加强科普宣传,消除患者的“病耻感”。
6.加强科研投入,提升诊疗质量。
福建省
赵广愚:完善学校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州东南眼科医院(金山新院)院长赵广愚今年提交了一份关于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完善学校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
赵广愚表示,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新冠感染发生之后,更为社会各界关注。他注意到目前集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校心理健康服务资源有待整合,心理教师专业技术缺乏系统培训。
2、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缺乏规范,存在滥用心理测量工具情况。
3、心理问题“污名化”情况严重,家长、学校避谈心理健康问题,影响治疗及时性。
对此,赵广愚建议:
一、探索制定科学的学生心理健康体检标准,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平台。
由教育部门牵头,卫生健康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体检工作规范制定工作,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实地调研和科学实验等形式确定全市统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筛查体系。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心理健康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力量,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档案,发现心理状况波动,及时提供帮助和干预。
二、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建立标准化心理教师持续教育提升制度。
由教育部门牵头为学校聘请心理健康社工,安排社会机构为相对困境家庭青少年提供心理支援服务等。
好了,以上就是喜猫今天带来的全国各地两会关于心理健康的提案与建议内容。
你对这些提案与建议是怎么看的?你觉得哪一条是你比较感兴趣的呢?
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