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钰:心理咨询如何走近年轻人?
作者:吴钰
来源:微信公众号:心榜(ID:psytop)
我是壹心理入驻的咨询师,目前在个人职业中的个案,都是针对青少年以及30岁以下的年轻人。我本身也有一段从业经历,在省出版集团做心理学编辑,等于也是能够感受到媒体这个行业对咨询师的帮助。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让我们准备跨入到传播的咨询师,以及我们直播当中的年轻人,会有一些共鸣。
我今天题目是说,我们的心理咨询方式如何走进年轻人。我想从三个方面来和大家分享。
第一,毫无疑问,今天整个的直播都在讲,年轻人他们是非常关注且重视心理健康的,这个群体是巨大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市场。
第二个就是,这个群体有什么样的独特的心理特征?通常是用什么样方式去获得心理服务?
第三个,我们咨询师,我们的心理咨询方式,如何能够更加贴近这个群体的需求?
第一部分,很多老师都讲了,我就简单的带过。B站做的2022年青年心理健康报告下,关于心理健康的话题,我们会看到年轻人的关注度是非常高的,一年的播放量大概是76亿次,搜索量9000多万,有非常大的涨幅,也就是说这个群体其实有非常多心理健康的需求。
昨天我还在听陆林院士做的《全球新冠疫情下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的讲座,疫情期间我相信很多敏锐的咨询师,我们在一线工作的时候都能感受到来访主题的一些变化,以及儿童青少年出现的一些新的心理波动,像紧张、焦虑、抑郁、网课效果不太好,我们这一类的来访是大大增加的。
环境的隔离,外出不便,以及体育活动的减少,也给我们儿童青少年及年轻人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增加社交能力的年龄段,却要去封闭自己,也确实给他们未来社交方面带来一些风险。
家长们的心理压力也增加,因为很多家人都同时生活在比较狭小的家庭环境当中,所以心理环境的压力也让我们的孩子及青少年容易出现一些应激的情绪。
所以各个方面的报告可以看到:抑郁增加,失眠发生率增加,显著高于新冠疫情流行之前。而且最需要我们关注的,像自杀意念、自杀行为发生率,都是增加。
我们都会有感受,这个群体其实是有很多求助的意愿,也是我们服务的最多的群体。
各个平台,像今天我们的支持媒体知乎,心理咨询的话题有大概31.5亿的浏览量。心理咨询平台也有报告,说我们年轻人的群体其实来到咨询室的比例是最高的,有31.8%。
无论是我自己作为一个咨询师,还是壹心理的支持小组,案例的督导小组,以及很多咨询师朋友,都会反馈:
首先,疫情确实带来了很多很多的心理的波动,扰动,以及心理咨询的需要;其次,我们儿童青少年还有年轻人,他们其实是来访者中占比最高的。
所以,我们今天这个话题提出来的我觉得特别好,它其实是需要我们咨询师去理解这个群体,去好好的思考怎么样更好地为这个群体来去服务。
这个群体有什么样的心理特征?以及他们去获得心理服务的方式有什么?
我很同意刚才宗老师说的,来到心理咨询室的是一部分,但在咨询室外表达心理需求的年轻人也有很多很多。
陈默教授有一篇爆火的文章,《当今城市独生子女心理特征》,10后、00后有哪些心理表现,大家可以看一看:
首先,这个群体他们天生很孤独,他们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们好多时候被圈在线上,圈在家里,有比较强的课业负担。一方面他们的学习行为是高度受到家长的关注,另外一方面,他们也会报告,有一些情感需求是被忽略的。
这个群体他们其实对话语权的要求非常高,你经常会看到一个小孩子滔滔不绝,他会非常自信的表达他的观点。
同样,来到咨询室,或者我们跟这个群体打交道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其实非常追求一种平等的、自由的个性化的表达。
同时他们知识面很宽广,这个群体就是见多识广。但是你会发现,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会投注在二次元的世界上,现实感会比较弱,有的时候他们其实挺希望发生一些现实的链接,但大部分链接会发生在线上。
不知道在座的咨询师或者年轻人,你们对这个有没有一些共鸣,有没有一些感受。
他们获取心理服务的方式多种多样,首先,去看各种平台做的年度报告,其实我们很简单的搜索就能看得到,心理内容付费课程逐年增加,他们在心理课程上的花费也是不断地加大投入,心理咨询以及有一些轻量的心理服务,比如及时倾诉、心理问答等等,年轻人也都会选择。他们更有意识的去选择做心理成长。
包括他们也会读很多的书籍,会看很多的视频,我的来访他们经常会推荐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书籍和视频,还有一些UP主给我推去年、前年出现的现象级爆火书籍,《被讨厌的勇气》等等。他们如数家珍,都看过。
还有心理类产品,比如一些冥想APP,运动类APP等等他都在使用,以及有一些满足情感需求的活动。也许他们意识当中没有以为是去寻求情感的需要,但是他们从事的活动确实在缓解心理压力,比如养宠物,比如史莱姆、胶带球等减压视频,史莱姆是像果冻状的,摸起来还软软的,随意的去捏、揉很减压,胶带球是把胶带粘成大球,这在网上非常流行。包括像占卜,还有一些线下的打卡,还有有些来访也会带着我玩游戏,虽然我是游戏小白。
其实他们从事很多泛心理的,或者是不和心理沾边,但是确实在满足他们情感需求的活动。
我们心理咨询师如何发挥更多的自我价值?像刚才几位老师讲的,如何更好的服务和贴近年轻人的需求?
首先我很同意,我们需要去打消一些顾虑,积极地进行心理科普。
壹心理平台蛮注重和鼓励咨询师去参与这样一些心理问答,文章动态发布,包括心理测试解读,短视频。
我自己在心理测试解读上获得很多来访,我做很多焦虑和抑郁的心理测试的解读,很多年轻人是对自己有了解的,这代年轻人蛮有心理学头脑,他们有蛮强的心理学意识,他们觉得不对劲了,但是似乎离心理咨询的门远一点,所以他们做心理测试,和咨询师约一下对这个测试的沟通。当他去发现心理咨询是怎么一回事儿,就会打消他的顾虑。
我记得看过一份行业报告,就说年轻人走进咨询室最大的疑虑是什么——
首先,他会怀疑谈话的方式究竟能不能帮到他,其次这么高的一个付费究竟能不能拿到他想要的一个结果。
其实通过这样和咨询师的链接,他们会慢慢放下防备,也会提出自己的问题:怎么样在心理咨询当中获得效果?心理咨询是怎么样起效果的?等等等等。
这样的一个体验能让他愿意走进咨询室,完成这样一份互相感受都非常和谐的心理咨询之旅。
所以,我觉得,当我们的来访他在心理咨询的门口犹豫时候,我们朝他走近一步,让他往门里看一看大概怎么回事儿,也许他就走进来了。
我们真的需要,在来访他们感兴趣,有疑惑的时候,去跟他们进行交流。
我们今天很多老师讲的心理科普,这个我作为咨询师,之前是有过这样的一些矛盾的:很多来访他其实是希望有一个心理咨询的流程,或者是效果的一个承诺。但是我们都知道,心理咨询是高度个性化的。
但其实呢,有一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和来访去讨论这个话题,比如说50%的来访大概在八次咨询后会报告好转,75%的来访在咨询6个月后出现认知和情感至少一方面的改变。有这样一部分讨论,确实会让咨询师和来访关系更加靠近一些,也让他们能够更放松、更踏实一些。
他们也会做很多的泛心理的方式体验,比如说冥想、沙盘、读书会等等。作为青少年和年轻人的咨询师,我们需要了解和体验他们这些放松方式。
我个人也在壹心理旗下的冥想星球做了三万分钟的冥想体验,现在每周或者每两周有沙盘活动,读书会、成长小组这些我都在。包括像心理剧,我接触少一点,听到吴迪老师还有剧目表演,非常向往,很有意思,非常想去听一听。
如果我们想走近来访,那么他们感兴趣的,他们喜欢的,对他们有效的方式,我们应该不排斥,我们要保持非常开放的一个态度,甚至亲自去做一些体验,这样可以和他们更好地进行交流。
再一个,要尊重,以及借助年轻人的减压方式,要好好的利用起他们本身已有的资源。
比如我的来访他会向我分享ASMR,其实一开始还会有点不好意思,我在咨询外还用其他的方式减压,但当他说出来的时候,能够体会到我是蛮支持的。
心理咨询一周一两个小时,最多不会超过4小时,但是在咨询外他有非常多的这样的探索,如果他们有尝试,他们非常安心的回来安全岛,和他的咨询师讨论这些部分。他在运动、绘画,包括看一些视频等等,他的心理感悟,如果他能回到安全岛跟咨询师交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会看到,有的来访会有一些抱怨,比如说改变的过程好缓慢等等。确实,它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也不太相信那种承诺几次几次就有变化的咨询。但是,确实我们也有一些办法可以让心理咨询走得更顺畅一些,比如说像刚才,我们宗老师介绍的,我们的关系,我们信任的关系,我们对设置的遵守,以及我们敞开的态度,以及我们的一些理解、看到等等,确实会让我们咨询走得更顺畅一些。
最后,我再讲讲心理咨询方式是怎么样贴近年轻人的需求的。
首先,我很同意刚才宗老师讲的,心理咨询室内发生的事情,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说它带来的体验。我们如何去处理亲密关系,我们如何去走近别人,去发展一段持久的幸运的关系,我们怎么样能够在关系里边获得滋养,真实的表达自己,我们怎么样有更高的自我评价,更高的自我价值感,很多这样的成长都是体验,好多时候不是知识。然后这种关系养成的成熟的人格,它在一个人个人成长当中发挥的作用,这些都是心理咨询才能够带来的,咨询有的时候也会让我们成长起来更安全一些。
比如我听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之前很流行的剧本杀,有一些儿童青少年在玩完剧本杀之后,长时间陷入在负面感受立,一直哭,甚至影响学习工作等等,我相信如果有专业的咨询师,他能够去了解这个部分对一个人的影响,他可以把这个伤口呈现更好一点。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好多时候是一下子撞到过的创伤,在呈现伤口时候如果有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会让这个成长变得更安全。
第二,我们要去贴近来访的心理需求。我们要带着好奇,对不一样的人生,对不一样的生活,我们要希望去靠近他,希望理解他。
再一个,我们咨询有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去探讨来访他们喜欢的,他们沉入的部分,像一些动漫,他们看的电影,他们写的或者读的小说、游戏等等,像这些他们非常沉浸在里边的这些事情,其实就潜移默化他们的心理世界。
我有一个来访,他邀请我玩游戏,我其实是游戏小白,不太会玩,但是当我注册账号陪他玩的时候,我发现他讲的角色选择其实就是他个人的关于自我形象的一些思考,他怎么样去选择装备,就是他现在心理现状的部分呈现。而且他小时候有和家长非常愉快的玩游戏的经历,所以我们一起去玩游戏的这样一个过程,他其实也是相当于回溯自己的过往,这样一个过程也让我们的咨询顺畅很多。
第四个,靠近作品,靠近社交圈子,总之,不断链接更真实的内心世界,不断完成对个人的理解和看到。让我们一起去理解这个群体他们的心理需求,让我们通过一些科普,通过一些传播,打消他们获取心理帮助的顾虑,以及我觉得很多老师我们都共同的想到一句话,就是:让我们更主动的向我们的来访走近一步。
这就是我的分享。
我是喜猫,关注我,第一时间掌握心理行业动态资讯。